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傅君芬教授领读!请查收这份《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2025)》纯享版

傅君芬教授领读!请查收这份《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2025)》纯享版

目前,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了我国高达24.61%的儿童,且发病率呈现增长及低龄化趋势。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儿童期身心健康,如持续至成年,更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精神心理问题、肿瘤等发生风险,甚至影响生殖功能。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儿童肥胖门诊建设是体重管理防治关口前移的必然趋势。

建设儿童肥胖门诊不仅可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干预儿童肥胖的能力,也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同时,儿童肥胖门诊有利于提升大众对肥胖问题的关注,对肥胖儿童进行专人、长期照护,积累的数据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儿童肥胖防控的诊疗体系建设。

图片

但此前,我国并无儿童肥胖门诊建设相关共识与指南。在此背景下,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联合多个专家学组协力编制的《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2025)》(以下简称“共识”)应运而生,并于2025年6月2日重磅发布,旨在提供纲领性指导意见,阐明儿童肥胖门诊建设路径,促进儿童超重肥胖全面防控及规范化诊治。

在本篇文章中,医脉通为您梳理了共识中的核心要点,并有幸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傅君芬教授围绕制定共识的初心与意义、分级诊疗、多学科诊疗(MDT)的优势及关键要素,以及共识的临床应用期待和执行措施等重要内容进行深入访谈。

《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2025)》纯享版

共识重点围绕儿童肥胖门诊建设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问题,最终提炼出两大块重点内容: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与儿童肥胖门诊规范诊疗路径。

01儿童肥胖门诊建设

分级诊疗和转诊机制是现代医疗制度的核心,在儿科实践中有重要作用。共识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通知》,结合中国医疗资源分布情况,提出儿童肥胖门诊依据分级诊疗机制进行建设的原则(见图2)。

图片

基于分级诊疗原则,共识围绕儿童肥胖门诊建设展开系统论述,就门诊设置形式、功能及设备配置、专业医护人员配备要求、临床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核心环节,提出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指导性意见。

图片备注:《中国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2025)》中“儿童肥胖门诊分级诊疗则”、“儿童肥胖门诊的设置形式”、“儿童肥胖门诊功能及设备配置”以及“儿童肥胖门诊人员要求”部分内容原文:

一、儿童肥胖门诊分级诊疗原则

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通知”,结合中国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儿童肥胖门诊依据分级诊疗机制进行建设,分级诊疗和转诊机制是现代医疗制度的核心,在儿科实践中有重要作用。一级医疗机构主要承担超重和肥胖儿童的筛查、识别及健康教育,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二级机构在此基础上,还需承担部分超重和肥胖儿童及并发症的诊治,必要时向上级医院转诊。三级医疗机构除一、二级医疗机构评估内容外,需要对超重和肥胖儿童的病因及并发症进行全面评估、诊治,重点关注疑难重症的诊治,有条件的可进行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

二、儿童肥胖门诊的设置形式

根据各医疗机构的实际条件、就诊需求,一级医疗机构可以由儿科、儿内科或儿童保健科等科室设立独立挂号的专病门诊;二级医疗机构除独立门诊外,有条件的机构可设置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门诊;三级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MDT门诊,可涵盖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心血管科、消化科、心理科、普外科、康复科和中医科等专业人员。

三、儿童肥胖门诊功能及设备配置

(1)诊室功能设置:除诊疗常规所需固定设施外,各级医疗机构均应准备体重秤、身高测量仪、血压计、软尺、生长曲线表[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以及宣教材料等。为了方便诊疗,建议准备加大袖带的血压计、宽大的无扶手座椅、适用于肥胖患儿的检查床等。此外,需考虑诊室的隐私性和舒适性。一级医疗机构满足上述基本配置即可。二级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智能身高体重仪、营养筛查评估表及食物热量一览表等。三级医疗机构在一二级基础上,可增加体成分分析仪;有条件的三级医疗机构可设置儿童代谢病管理中心,中心可包含诊室、治疗间、临床研究办公室、候诊区。诊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开展内分泌、临床营养、中医、康复等多学科门诊,治疗间护士可完成常规采血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等,临床研究办公室可用于开展临床研究及健康教育,可按生活方式评估(问卷及膳食评估等)、营养干预指导(饮食处方、食物展示架)、运动干预指导(运动处方、运动视频及器械)、肥胖教育互动(视频、书籍、科普壁报等)4个单元设置。此外,有条件的可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加强智慧医院建设,通过平台进行儿童肥胖的长期随访和推送个体化的健康建议。

