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物故事丨平凡的婚礼 不平凡的婚姻——一张结婚照背后的故事

文物故事丨平凡的婚礼 不平凡的婚姻——一张结婚照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

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影响下,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包办婚姻制度直到上个世纪初才开始瓦解。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批当时的进步青年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牢笼,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这样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冲破束缚,勇敢的自由恋爱,他们也被称为我国最早的“文明结婚”的范例之一。今天是七夕节,“文物故事”栏目带大家走近这对伉俪——赵元任与杨步伟,了解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

新文化运动

平凡的婚礼 不平凡的婚姻

——一张结婚照背后的故事

讲解员:李诺

大家好!欢迎收听北大红楼《文物故事》,我是讲解员李诺,今天我讲解的题目是《平凡的婚礼 不平凡的婚姻——一张结婚照背后的故事》。

在北大红楼的展厅里,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一张结婚照。照片中的主人公是谁?这张照片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赵元任和杨步伟的结婚照

他是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他还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优秀的作曲家,而这位博学多才的人物正是赫赫有名的——赵元任。当然,像这样有才华的大人物,也有难倒他的问题,那就是“包办婚姻”。

赵元任,1892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是名举人,母亲出身名门,能诗善词、偏爱昆曲,还写得一手好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赵元任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但不幸的是,赵元任的父母在1904年先后去世了。

虽然父母已经不在,但婚姻大事也不是无人问津。1906年,14岁的赵元任在大姑母的安排下跟一个叫陈仪庄的女子订了婚。虽然那个年代子女婚约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也见怪不怪,但如今沦落到自己头上,他还是感到莫名的哀伤。他在日记中写道:“婚姻不自由,我至为伤心。”

1907年,15岁的赵元任在家人安排下,来到了南京江南高等学堂读预科。他凭着三年寒窗苦读,终于给自己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1910年7月,清廷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招考,赵元任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录取。同年8月赴美,入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

1920年,告别祖国10年的赵元任从国外留学回来,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后来他还曾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做翻译。此次回国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解除“不自由的婚姻”。也正是在这一年,赵元任遇到了他的人生伴侣。

虽然人们常说“自古文人多风流”,但赵元任却用一生诠释了“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这个幸运的女子就是——杨步伟。

杨步伟,1889年出生于南京望族,1912年,22岁时她担任中国第一所“崇实女子中学”的校长。1913年赴日本学医,1919年学成归国,成为中国第一个留日医学女博士。回国后,杨步伟和她的留日同学李贯中在北京合办了“森仁医院”。

1920年8月的一天,赵元任与杨步伟相识于表哥家中,那天家中正举行日本留学生间的聚会,杨步伟应邀其中,那一次见面二人之间并无过多的对话。第二天,杨步伟在森仁医院回请宾客时,赵元任也随之而来,这次以后他却成为了森仁医院的“常客”。

起初,杨步伟以为赵元任中意于李贯中,曾一度撮合二人,直至后来才发觉他的真实意愿却是自己,在此期间,二人的交流越来越多。赵元任得知杨步伟也曾有过“旧式婚约”,并为她对抗包办婚姻的勇气感到钦佩,赵元任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杨步伟。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倾心,两位年轻人的心,逐渐连接在一起!随着感情的加深,二人将越来越多的话题指向了结婚,受新思想影响,敢于打破“旧理”的二人决定将婚礼办的越简单越好。

1921年6月1日,赵元任与杨步伟结了婚,过程中没有仪式也没有宴请宾客,仅是让好友胡适与朱徽在结婚证上签字见证,贴上“四毛印花税”就算正式结婚,随后向亲戚好友寄出了“通知书”,并表明不收礼。

第二天《晨报》刊登了二人“新式结婚”的消息。婚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杨步伟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教授夫人,还出版了很多著作。作为丈夫的赵元任便将杨步伟的书籍译成外文,走向国际。

常常会有人问杨步伟:你是否后悔过32岁才结婚?而杨步伟用她的幸福婚姻做了回答——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只有遇上赵元任的时候,才是爱情最好的年华。

原标题:《文物故事丨平凡的婚礼 不平凡的婚姻——一张结婚照背后的故事》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婚姻的故事
婚礼上爱情故事简短
婚姻故事:94岁夫妻携手走过73年婚姻
婚姻大事
名人结婚照,18岁的于凤至,30岁的宋美龄,个个新婚燕尔风华绝代
人的一生中,婚姻是头等大事,结婚生娃要结早点
散文:名人爱情故事:林语堂的婚姻
10个足以感动中国的婚礼故事!
婚姻大事,必看这三点!
2024年结婚的礼仪规矩 婚姻礼俗的文化意义

网址: 文物故事丨平凡的婚礼 不平凡的婚姻——一张结婚照背后的故事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9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