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机构
民国时期分布在斜塘境内的私人开设诊所行医者共有10人,其中中医7人,西医3人。另据民国19年(1930年)统计资料记载:患病者信仰中医者居多数。农村缺医少药,人们一旦生病,多用问卜、求签等迷信办法祈求平安。
一、联合诊所
1951年至1952年间,按照“政府领导,自愿结合,集体经营,民主管理”的原则,斜塘7名个体医生,组织成立斜塘联合诊所。联合诊所初设在斜塘镇“为民桥”南堍。草创伊始,设备简陋,房屋均租借,条件极差。全所共10人,有医生7人,化验员2人,会计1人。业务范围包括2个乡(“小乡时期”的斜塘乡、塘南乡),服务人口合计1.5万左右。1956年起,诊所接受了血吸虫病的治疗任务,医院增添护士2名,并抽出医、化人员5人,组成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组。斜塘联合诊所从成立到转为人民公社医院历时6年。
二、斜塘人民公社医院(斜塘联合医院)
1958年9月,斜塘成立人民公社医院。公社医院在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再吸收个体医生,形成为科目较全、设备较为完善的医疗机构。设备从原先的仅有几只针、几把镊子,逐渐增加到拥有大小显微镜、X光机、全套外科手术器械、10张病床。医院工作人员增至19人(含由青海下放到斜塘的主治医师1人),其中中西医生12人,助产士1人,化验员2人,护理员2人,司药员2人。1962年统计,医生门诊每天每人50~150号,业务以诊治多发病为主,并积极预防其它疾病。在治疗血吸虫病工作中,对全公社的社员进行全面的粪检,每天仅做粪检即达200人。1959年上半年,斜塘发生大面积麻疹流行,全院医护人员积极进行诊治,控制了疾病的蔓延。从60年代起,医院能开展下腹部手术。
1962年11月,吴县对集体医疗机构进行整顿,斜塘人民公社医院改为斜塘联合医院。联合医院存在期间,医院在市镇老街西设总院,在农村下设二个医疗点、一个保健站。总院由汤永安、韩新耕、魏宏如、孙伯泉、吴雪珍组成管委会;南片医疗点设在金家堰大队,由彭涵芬负责;北片医疗点设在南施大队,由臧瑶英负责。保健站称吴淞保健站,由余寿康负责。
三、斜塘地区人民医院(吴县传染病医院)
1966年1月26日,吴县卫生局发卫人字[66]第2号《关于同意县人民医院吴鸿海等12人去斜塘公社成立地区医院的批复》的文件,同意吴鸿海、费树本、毕玉珍、陈淑芝、王小朋、徐怀祖、李玉英、俞坤玉、金秀娥、邹啬芬、史玉芝、陈彬12人到斜塘公社组织成立地区人民医院。上述人员均是医学大专院校毕业生或由市级医院引进的医学专业人员。斜塘地区人民医院是原吴县卫生局直接领导下的1所全民性质的地方医疗卫生机构,1966年11月正式挂牌,全称吴县斜塘地区人民医院。1969年6月,斜塘联合医院并入斜塘地区人民医院。
1979年12月,根据吴革[1979]167号文件精神,吴县斜塘地区人民医院改名为吴县传染病医院,医院同时兼管所在地区的防病治病任务。医院设传染、内、外、妇、五官、口腔、中医、放射、B超、检验等科室,设置病床120张,其中传染病床位60张、综合病床位60张。
1987年6月,吴县各乡镇卫生院、各地区人民医院相继实行“以乡镇为主,县和乡镇分工管理”的体制。1988年撤销吴县传染病医院建制,恢复吴县斜塘地区人民医院建制。吴县斜塘地区人民医院为吴县东片区(含跨塘、唯亭、郭巷、车坊、长桥、胜浦、甪直)的中心卫生院。医院定编为87人,病床60张,医院业务上受吴县卫生局管理,当时有工作人员77人,其中卫技人员59人,固定资产42万元。1988年,开始建造新门诊大楼和住院病区楼。1990年,1700多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和1100多平方米的病区楼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院址在现在的华新路21号。1991年医院完成污水处理工程。1993年经上级卫生部门考核验收,被命名为壹级甲等医院。
四、斜塘人民医院
1994年,因设立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地区人民医院受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和斜塘镇政府双重领导,医院改称苏州工业园区斜塘人民医院。斜塘人民医院设院长办公室、医务科、防保科、护理部、总务科、财务科六大部门。医务科负责内、外、妇、门诊、药剂等科室的协调工作;防保科负责地方卫生防疫、血吸虫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爱国卫生、食品卫生、妇幼保健等工作;护理部负责病区护理工作;总务科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全院设外妇病区,内儿病区。截止1997年底,斜塘人民医院在职职工97人,其中卫技人员8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7人,医师(护师)23人,医士(护士)32人,其他医技人员8人。
五、农村卫生室
1966年始建斜塘农村医疗保健站。1969年,各生产大队均建农村医疗保健站,各生产大队组建乡村医生队伍,并改农村医疗保健站为合作医疗站。1984年各行政村的合作医疗站改称为村卫生室。由于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不脱离农业生产劳动,故被称为“赤脚医生”,乡村医生行政上受村基层领导,业务上由斜塘人民医院负责培训。目前,农村卫生室基本做到观察、治疗、药房、消毒四分开,每一个卫生室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主要医疗设备有药橱、消毒器、观察床等,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才转诊”,农村初步形成了村级卫生保健组织。随着农村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截止1997年底,全镇33个行政村(含渔业村),有33个村卫生室,其中县级(甲级)卫生室32个,苏州市“示范卫生室”1个。有乡村医生48名,乡村保健员11名(见表4-5-1)。