(2)医院平台配置:儿童肥胖症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代谢性疾病,诊疗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医院平台。一级医疗机构配备常规生化实验室、超声室、心电图室和放射科即可满足儿童肥胖症的基础临床诊疗活动。二级医疗机构在此基础上可增加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肝脏核磁共振和多导睡眠监测仪等。三级医疗机构在前期基础上,可增加双能X线体成分仪、肝脏Fibroscan以及可满足遗传学检测的分子诊断平台。

四、儿童肥胖门诊人员要求

(1)人员配置:一级医疗机构儿童肥胖门诊人员包含医生及护士即可,医生需完成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有医护人员均应参加短期、定期的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基本规律,肥胖的基本概念、评估方法、饮食和运动干预措施等。二级医疗机构儿童肥胖门诊人员配置可包含医生、临床营养师、护士,肥胖门诊的内分泌或儿童保健科医生需具有儿童生长发育专科进修经历,临床营养师需取得注册营养师资质,护士需有儿童生长发育专科进修经历。所有医护人员需参加专科培训,包括最新的肥胖管理指南、最新的研究成果、新型治疗技术和心理支持等综合管理方法。三级医疗机构儿童肥胖门诊人员配置可包含专科医生、护士及临床研究助理。肥胖门诊的内分泌或儿童保健科医生需要配置专科医生(有儿童生长发育进修经历和工作经验、或通过考核取得生长发育专科医生资质),同时需配备开展MDT门诊的亚专科医生。护士除具有接受儿童生长发育专科进修经历外,需具有一定临床营养及糖尿病管理经验,协助患教管理。所有医护人员需定期培训学习,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有条件的国家级专科医院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学术会议,提升整体医疗水平。(2)人员分工:医师主要负责肥胖儿童的初步评估、诊治、转诊和组织MDT。MDT可以门诊的形式设置,也可由某一专科如儿童内分泌科为主导,根据患儿病情组织相应学科团队参与诊疗。对于肥胖及并发症的治疗以内分泌科为主导,整合消化科、心血管科、心理科等诊疗意见;临床营养师主要负责营养评估及制订营养干预方案;康复科医师可协助制订运动干预方案;中医科主要制订中医药减重方案。护士主要负责诊疗操作、患者教育及协调工作,包括体格测量、抽血及OGTT试验等。临床研究助理协助医护人员开展临床研究,包括问卷调查、数据录入等。

在儿童肥胖门诊数据库建设方面,共识建议构建国家-区域分级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库,配套软硬件并对接医院信息系统以自动提取数据;推广电子结构化病历并允许手工录入作为补充。

02儿童肥胖门诊诊疗路径

在儿童肥胖门诊诊疗路径方面,肥胖门诊共识从首次接诊评估、首次接诊干预原则及策略、随访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全面且规范的诊疗指导。

首次接诊评估

目前,国内超重和肥胖采用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标准,2岁以下采用身高的体重。对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BMI≥P85且<P95者诊断为超重,BMI≥P95诊断为肥胖,其中BMI≥P99诊断为重度肥胖。有条件进行体成分分析的机构,可根据国际权威杂志建议,对BMI达到超重或肥胖的人群进行腰围、臀围或直接体脂测定,对体脂异常的患者进一步评估脏器功能,有脏器功能异常者定义为临床肥胖,无脏器功能异常者为临床前肥胖。

对首次就诊的超重和肥胖儿童,各级医疗机构的基本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出生史、喂养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与体格检查(除常规系统查体外,专科查体需包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肤黑棘皮评估),做出肥胖初步诊断与严重程度评估(见表2);在此基础上,各级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相应评估手段(见表3),并参照2022年《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对超重肥胖儿童的病因及并发症进行评估。

图片

图片

注:OGT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首次接诊干预与随访管理

目前,儿童肥胖的治疗一线手段是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必要时配合药物及手术治疗。对于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肥胖或伴有肥胖并发症者,需要针对病因及并发症治疗。治疗原则是在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实现减重增肌目的。

