本技术涉及充电设施监运维,具体涉及一种充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监控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充电设施的规模化部署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充电设施运营过程中,准确预测充电桩的剩余使用寿命对于设备维护和更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基于充电桩的标准使用寿命,结合充电桩的运行时长和使用强度来预测充电桩的剩余使用寿命,上述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对充电桩剩余使用寿命的基本预测,但是忽略了充电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动态影响因素,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剩余寿命存在较大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监控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减小预测结果与实际剩余寿命的偏差。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监控方法,方法包括:在充电桩的标准使用寿命的基础上,根据所述充电桩的已使用时长,确定所述充电桩的剩余使用时长;获取所述充电桩在所述已使用时长内的使用数据,根据所述使用数据,生成校正系数,根据所述校正系数,对所述剩余使用时长进行调节,生成第一剩余使用时长;获取所述充电桩所处环境在所述已使用时长内的环境参数,根据所述环境参数,生成环境调节系数,根据所述环境调节系数,对所述第一剩余使用时长进行调节,生成第二剩余使用时长;根据其他充电桩在所述已使用时长内的运行数据,根据所述运行数据,计算互扰系数;所述其他充电桩为与所述充电桩连接至同一配电变压器的充电桩;根据所述互扰系数,对所述第二剩余使用时长进行调节,生成目标剩余使用时长。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充电桩标准使用寿命的基础上,分别结合充电桩的实际使用数据生成校正系数、环境参数生成环境调节系数,以及同一配电变压器下其他充电桩的运行数据计算互扰系数,对剩余使用时长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调节,最终得到更加准确的目标剩余使用时长,有效提高了充电设施剩余寿命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小预测结果与实际剩余寿命的偏差。
4、可选的,所述使用数据包括充电次数和每次充电的平均充电量,所述根据所述使用数据,生成校正系数,包括:计算所述充电次数与标准充电次数的第一差值,根据所述第一差值生成第一修正系数;计算所述平均充电量与额定充电容量的第二差值,根据所述第二差值生成第二修正系数;将所述第一修正系数和所述第二修正系数进行加权求和,生成校正系数。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充电次数与标准充电次数的第一差值、平均充电量与额定充电容量的第二差值分别生成第一修正系数和第二修正系数,并对两个修正系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校正系数,实现了对充电桩使用强度的全面量化评估,既考虑了充电频次对设备寿命的影响,又反映了充电负荷对设备损耗的作用,使得校正系数更加客观地反映充电桩的实际使用状况,从而提高了剩余使用时长预测的精确度。
6、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校正系数,对所述剩余使用时长进行调节,生成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包括:将所述校正系数与所述剩余使用时长进行算术相乘,生成第一剩余使用时长。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校正系数与剩余使用时长进行算术相乘得到第一剩余使用时长,实现了使用强度对剩余寿命的线性调节,使得剩余使用时长的调节过程简单直观,计算效率高,且能够准确反映充电桩实际使用强度对其剩余寿命的影响程度。
8、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环境参数,生成环境调节系数,包括:根据所述环境参数,确定所述已使用时长内所述充电桩所处环境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一时长,及低于第二预设温度的第二时长,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根据所述第一时长和所述第二时长的和,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温度影响系数;根据所述环境参数,确定所述已使用时长内所述充电桩所处环境的湿度超过第三预设湿度的第三时长,及低于第四预设湿度的第四时长,所述第三预设湿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湿度;根据所述第三时长和所述第四时长的和,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湿度影响系数;根据所述温度影响系数和所述湿度影响系数的大小,从预设数据库中确定环境对所述充电桩的影响等级,并根据所述影响等级,生成环境调节系数。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统计环境温度超过第一预设温度及低于第二预设温度的时长、环境湿度超过第三预设湿度及低于第四预设湿度的时长,分别确定温度影响系数和湿度影响系数,并基于这两个影响系数从预设数据库中确定环境影响等级,进而生成环境调节系数,实现了对极端温湿度环境下充电桩运行时长的精确统计和量化评估,使得环境因素对充电桩寿命的影响能够被更加准确地反映在剩余使用时长的计算中。
10、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环境调节系数,对所述第一剩余使用时长进行调节,生成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包括:将所述环境调节系数与所述第一剩余时长算术相乘,生成第二剩余使用时长。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环境调节系数与第一剩余使用时长进行算术相乘得到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实现了环境因素对剩余寿命的直接线性调节,使得环境影响能够以简单明确的方式被量化到剩余使用时长的计算中,既保证了计算过程的高效性,又确保了环境因素对充电桩寿命影响的准确反映。