表4-5-1 1997年全镇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一览表
村 名
卫生室个数
房屋间数
等级类型
医 生
男
女
东 安
1
1
县 级
1
旺 墓
1
2
县 级
1
1
石 港
1
2
县 级
1
1
华 莲
1
3
县 级
2
周 巷
1
2
县 级
1
1
葑 圩
1
2
县 级
1
1
宅 前
1
3
县 级
1
1
墩 头
1
3
县 级
1
1
庙 浜
1
2
县 级
1
1
斜 步
1
2
县 级
1
1
金家堰
1
3
县 级
3
桑 田
1
2
县 级
1
斜 东
1
2
县 级
1
盛 墩
1
3
县 级
1
建 国
1
2
县示范
1
联 合
1
2
县 级
2
旺 墩
1
2
县 级
1
1
南 施
1
2
县 级
1
沈 浒
1
2
县 级
2
1
龙 北
1
2
县 级
2
南 村
1
3
县 级
2
横 泾
1
2
县 级
1
夏 家
1
2
县 级
1
1
斜 渔
1
2
市示范
1
唐 桥
1
2
县 级
1
1
沙 墟
1
2
县 级
1
1
龚 巷
1
2
县 级
1
1
姚 墓
1
2
县示范
1
1
东 长
1
3
县 级
2
南 洲
1
2
县 级
1
西 马
1
2
县 级
2
田 巷
1
3
县 级
2
凤 里
1
2
县 级
1
第二节 医疗制度
一、公费医疗
1952年起,开始实行公费医疗。1958年以后,凡编制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公办中小学在编教职员工、属国家财政预算编制内的离退休人员,均为公费医疗享受对象。
享受公费医疗待遇者,凭证在当地医院或由当地医院介绍转上级医院就诊。所需的医药费,开始时全部由医院记账,并与就医者所属单位结算,本人仅付挂号费。1985年,公费医疗按系统实行“定额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自行调剂”的办法,包干经费不发给个人,就诊者凭医院收款单据至所属单位办理报销手续。1995年,医院改变了原先公费医疗统筹统支的做法,逐步实行分系统、分单位核算,由单位自负盈亏的方法。
1955年起,对国家工作人员子女实行统筹医疗。凡父母一方享受公费医疗者,其子女为城镇户口,又由其抚养,年龄在16周岁(后改为18周岁)以内者,可参加统筹医疗。1979年后,凡独生子女的统筹医疗费全部由家长所在单位给予支付。
二、合作医疗
斜塘合作医疗工作始于1966年,其后在农村相继建立合作医疗站。1976年1月,斜塘公社建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下称合管会),公社党委人员兼任合管会主任,医院负责人兼任副主任,下设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配备1名会计和2名专职人员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合管会借用斜塘人民医院房屋办公,由镇政府直接领导。各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管理小组,配备3名赤脚医生(其中1名女赤脚医生兼接产员),实行“三三”轮流制。合作医疗的管理由合管会负责,合作医疗的资金以基金方式筹集,凡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村民),每人每年2元5角,基金由集体和个人分担,集体1元5角、个人1元。基金筹集后,最初实行个人部分经费由合管会管理,集体部分经费由村合作医疗管理小组管理的办法,专款专用。赤脚医生的报酬,按同等劳动力计算。合管会制定的合作医疗章程中对报销范围作出规定,中成药、西药报销70%;到斜塘医院就诊的,生产大队报销60%,社员自理40%。斜塘合作医疗的办医形式有:合医合药、合医不合药、不合医不合药等。
从1995年起,实行大病住院风险医疗制度,全镇33个村全部参加。
三、劳保医疗
解放后,非全民单位企业职工享受劳保医疗待遇。斜塘镇的企业单位中职工劳保医疗制度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可全部报销,有的企业采用单位报60%、个人自理40%的办法,有的根据工龄年限等条件享受劳保医疗。1996年首期动迁开始后,动迁居民中保养人员享受劳保医疗待遇。
近年来,由于经营状况和体制转换等原因,各企业单位劳保医疗报销也按规定标准变化较大,报销比例亦有所调整。
第三节 卫生管理
一、管理机构
清洁管理所 解放初,斜塘乡有1个清洁管理所,人员3人。主要负责管理街坊的垃圾清扫及少数简易厕所的清洗工作。工具有粪桶、扁担、扫帚、簸箕。
卫生委员会 1952年,乡政府成立卫生委员会,由1名副乡长分管卫生工作。翌年,卫生委员会改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称爱卫会)。1953年后,爱国卫生运动转为经常性的群众卫生运动。 1956年起,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原定“老鼠、苍蝇、蚊子、麻雀”为四害。1960年改“麻雀”为“臭虫”)为中心,消灭疾病,讲究卫生。1960年起,爱卫工作以除害防病为中心,以“两管一灭”(管粪、管水、消灭苍蝇)为重点。1982年后,爱国卫生运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爱卫会每季度组织一次对市镇各单位的卫生大检查,每年举行一次卫生评比活动。