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访是肥胖专病门诊的延伸和补充。在随访管理中,需联合家庭、社区、学校、医院,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健康宣教,重点纠正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指导正确饮食结构、强调“三餐一床”饮食行为习惯、监督运动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复诊与评估方案,根据患儿体重及代谢改善情况,调整治疗策略。

图片专家访谈专家简介图片

傅君芬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副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

亚太儿科内分泌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

主要研究领域:儿科内分泌学,儿童肥胖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儿童糖尿病精准诊疗,生长发育专病主持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课题26项。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12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牵头制定全国性专家共识指南16项,参与国际诊治指南撰写7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包括JCEM、JAMA Open network 和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领域内Top期刊。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医脉通:傅教授,您好!请谈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各专家学组以及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制定《中国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2025)》的初心和意义是什么?该共识的出台是基于怎样的临床现状?

傅君芬教授

儿童肥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当前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已超过25%。国家16个部委联合制订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儿童肥胖专科门诊建设正是响应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肥胖儿童从轻度超重到重度肥胖伴有多种并发症(如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其病因各异,除与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有关外,还可能与库欣综合征、肾上腺及鞍区肿瘤、遗传、药物等因素相关。鉴于儿童肥胖病因的多样性,在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分类干预。以上为本共识制定的临床实践基础和国家战略需求背景。

医脉通:本共识提出“依据分级诊疗机制建设儿童肥胖门诊”,并首次明确了不同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的侧重点。请您谈谈,为何在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中如此强调“分级诊疗”?

傅君芬教授:

强调分级诊疗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超重或轻度肥胖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可通过基层卫生院或社区医院以健康宣教为主进行管理;而中重度肥胖伴多系统并发症的患儿,需要在县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完成全面系统的评估;除此之外,具有复杂病因(如与遗传背景相关的肥胖)或已继发2型糖尿病的疑难病例,则需转诊至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进行诊治。这种分层分级管理模式不仅能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更有助于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因此,本共识着重强调并规范了分级诊疗机制建设,以及各层级医疗机构需配备的软硬件设施与可采取的评估手段。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肥胖患儿的早期筛查。通过基础测量如身高、体重、腰围,计算BMI、腰围身高比(WHtR)。WHtR是判定中央型肥胖的重要指标,若WHtR>0.48(无论男女),则提示中心型肥胖或者腹型肥胖,需要重点干预,并向家长交代其代谢性疾病风险增加;而大于10岁的女性患者,若WHtR>0.46,也应加以关注。在基层医院确诊的超重或肥胖患儿,应首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尤其强调饮食管理,其次为运动处方制定,均以健康宣教为主导。

肥胖属于一种慢性疾病,需要进行长期管理。在基层医院确诊的中重度肥胖患儿(尤其是早发型或程度严重的肥胖)需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在上级医院完成全面评估(包括完善相关检查)以及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等处理后,患者仍需回归基层医院,由基层医生对其进行长期管理。

医脉通:请您谈谈,在肥胖儿童全周期管理过程中,长期随访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点?如何促进家长积极参与肥胖儿童的随访?

傅君芬教授:

全周期管理主要强调的是患儿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全流程管理,医疗机构仅构成其中一环。由于低年龄段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监护至关重要;学龄期儿童则需依托学校的健康管理。医疗机构的职能涵盖诊前、诊中及诊后。其中诊后更多是覆盖家庭及学校场景。因此,我们提倡构建家-校-医-社区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患儿在各类生活场景中均能获得规范化的健康管理,指导其进行全周期肥胖的防控。

医脉通:本共识多次提及纳入儿童肥胖MDT。您认为临床上应该如何整合多学科资源,充分发挥MDT优势?在您看来,儿童肥胖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

傅君芬教授:

肥胖可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其并发症可广泛累及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高脂血等)、内分泌系统(如高胰岛素血症、 糖代谢异常、糖尿病等)、消化系统(如脂肪肝等)、呼吸系统(如睡眠呼吸暂停、打鼾等)、皮肤(如痤疮、多毛等)及骨骼系统(股骨头滑脱、骨质疏松等)。因此,对于严重肥胖症患者的治疗,需要整合医院优势学科资源,进行MDT。

肥胖患者的MDT由内分泌科主导,联合消化科、心血管科、呼吸科、骨科及心理科共同参与。值得注意的是,肥胖儿童不仅遭受身体上的伤害,其往往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也需要心理科的干预。

