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度巴斯德国际网络亚太区国际培训课程,来自非洲、东南亚等国的国际学生认真听课。
■本报记者 王佳雯
传染病与贫穷落后如同一对双胞胎,相伴而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许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百姓,都在传染病的侵扰中不得安宁。
“‘一带一路’亚非地区大部分国家面临的最现实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传染病。”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唐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近40亿人口,30%的人口都为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所困扰。面对这些国家的健康需求,中国科技“国家队”中科院在行动。
2016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发起了围绕“病原发现、疫情预测和免疫治疗”的中非“彩虹计划”和云南—大湄公河次区域“金矿计划”。
彩虹计划由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发起主导。“计划以病原发现为主要目标,希望通过长期合作研究,共同开发传染病防治的药物疫苗,更好地应对下一次疫情的暴发。”唐宏说,他们联合了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的20多个国际机构、1000多名科学家。
同样,金矿计划也将围绕大湄公河次区域这一疫情暴发的火药桶,为中国云南、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染病防控服务。
“传染病既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国际合作的共同语言。”唐宏说。
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江陆斌告诉记者,柬埔寨洪森总理发出了2025年在本国消灭疟疾的号召,也向中国发出支援这一伟大工程的请求。“金矿计划就主要针对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疾病。”江陆斌说。借助该计划,巴斯德研究所将通过与云南卫计委一起,监测耐药疟疾的传播规律。
现在,巴斯德研究所已经有了详尽的布局。科学家将致力于调查疟疾耐药机制、耐药疟原虫及其传播规律。同时,他们将在大湄公河次流域开展抗耐药的新药开发和临床研究。“下半年,我们要在柬埔寨启动一个抗疟新药的临床试验项目。”江陆斌介绍。
中国科学家在“一带一路”上防控疫情的做法,将打造“健康丝路”的方式从“输血”变成了“造血”。
据了解,我国在过去50多年对非洲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疗援助,为疾病防控和中非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种派遣医务人员、建卫生所、发放药品等“输血式援助”,“终归不能根本性解决当地人口健康和公共卫生问题”。
通过与对象国研究机构的深入合作,江陆斌告诉记者,我国科学家希望能够为当地传染病防控建立一套包括诊断、治疗、药物、疫苗等在内的完整方案和公共服务产品。
“把传染病防控好,社会就稳定,人民生活指数提升,这是‘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有效推进的科技保障之一。”唐宏最后说。
而这其中,中科院也应当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一带一路’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流行病热点地区流行病谱的了解。”唐宏强调,通过5年的时间夯实研发基础,传递中国声音;10年内为当地的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医药发展提供更多支撑,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科学报》 (2017-05-15 第2版 专题)
相关知识
蚌埠医科大学大健康产业园开园—新闻—科学网
中国科技馆“共话健康真意”展厅全新亮相—新闻—科学网
“健康中国”主题活动亮相中国科技馆—新闻—科学网
健康谣言之殇—新闻—科学网
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庆祝建院10周年—新闻—科学网
海洋岛:科技引领健康发展—新闻—科学网
携手全球共担健康责任,铺就数字健康丝绸之路
肖海鹏:构建新型健康网络“FAH—DNA模式”—新闻—科学网
研究发现利用真菌病毒保护植物健康新策略—新闻—科学网
首届主动健康上海论坛举办—新闻—科学网
网址: 用科技铺就“健康丝路”—新闻—科学网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9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