环境卫生管理站 1957年3月,斜塘环境卫生管理站(下称环卫站)正式建立,人员5~6人,负责街道卫生和9个公厕的清洁卫生,还统一为镇上的居民涮洗马桶。随着镇区的不断扩大,环卫站人员逐渐增加,1960年为13人,1984年为20人。1984年3月,乡政府为环卫站修建2楼2底办公楼1幢,建简易工棚3间。至1997年,全站职工有25人,主要设备有:拖拉机粪车1辆、拖拉机垃圾车1辆、人力垃圾车10辆(封闭式6辆、敞口式4辆)。1997年始,因创建省级卫生镇需要,环卫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环卫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到1999年,环卫职工增加到48人,镇区配置水冲式公厕15座,垃圾桶180只,果壳箱80只,建垃圾中转站2座,并由政府投资20多万元在石港村建现代化垃圾填埋场1座。
二、环境卫生
民国初期,社会卫生工作由吴县警察局管理。民国19年(1930年),斜塘街有雇请的清道夫1名,负责清理垃圾和厕所,有旧式的垃圾木箱数只,供人们丢弃瓜皮果壳。虽然民国时期规定每年有一二个搞卫生的扫除日,但始终形不成群众性的卫生运动。集镇上虽设有垃圾木箱,但人们仍然将垃圾任意乱抛,未见实效。环境卫生的“脏乱差”,造成蚊蝇孽生,疾病流行。
1952年,人民政府发动群众讲卫生、防疾病、保健康,并逐步形成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大搞家庭卫生、环境卫生的新风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镇区逐步取缔露天粪缸,先后建立公厕和粪池,设置垃圾
箱供居民倒弃生活垃圾。从50年代中期起,农村为消除血吸虫病的危害,集中粪缸,并予加盖处理。到80年代,农村改厕逐步向建立三格式化粪池、粪便无害化处理过渡。进入90年代,农村的改厕工作仍在不断地进行,尤其是农民普遍建造楼房后,改厕工作更卓有成效。近年来,镇区还不断修筑高规格道路,铺设下水管道,同时大量植树绿化,斜塘镇区,处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整洁美观景象。1999年,顺利实现创建省级卫生镇目标。
三、饮水卫生
斜塘居民习惯于饮用河水,历史上只有几户人家有水井。河水易被人畜的粪便等污染,因此常导致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传播。60年代起,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河水污染加重。市镇上开始开挖饮用水井,80年代起,一些农村小化工厂的陆续兴办,使河水污染进一步加重,农村居民也纷纷开小深井。
1983年7月,斜塘自来水厂建成供水,从此市镇各单位及镇区居民逐渐用上深井水。当时只有1口深井,1座水塔,每小时供水量为30万吨。后又陆续开了4口深井解决居民饮水困难。
农村最早进行改水的为夏家村和墩头村。1989年两行政村各打深井1口,各建水塔1座,村民饮用上深井水。进入90年代,农村改水工作被列为镇政府的实事工程。从1996年起,华莲、葑圩、旺墓、东安、石港等村,也先后打深井,建水塔,改善村民饮用水条件。其余的行政村从开挖公井,到广开户井,自用自管,饮用水条件也得以改善。与此同时,环保部门不断取缔对河水造成污染的小化工厂,大部分区域的河水和地下水质有明显改观。
1998年7月,镇政府投资1000万元,铺设全长7.2公里DN600干管接通苏州工业园区净水厂水源,园区净水厂供水水质标准达国际先进标准。首期通水工程于1999年12月27日完工,首期通水区域为动迁小区、墩头村及斜塘工业区。
四、食品卫生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重视食品卫生。首先对市场出售的肉类实行检查,猪肉等有食品检查章才能在市场出售。后来食品卫生检查的范围逐步扩大。防(疫)保(健)科每年对食品饮食业进行卫生达标检查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对检查合格者,发给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对检查不合格者,责令整改或取消其经营资格。从80年代后期起,由卫生、工商、防保等部门组织的食品卫生联合执法检查,亦成为经常性的工作。食品卫生执法检查范围以饮食服务、商店食品为主。
五、劳动卫生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厂、农村的劳动卫生逐渐引起重视。工厂车间注意通风、透光、防暑降温、防冻保暖,以改善生产条件,防止职业病与工伤事故的发生。
随着农业生产中频繁使用农药,农民的人身安全防护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喷药时做到“三穿”(穿长裤、长袖衫、高统胶鞋)、“四戴”(戴口罩、手套、草帽、防护用品)、“五喷”(顺风喷、退步喷、保持一定距离喷、天热上下午或间日轮换喷)、“六不准”(喷药时不准吃东西、不准任意提高药浓度、不准在汲水站附近洗涤药械、不准他人乱配药、不准将余药带回家、不准用嘴吹喷枪管)。农药使用季节,公社、大队组织检查,督促生产安全,落实安全措施。
六、学校卫生
解放后,学校卫生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并由医院防保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进行监测。主要项目有课桌椅监测,教室采光监测,视力监测,中、高考学生体格检查,常见病查治,女学生月经初潮调查,并结合健康检查进行疾病分类。防保部门每年一次检查学生的视力,中、小学校学生每天做眼保健操两次。在幼儿园,保健老师对入园的孩子进行健康检查,若发现有传染性疾病,即通知家长领回孩子,以避免孩子之间的相互传染。在每年一度的学校卫生监测中,被检学生占应检学生99%以上。