12、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数据,计算互扰系数,包括:获取所述其他充电桩在所述已使用时长内的第一充电时长,及所述充电桩在所述已使用时长内的第二充电时长;计算所述第一充电时长和所述第二充电时长的重叠时长;获取所述重叠时长内所述其他充电桩的总充电功率与配电变压器的额定功率的功率比值,根据所述功率比值,确定功率占用系数;根据所述功率占用系数,生成互扰系数,所述功率占用系数与所述互扰系数呈正相关。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计算充电桩与其他充电桩的充电时长重叠情况,并基于重叠时长内其他充电桩的总充电功率与配电变压器额定功率的比值确定功率占用系数,进而生成与功率占用系数正相关的互扰系数,实现了对同一配电变压器下多个充电桩并行运行时负荷叠加效应的准确量化,有效反映了充电桩间的相互影响对设备寿命的实际影响程度。
14、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互扰系数,对所述第二剩余使用时长进行调节,生成目标剩余使用时长,包括:确定对应所述互扰系数的衰减时长;将所述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减去所述衰减时长,得到所述目标剩余使用时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互扰系数确定衰减时长,并将第二剩余使用时长减去该衰减时长得到目标剩余使用时长,实现了充电桩间相互干扰对设备寿命影响的定量扣减,使得最终的剩余寿命预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出多充电桩并行运行时的负荷叠加效应对设备寿命的实际损耗影响。
1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确定模块、第一调节模块、第二调节模块、计算模块及第三调节模块;其中,
17、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在充电桩的标准使用寿命的基础上,根据所述充电桩的已使用时长,确定所述充电桩的剩余使用时长;所述第一调节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充电桩在所述已使用时长内的使用数据,根据所述使用数据,生成校正系数,根据所述校正系数,对所述剩余使用时长进行调节,生成第一剩余使用时长;所述第二调节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充电桩所处环境在所述已使用时长内的环境参数,根据所述环境参数,生成环境调节系数,根据所述环境调节系数,对所述第一剩余使用时长进行调节,生成第二剩余使用时长;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其他充电桩在所述已使用时长内的运行数据,根据所述运行数据,计算互扰系数;所述其他充电桩为与所述充电桩连接至同一配电变压器的充电桩;所述第三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互扰系数,对所述第二剩余使用时长进行调节,生成目标剩余使用时长。
18、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用户接口及网络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用户接口和网络接口用于给其他设备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使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任一种充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监控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19、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任一种充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监控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1、在充电桩标准使用寿命的基础上,分别结合充电桩的实际使用数据生成校正系数、环境参数生成环境调节系数,以及同一配电变压器下其他充电桩的运行数据计算互扰系数,对剩余使用时长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调节,最终得到更加准确的目标剩余使用时长,有效提高了充电设施剩余寿命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小预测结果与实际剩余寿命的偏差。
相关知识
一种后备电源健康状态诊断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一种电池健康状态的评估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健康检测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电池健康状态的判别方法、存储介质及检测系统与流程
电池健康状态诊断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健康监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评估电池健康状态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一种医学图像处理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电池健康度状态的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电池健康状态的检测方法、系统、设备、介质及电池系统与流程
网址: 充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监控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5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