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健康吃肉指南:平衡膳食与营养吸收法则

健康吃肉指南:平衡膳食与营养吸收法则

011. 肉类与健康

肉类不仅是美味佳肴,还富含优质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平衡膳食的关键。生活中,肉类无疑是许多人的最爱。热爱肉类不仅因为它美味,更因为它作为营养宝库的重要性。肉类富含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是平衡膳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量摄入高饱和脂肪的畜肉可能导致健康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调查数据,我国居民每日平均摄入的畜、禽、鱼、蛋类食物总量为135.6克,其中畜肉摄入量高达72.0克,占比最大,达到54%。牛羊猪等畜肉以及内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均偏高,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1 【 膳食指南与建议 】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日适量摄入鱼、禽、蛋和瘦肉,特别强调减少深加工肉制品的摄入,以实现健康饮食。为了引导全民形成健康饮食习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准则四特别强调:应适量食用鱼、禽、蛋和瘦肉,这一准则的核心在于平衡与选择,确保肉类摄入量既满足营养需求又不损害健康。

☆ 每日应适量摄入鱼、禽、蛋类和瘦肉,推荐量为120至200克。

☆ 每周建议食用鱼类2次或总量达到300克,蛋类300至350克,畜禽肉300至500克。

☆ 减少摄入深加工肉制品,以确保饮食健康。

☆ 鸡蛋是营养宝库,食用时不宜丢弃蛋黄。

☆ 在肉类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鱼类,同时减少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的摄入。

022. 合理摄入与搭配

2.1 【 控制摄入量与搭配建议 】

为确保健康,成人每周应控制水产品和畜禽肉的摄入总量,均匀分配到每日三餐中,并避免用畜肉替代其他动物性食物。合理膳食是健康生活的关键。控制摄入量是关键,合理搭配膳食,才能确保健康生活。

1、合理控制摄入总量,分散食用

每周,成人应将水产品和畜禽肉的摄入总量控制在1.1千克以内,鸡蛋摄入量则不超过7个。为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建议将这些食物均匀分散在每日三餐中,确保每餐都包含肉类,同时做到每天至少食用3类动物性食物。

2.2 【 红肉与白肉的选择 】

红肉和白肉在营养成分和脂肪含量上存在差异,尽管红肉较高的饱和脂肪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它们均是重要营养来源,建议均衡摄取。一般来说,肉类可以根据其烹饪前的颜色分为红肉和白肉两大类。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含有肌红蛋白,呈现红色,其肌肉纤维粗硬且脂肪含量偏高。白肉如鸡、鸭、鱼、贝类等,肌肉纤维细腻且脂肪含量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显示红肉摄入过多的地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相应较高。这可能归因于红肉中较高的饱和脂肪含量。尽管如此,红肉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营养成分,如铁、锌、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B12等。

因此,建议我们交替食用各种肉类,确保摄入适量的红肉和白肉,以实现营养的均衡。在享用红肉时,搭配一些粗粮和新鲜的非淀粉类蔬菜是个好主意,这样有助于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033. 食材选择与烹饪

3.1 【 选择健康的肉类 】

优先选择鱼禽类肉类,避免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以减少健康风险。虽然肉类都属于动物性食物,且多数营养成分含量相似,但在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构成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在选购食材时,建议优先考虑鱼禽类,它们通常比畜肉更为健康;同时,应尽量避免购买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因为这些加工方式可能对肉类营养造成不利影响。

3.2 【 合理的烹饪方式 】

为保留营养素,推荐蒸煮为主,烤炸为辅的烹饪方法。动物性食物的烹饪方法至关重要。不当的烹饪方式不仅会损害其中的营养素,还会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推荐在烹饪动物性食物时,采用蒸煮为主,烤炸为辅的方式。

3.3 【 肉汤与营养吸收 】

炖汤时,精华仍留在肉中,因此建议在享用汤的同时食用肉,以全面摄取营养。许多人热爱炖汤,却往往只喝汤而不吃肉,误以为汤的营养价值胜过肉。实际上,汤中仅溶解了部分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和蛋白质,而大部分营养素仍留在肉中。因此,在享用汤的同时,务必不要忘了吃肉,这既能避免食物浪费,又能更全面地摄取到食物中的营养。

愿我们都能拥有健康的胃口,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健康与愉悦。

相关知识

【全民营养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八准则
营养与膳食平衡2.ppt
食物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pptx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平衡膳食准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八准则
合理膳食与营养平衡.ppt
合理膳食与营养平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八准则 健康科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八准则
平衡膳食 合理营养

网址: 健康吃肉指南:平衡膳食与营养吸收法则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9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