此外,学校注意环境卫生,划分卫生包干区,经常保持地面、环境清洁,窗明几净。在每年一度的爱卫会组织的卫生检查评比中,中小学、幼儿园曾多次获“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七、除“四害”
50年代中期,爱卫会组织群众开展以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1960年将麻雀改为臭虫),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运动,随后,把除“四害”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经常性的工作。爱卫会抓住夏季蚊蝇孽生和春秋鼠密度高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除四害”突出性活动,发放灭蚊、灭蝇药物,以及粘蝇纸、灭鼠药物。
第四节 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旧时,新生婴儿均由接生婆(俗称“接产婆”、“收生老娘”、)沿用旧法接产。接生婆唯一的技术只是包包扎扎,且以剪刀、棉絮、尿布为接产用具,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往往受害,甚至危及生命。故民间对产妇临盆有“一只脚踏在棺材里,一只脚踏在棺材外”的生死难卜之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落后的接产状况仍然存在。1952年起,全面改造旧接产婆,培训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医院后,有专职助产士负责接生。进入70年代,斜塘地区人民医院设妇产科,有病床10张,医院逐渐加强对孕妇产前产后的健康检查,提高产妇的安全系数。80年代起,计生部门和医院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建立孕妇保健卡。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率均有较大增长。90年代起,计生部门对新婚夫妇进行孕产期教育,建立健全孕妇围产期保健制度,普遍做到婚前教育、早孕建卡、孕期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等,以保障母婴健康。
二、婴幼保健
在加强妇女保健工作的同时,加强婴幼儿保健。重点抓好“四苗”(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百日咳疫苗、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以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见表4-5-2)。
表4-5-2 1984年~1996年1周岁儿童“四苗”接种覆盖率汇总表
年
份
卡 介 苗
小儿麻痹糖丸
百 日 咳
麻疹疫苗
四苗复盖
1~7岁儿童建卡率
初
种
应
种
人
数
实
种
%
初
服
应
服
数
实
服
%
初种应种人数
实种
%
初种应种人数
实种
%
一周岁儿童数
合格接种人数
%
应建卡
实建卡
%
1984
118
118
100
118
100
118
200
118
100
118
118
100
118
118
100
1985
399
399
100
398
99.7
398
99.7
389
99.7
396
99.2
399
399
100
1986
660
658
99.7
658
99.7
658
99.7
656
99.4
656
99.4
660
660
100
1987
687
687
100
687
100
687
100
687
100
687
100
687
687
100
1988
607
606
99.8
603
99.4
601
99
602
99.2
601
99
607
607
100
1989
578
578
100
575
99.48
575
99.48
575
99.5
575
99.48
578
578
100
1990
589
588
99.83
588
99.83
586
99.49
586
99.5
586
99.49
589
589
100
1991
546
546
100
545
99.8
543
99.45
544
99.6
543
99.45
546
546
100
1992
516
516
100
516
100
514
99.6
515
99.8
514
99.6
516
516
100
1993
464
464
100
463
99.78
463
99.78
462
99.6
462
99.56
464
464
100
1994
391
390
99.74
389
99.48
385
98.46
383
98
383
99.95
391
391
100
1995
338
338
100
338
100
337
99.7
338
100
337
99.7
338
338
100
1996
269
268
99.6
269
100
268
99.6
269
100
268
99.6
269
269
100
三、妇女病普查普治