MDT的开展主要在省级或三级甲等医院,这些机构通常具备更全面的优势学科,便于进行跨学科的整合与协作。通过固定时间、场所的多学科协作,实现“患者不动,医生动”的一站式诊疗,避免患者辗转多个科室,显著提升就医体验感。

我院于2018年开展了肥胖代谢病MDT,每年都有大量中重度以上的肥胖患儿在我院进行MDT。MDT为患儿家庭提供多学科权威知识体系,涵盖内分泌学、临床营养学、心理学及骨科学等领域,帮助他们了解肥胖的成因,并掌握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策略。人们常说“管住嘴,迈开腿”,但是“管住嘴”三个字里面蕴含着很多学问:食物种类选择、具体摄入量以及何时进食最为适宜。同样,选择运动方式时,需根据患儿的病情、体适能及运动偏好,制定可持续的有氧或者无氧的抗阻力运动。因此,通过MDT多学科协作,患儿及其家长能够全面了解患儿目前的健康状态,并明确可采取的措施。

MDT是一个出色的专病管理团队。通过对患者生活方式和药物的干预及长期随访,积累了有效的生活方式管理与诊治经验。例如,我们目前实施的“三餐一床,保卫胰岛”的科学合理减重方法,在不依赖药物、注射或手术的前提下,已在百余例肥胖患儿中取得显著疗效。我们希望向全国推广这些诊治经验,让更多肥胖患儿受益于这种减重理念,从而实现规范化的健康管理。

医脉通:您对本共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有何期待与展望?对于推动该共识在儿童肥胖门诊建设工作中的落地执行,您认为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傅君芬教授:

儿童肥胖门诊建设及其落地执行具有同等重要性。通过儿童肥胖门诊分级诊疗,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如基层医院、妇幼保健院及社区卫生院重点承担肥胖筛查与健康宣教工作;县市级医院负责肥胖相关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省级三级甲等医院聚焦肥胖病因学探索与研究工作。

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亦是树立了一个标志,一个招牌。许多家长尚未充分认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且在肥胖发生后缺乏明确的就医指导。若国家三个层级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了儿童肥胖专科门诊标识,可加强公众对肥胖疾病属性的认知。

我们曾进行过一项调查,在街头随机询问儿童父母或祖父母关于儿童肥胖问题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儿童肥胖的认识普遍不足。通过儿童肥胖门诊健康教育,提升大众对儿童肥胖的认知,了解肥胖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肥胖发生后也可及时就医,获得专业的医疗指导。

其次,在不同层级的医院,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肥胖专科医师培训既不同于普通儿科,也有别于专业儿科的培训。尤其是基层医生需掌握肥胖患儿的综合管理,包括医患沟通、健康宣教、心理支持以及长期随访等。对于更高层级的医院,肥胖病因、高危因素、发病机制、干预措施(如药物)、更精准的诊疗技术以及智能化管理等,均应纳入培训内容。此外,如何实现肥胖患儿的长期在线跟踪,及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饮食和运动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肥胖门诊作为一面旗帜,致力于提升国民对肥胖的认识,推动家-校-医-社区形成闭环,从而实现儿童肥胖防控。

小结

近年来,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增加了疾病负担。本共识旨在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通过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并明确各级医院的职责,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干预儿童肥胖的能力。此外,构建以患儿为中心的MDT,为患儿家庭提供了多学科权威知识体系。为了推动本共识落地执行,需加强公众健康教育、专业医师培训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家-校-医-社区闭环,共同推进儿童肥胖的防控工作。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三餐一床”减重法,更适用儿童!浙大儿院开出儿童体重管理门诊
儿童肥胖危害多 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
赋能中国儿童皮肤专科能力建设 “小儿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门诊患者健康教育项目”正式启动
河南多家医院开设儿童减重门诊
肥胖诊疗门诊建设专家指导意见(2024年版).pptx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这份肥胖儿童减重食谱家长请收好!
全省203家医院开设“减重门诊”,“减重地图”请收好
中国儿童体检最新“专家共识”来了:0~18岁各有检查重点
【专家共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设备基于视觉健康使用的专家共识(2022)

网址: 傅君芬教授领读!请查收这份《儿童肥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2025)》纯享版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7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