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用于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其六个基本参数包括:心电(ECG)、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₂)、呼吸(RESP)、体温(TEMP)和脉搏(PR)。这些参数共同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生理状态的关键信息,协助判断病情变化并指导治疗。
心电监测通过电极片采集心脏电活动信号,显示心率、心律和心电图波形,用于评估心脏功能是否正常。例如:
心率:反映每分钟心跳次数,正常成人静息心率通常为60-100次/分。 心律:检测心跳是否规律,如房颤
、室颤等心律失常
可通过波形识别。 ST段分析:辅助诊断心肌缺血
或心肌梗死
。
血压监测分为无创血压(NIBP)和有创血压(IBP)两种方式:
无创血压:通过袖带充气加压测量,显示收缩压、舒张压
和平均动脉压,适用于常规监测。 有创血压:通过动脉导管直接测量,实时性更高,常用于危重患者或手术中。 血压值异常(如过高或过低)可能提示休克
、高血压
危象等急症。
通过指夹式传感器检测血液中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比例,正常范围为95%-100%。
临床意义:SpO₂低于90%可能表明缺氧,需及时干预,如调节吸氧浓度或排查肺部疾病。 局限性:严重贫血、末梢循环不良或指甲油可能影响测量准确性。呼吸监测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阻抗法:利用心电电极检测胸廓起伏引起的阻抗变化,计算呼吸频率。 二氧化碳波形(ETCO₂):部分监护仪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评估通气功能。 成人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过快或过慢可能提示呼吸衰竭、感染
或代谢异常。
体温监测通过体表或体内探头测量,常见部位包括口腔、腋下、直肠或食管(术中)。
正常范围:成人腋温约36-37℃,核心体温(如直肠)略高0.3-0.5℃。 临床意义:体温过高( > 38℃)可能提示感染,体温过低( < 35℃)可能与休克、低温暴露相关。脉搏监测通常与血氧饱和度共用传感器,通过检测指尖血管搏动计算脉率,正常与心率一致(60-100次/分)。
脉率异常:过快(心动过速)或过慢(心动过缓
)需结合心电监测进一步分析。 脉搏波形:部分监护仪可显示脉搏波形,辅助评估外周灌注状态。
监护仪的六项参数相辅相成,例如:
心电异常可能伴随血压下降; 血氧饱和度降低可能与呼吸频率异常相关; 体温升高可能导致心率加快。 医护人员需综合多项指标判断病情,而非依赖单一参数。此外,部分监护仪还提供高级参数(如中心静脉压、颅内压
等),但上述六项是临床最基础且通用的监测内容。
相关知识
监护仪的六个基本参数
监护仪的使用丨基本监测参数
监护仪六个常规参数都有哪些作用?
监护仪四个常规参数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怎么看
【电生理参数监测仪】
生理参数监测仪
生理参数监护
生理参数监测仪和生理参数监测仪的区别
智能远程多生理参数健康监护仪
网址: 监护仪的六个基本参数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8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