新中国建立后,为改变过去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健康问题不被重视、患了妇女病(暗疾毛病)不肯公开求医的状况,医疗机构每年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具体做法是,由妇联牵头,由当地人民医院和所在村协助,分期分批分片(指村与村)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医院抽出妇产科、检验室、药房等有关人员,送药送医到普查点。普查以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发治疗药品或分别动员病人至当地人民医院或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普查普治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妇女病患者得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广大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五节 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
一、传染病防治
斜塘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新中国建立前,霍乱、天花、白喉、斑疹、伤寒、痢疾、猩红热、流脑等疫病均有广泛流行,但尤以霍乱为烈;新中国建立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逐年开展以除害防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各种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有的已经绝迹。
霍乱 副霍乱 旧社会称“瘟疫”,民国23年(1934年)境内曾发生过霍乱流行导致近百人死亡的惨案。境内过去以霍乱为最严重的流行病。新中国建立后,全面开展霍乱菌苗预防接种,并注重加强食品管理和水源、粪便管理,医院开设肠道门诊,多方面加强预防措施,境内未有大的霍乱疫情发生。解放后出现几个副霍乱病例,有关部门一接到疫情报告,马上进行治疗和预防,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天花 此病极少人可自然免疫,大多数人染上后不死则麻,死亡率甚高,旧时境内麻脸人甚多。民国时期,民间虽也注意为孩子种牛痘疫苗,但未能普及,仍时有天花病例发现。新中国建立后,普种“牛痘”,基本做到不漏每一个少年儿童,天花渐趋绝迹。1982年起停种“牛痘”。
白喉 白喉常在冬春流行,民国时期屡见不鲜,患者以儿童居多。新中国建立后,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预防能力增强。70年代以来未见发生。
流行脑脊髓膜炎 此病多见于冬春两季,来势迅猛,往往危及患者生命,幸存者亦多见留有严重后遗症。60年代曾几度流行此病,机关学校、村口、集镇人口集中处均有医务人员对过往人员口腔喷射消炎药水。80年代前有散在发现,后鲜有发生。
百日咳 该病为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1953年用百日咳疫苗接种,1970年用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苗接种,后列入计划免疫,疫情得到有力控制。镇内仅1986年发病10例,1993年发病1例。
麻疹 麻疹为常见高发传染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属多见。常导致婴幼儿死亡。1959年境内曾大面积流行,但由于医疗单位及时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近年发病情况为:1992年发病21例,1993年2例,1995年2例,1996年2例。列入计划免疫后,发病明显减少。
伤寒 副伤寒 新中国建立前,伤寒症常年可见,夏秋更甚。新中国建立后,大量使用伤寒、霍乱混合菌苗,发病情况明显获得控制。近几十年,境内发病情况为1986年59例,1987年69例,1988年139例,1989年128例,1990年91例,1991年83例,1992年75例,1993年17例,1994年29例,1995年12例,1996年19例,1997年15例。
细菌性痢疾 旧时,每年夏秋季节染上菌痢者颇多,新中国建立后渐少,但每年均有发生。1986年85例,1987年99例,1988年61例,1989年32例,1990年37例,1991年43例,1992年31例,1993年31例,1994年61例,1995年17例,1996年39例,1997年19例。
肺结核 肺结核患者传染性较大,死亡率颇高。新中国建立后医治结核病有突破性进展。1951年起用卡介苗为儿童预防接种及多种抗结核病菌药物的相继面世,证明肺结核并非不治之症,消除了人们对“肺病”的恐惧心理。人们对肺病有新的正确的了解认识后,一旦发生,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治愈。
病毒性肝炎 据防保部门的统计,十多年来境内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为1986年42例,1987年43例,1988年116例,1989年96例,1990年44例,1991年83例,1992年55例,1993年45例,1994年30例,1995年25例,1996年18例,1987年23例。
二、寄生虫病防治
疟疾 疟疾流行广泛,每年秋季为其猖獗时期。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时有发生。新中国建立后,医疗单位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或作正规治疗,或作抗复发治疗,坚持数年,效果显著。60年代已鲜有发生。
丝虫病 过去,境内有“橡皮腿”及阴囊肿大的丝虫病晚期患者腿粗如柱,且多皱纹,行动迟缓,患者多在斜塘南部常年在水田作业的地区。1956年,境内医疗机构根据县卫生局指示,全面开展防治工作。现境内已绝迹。
此外,医疗部门还积极防治其它寄生虫病及地方性疾病。随着防治工作的加强,疫情监测的健全,以及卫生习惯的逐渐养成,寄生虫病及地方疾病的感染率明显下降。
三、麻风病防治
麻风病古称疠风,大麻风,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患者疮面溃烂,乃至手足萎缩,眉毛脱落,形象怕人,受社会歧视。斜塘是麻风病发生区域,尤以凤里村为甚。男性病人多于女性病人。1956年医疗单位根据吴县卫生局的指示,在境内进行麻风病线索调查,查出的患者被送沙湖疗养院(即吴县麻风村)治疗。当时对麻风病人以隔离治疗为主,且实行免费收治。1972年,形成县、公社、大队3级麻风病社会防治网络,发现麻风病人,及时收治。斜塘地区人民医院为吴县十一个“麻风病防治研究会”成员单位之一。1987年11月,第二次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制订《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提出麻风病防治机构改革意见,提倡“治麻”从院内治疗为主,转变为院外治疗为主,从单一的氨苯砜治疗转变为用氨苯砜加得福平加氯苯酚嗪联合化疗。防治重点由院内转向社会,患者回家治疗,生活和工作由当地乡镇、村妥善进行安排,其治疗工作主要由县皮防所、当地医院的防保医生或皮肤病防治兼管人员具体负责。
1990年6月15日,泰国麻风病防治考察团一行5人,到斜塘乡考察,对境内麻风病防治工作给予很高评价,现境内麻风病人已绝迹。
第六节 中医 中药
一、中医
据《吴县卫生志》记载,民国时期,分布在吴县乡区的医生中,斜塘有中医7人。分治内、外、伤、痘科。杨静安、李翼君、张东海等中医悬壶应诊几十年。1951年至1956年,斜塘组织成立联合诊所时,中医是诊所的中坚力量,张东海专治小儿科疾病,受到群众信任,至今已退休的老中医张东海登门求诊的人仍很多。1980年以后,斜塘人民医院中设的中医、针灸、伤科的医生,都出于专门学校。
二、中药
斜塘不属中药产地,境内中药铺建立于清末。自清末至1956年,斜塘共有中药、西药材店3家,分别是沈达生经营的存古堂、杨静安经营的致和堂、许志方经营的诚心堂。斜塘国药店是1958年各私营的中药店合并而成的集体药店,原联合医院不设中药房,中医方由斜塘国药店总配。现斜塘人民医院设中药房,主要是为方便病家,供应中医配方药。中药材主要由医药公司供应,有各种饮片、草药,还有中成药等。
第七节 血吸虫病防治
一、病源与危害
斜塘全境地处太湖、吴淞江流域,是典型的水网地区。境内河港沟汊交织,且地势低洼,加上涝渍严重,使各处都成为钉螺孽生的场所。钉螺是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斜塘的自然条件,极适宜钉螺的生长与繁殖。当村庄附近的水源被带病人畜的粪便污染,钉螺便顺着水系,由河及沟,由沟及田,由低向高,由近到远,自然地和人为地扩散。一旦人与疫水接触,极易感染血吸虫病。在斜塘桑田村流传着:“凡是下水者,都有血吸虫病”的说法,符合其感染渠道,不无道理。
斜塘血吸虫病始发于何时,已无法确切查考。晋代葛洪所著《时后方》及隋大业年间巢元方《诸病候源论》中均有与现代血吸虫病感染相似的记述,《诸病候源论》一书记述则更为具体:“江南有射工毒。”民国36年(1947年)江苏省卫生处苏南地方病防治所的调查报告中提及在吴县甪直镇开业30余年的叶正铭医师说,“大肚皮病”在甪直、斜塘、陆墓一带流行猖獗。另据许多乡间老者忆述,他们的父祖辈在童年时代,就见过不少形瘦腹膨的病人,俗称“膨胀病”,最终上下见血,危及生命。这与晚期血吸虫病人的肝脾肿大、腹水、食道静脉破裂等症状相符。这些足以佐证斜塘血吸虫病流行史之长久。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血吸虫流行猖獗,严重摧残人体健康,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血吸虫病患者以农民为主,旧社会穷人害病,无钱求医,致使终身失却劳动能力,或被夺去生命,生活极为悲惨。尤其是桑田村,男青壮年一个个被血吸虫病折磨而死,所存者寥寥无几,曾经被人们称之为“寡妇村”。田园荒芜,家破人亡,人们对血吸虫病束手无策,“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比比皆是,留下一页页斑斑血泪史。直到五六十年代,桑田村的男青年还都是血吸虫病粪检阳性者。在70年代初期,“头像香瓜,颈像丝瓜,肚皮像冬瓜,四肢像黄瓜”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在境内仍屡见不鲜。
二、流行状况
斜塘全境都曾是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现今全境33个行政村和市镇区,历史上都查到过钉螺,村村有血吸虫病人。据血防工作开展初期的调查,斜塘全境有螺面积达131万余平方米,血吸虫病史的病人1.4万余人,不同的只是某些村稍微好些,某些村尤为严重。1970年,吴县组织对全县重点流行区域血吸虫病感染率调查时,斜塘6个重点流行大队血吸虫病感染率达50%以上,个别大队高达66.2%。斜塘以桑田大队为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区域。
三、组织领导
1952年11月,吴县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1956年,吴县县委成立由徐彦同副书记为组长的5人血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查灭螺、查治血吸虫病人、加强粪便管理等综合性防治工作。系统的血防工作从此起步。1964年2月,吴县县委传达中央第九次血防工作会议精神,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各公社由1名副书记或副社长分管血防工作。嗣后,斜塘成立血防领导小组,由公社副社长洪阿东分管血防工作。各大小队成立“血防一条线”干部组织,负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64年冬季,吴县血防领导小组为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培训保健员,斜塘人民公社医院派出医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自此,斜塘公社人民医院开始系统地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四、查病
斜塘开展血防工作,查病治病早于查螺灭螺。1956年起,查病治病工作由斜塘联合诊所医务人员承担,联合诊所抽出医、化人员5人,组成血吸虫病防治小组,采用粪便沉淀法镜检虫卵。每日由生产队血防员挨户收取粪便标本,贴上姓名标签,送到联合诊所,由化验人员检验,最多时每天检验标本达200人份。1964年上半年,斜塘人民公社医院组织5个生产大队共3719人进行粪检,化验9562人次,查出阳性者1081人。查出的阳性病人,立即由医院进行治疗。查病的主要方法是粪检,一般是三送三检,重点流行区为七送七检。5岁以上年龄者的粪检从开始的每人每年一次,增加到后来的每年春、秋各一次。1975年至1976年,同时对3周岁以上年龄者一年内作10份10检和12份12检的粪检工作,全面查病治病。1978年起采用的“血吸虫病尼龙绢筛粪检法”提高了粪检速度与效果。1979年起,缩小粪检范围,提高检出率,实行综合查病,其方法是:对血吸虫病史人群进行皮试,皮阳者作粪检;有病史者进行环卵沉淀试验,环阳者作粪检。1956年11月至1957年8月,共检查大便标本15790份,包括皮内反应4000个。到1976年为止所做的大量的粪检普查工作,为查清境内血吸虫阳性病人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表4-5-3 1976年4月斜塘公社春季血吸虫普查汇总表
全社总人口(人)
36783
实检份数(份)
162950
五岁以下儿童(人)
2375
五送五检人数(人)
29535
长期外出人口(人)
2935
五检人次(次)
153684
治疗不满三月(人)
448
本年查出阳性(人)
1076
阳性未治人数(人)
330
其中新阳性(人)
238
应检人数(人)
30695
实有病人数(人)
1424
实检人数(人)
30517
五检占应检率
92.6%
五、治病
1956年1月至8月,斜塘联合诊所治疗血吸虫病人164人。初始,对确诊的血吸虫病人用酒石酸锑钾(以下简称“锑钾”)针剂静脉注射,15至20天为一个疗程。1964年上半年市镇人口分4批,下半年农村大队1批,共5批病人,采用20天疗法,治疗血吸虫病人229人,其中早期病人225人、晚期病人4人;从1966年7月起,全面推行麻油“846”口服油剂疗法;1967年后,大规模使用新型口服“锑-273”片剂治疗,江苏省试制的口服“锑-273”片剂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赤脚医生”也能掌握使用。1972年,吴县卫生局拨款给斜塘医院,建造10楼10底的血防楼,每年春秋冬农闲间隙用于收治斜塘境内的早中期病人。另外在医院还专门开设“晚血”病区,共9间病房,常年收治各型“晚血”病人35至40名(其中有其它公社送来的病人)。1977年,吴县各地大批医疗队到斜塘开展血防工作大会战,病人集中吃住,医院医生与外来支援的医疗队医生相互配合,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明显效果。1980年,始用新药“吡喹酮”口服治疗血吸虫病,疗程为两天,疗程短、疗效高、副作用小,适应各类型血吸虫病人,使治疗速度加快一大步。是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进行腹水治疗、脾切手术治疗、血管分流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70年代至80年代初,许多大队以赤脚医生为主体,配备适量卫生员,利用农闲季节,设点治疗早中期病人。医院除专设血吸虫病区收治中晚期病人外,还抽调医务力量,在各村进行巡回指导。
六、查螺灭螺
1956年,吴县血防领导小组提出“积极防治”的方针,血防工作遂确定以查、灭螺为主攻方向。斜塘血防工作亦开始查、灭螺,组成以医院防保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查螺队伍,在境内各村普遍进行查螺。仅1964年就发现有螺面积447704平方米,各大队都查到钉螺。嗣后,在开展灭螺的同时,查螺队伍对重点大队坚持年年查螺。以后改为分片、分区查螺。1977年秋,境内仍查到钉螺。从1978年至1997年间,年年查螺,岁岁无螺,至今已有20多年。为防“瘟神”卷土重来,全镇范围的查螺工作至今仍始终坚持不懈。
1956年始,斜塘境内开始灭螺。在查螺的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展开灭螺工作,随查随灭,基本上做到块块净、段段清。1964年春节后,全社在血吸虫病的重灾区桑田大队召开血防工作现场会,出席会议的全社血防干部有165人,会议由公社副社长洪阿东作动员报告,桑田大队团支部书记许福生介绍大队血防工作情况,病人邱火保、朱金妹、陈洪祖、曹毛男、张梅兰控诉血吸虫病的危害。嗣后,全社展开全面灭螺工作。上半年,采用药物方法灭螺,初灭面积325260平方米,复灭1次面积为27857平方米,复灭2次面积7344平方米;采用土埋方法,灭螺面积13600平方米,已达灭螺标准面积12844平方米;下半年,采用干浜积肥方法,灭螺面积为3203平方米;采用河边铲草皮方法,灭螺面积为6653平方米。全社447704平方米的有螺面积全部产生灭螺效果。药物灭螺采用亚砒酸钙、六六六、茶子饼,其灭螺效果分别为48.5%、12.4%、40.6%。后改用五氯酚钠,使用适当,其灭螺效果可达100%。采用铲草皮、土埋法,土埋1年后,钉螺死亡率可达100%。1974年,全社实施内河抽水手段,使水位下降3尺后,在全境内河投放“五氯酚钠”药物进行大规模灭螺。
经过各种方法灭螺,全镇有螺面积大幅度下降,逐渐达到灭螺标准。到1978年后,境内已无钉螺发现。1978年后,斜塘主要对重点流行区域和老螺点,以及复杂环境、村庄周围的河道进行巩固性灭螺。查螺工作年年不间断地进行至今,现境内已连续19年没查到过钉螺。
七、粪便管理
60年代初期,斜塘以农村生产队为单位和重点,发动群众迁移露天粪缸,队队设立清洁员,禁止马桶粪具下河。农业合作化时,生产队的粪缸相对集中,并搭棚、加盖;专职清洁员统一把马桶倒到指定的粪缸;对粪缸轮流封存,定期使用,做到陈粪下田。后改用三格式化粪池,让粪便发酵沉淀、过滤,作无害化处理后再使用。结果表明,粪便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寄生虫消除率达95%以上,血吸虫卵经过10天即消失活动能力,达到加强粪便管理,消灭血吸虫卵的效果。
八、水源管理
境内原用井水者不多,普遍习惯于取用河水。群众下河洗衣、淘米、洗菜既方便,又省力。自开展血防工作起,在疫区水域,社队禁止村民取用河水。在查灭螺、查治病的同时,由集体开挖公井,让村民饮用井水,几户人家共用1口。后来由于公井有限,又采取广开户井的办法,改善饮用水条件。到70年代后期,全社的农户都饮用家庭井水。嗣后,结合农村改水,一些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陆续打深井、建水塔,供村民饮用深井自来水。医院防保部门和村卫生室经常对村民家用水井进行检查、消毒,给村民发放消毒药品,保证村民放心饮用井水。现今全镇居民已全部饮用自来水。
九、预防感染
以往,由于斜塘处于疫区,外地人一直不敢涉足水田劳作,因为身在疫区,农业劳动几乎不可能避免与疫水接触。为避免感染,在接触疫水前,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大集体时,每个生产队设有防护员,配有防护剂,用“磷苯二甲二丁酯”防护油涂擦一次可有效保护4至6小时。用这种方法,可对搞血防的人员,以及疫区下水劳作的人员进行保护,以防止急性感染。但限于条件,不能推广。
另一方面,尽量减少非生产下水,凡集体生产劳作先敷药后下水。在血吸虫病严重疫区,竖立鲜明标志,划出禁区,以禁止农民进入疫区从事捕鱼、割草等非农业生产活动。1978年以后,全境钉螺基本绝迹,流水清澈,无论外来人员或当地居民,都不复有“入水害怕”的心理。到江河、湖荡中游泳嬉戏者每年都络绎不绝。
十、防治效果
血吸虫病灭迹 解放初期粪查时,斜塘境内各村均发现钉螺分布及患有血吸虫病的病人,覆盖率为100%。钉螺分布总面积为131.09万平方米,粪检发现阳性人数13620人,其中早期患者13473人,晚期病人147人。患者有腹水者15人,巨脾124人,侏儒病1人,结肠增殖者有7人。至1987年复查时呈阳性人1人,治愈率接近100%。现今全镇仍有原晚期患者33人,其病情基本得到控制。1987年全乡对钉螺分布情况普遍复查时,已达到100%无钉螺分布。自1978年后,境内已连续20年没有再查到钉螺。1980年后,已有17年没有再发现血吸虫新病例。血吸虫病彻底灭迹。
生产、生活变化 经过近30年的防治,今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斜塘血吸虫病重疫区的桑田村,昔日钉螺密布,地薄村穷,人多病的多,田多荒的多。今日农田方格化,水利标准化,村中五条新开河和三面傍临的吴淞江河水清澈,低洼易涝的10个断水墩如今成为12块高产稳产田。桑田村彻底告别了“虫窝”、“寡妇村”的悲惨历史,村民们过上了人强家富的新生活。人民身体素质增强,生产蓬勃发展,生活蒸蒸日上。
人的体质变化 随着血吸虫的基本消灭,青年人体格强壮,老年人寿命增长。以征兵为例,桑田村过去被形容为“桑田大肚皮,摇船踏平基”,男青年中十有八九是血吸虫病人,在征兵体检中都是粪检阳性者,达不到征兵体检要求,曾经为吴县人民政府特许的免征兵役村。随着血防工作的深入开展,血吸虫的逐步消灭,桑田村的男青年体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60年代中期,已有应征入伍者。进入80年代,桑田村应征入伍的青年体检,已与非疫区相同,不再查检是否感染血吸虫病这一项目。
巩固成果 为巩固来之不易的血防成果,从80年代起,每年由医院防保部门对境内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分期分批轮流进行查螺,每年还要对200名中学生进行监测查病,对综合查病中漏查的对象进行补查。查螺工作由医院防保部门牵头,由各村组成的查灭螺专业队伍承包,防保部门派人检查指导,查病治病仍由医院负责。为巩固血防成果,防止血吸虫死灰复燃,不让“瘟神”卷土重来,斜塘镇的血防工作仍在继续。
相关知识
第五章心理健康辅导
4第四章家庭健康护理
第二章
1第一章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论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
第二章运动与健康膳食指导6
都知道“三高”,第四高、第五高、第六高、第七高都是啥?
第四章 家庭健康护理2010.ppt
网址: 第四编(文化)第五章(卫生)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7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