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是缺乏的,但是我认为的确不是那么的“健康”。我们的教育偏注重理性主义而忽略了感性的体会和表达,过于注重技巧和现实。这样的做法可能会给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是毋庸置疑会在一定程度导致孩子缺乏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力出现缺失,那将会导致他的创新力出现很大的问题,对事物的看法太过拘泥。
就比如说许多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会选择性让孩子去学习,更多趋向于实用性比较大的东西。甚至一些家长并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兴趣,他们认为孩子在学生时代首要的目标就是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由于缺乏艺术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思想固化,审美力出现大的问题。
部分学校会要求孩子们必须穿校服上学,对这样的行为解释为“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在他们的眼里,学生如果穿自己的衣服就是不配合管理,可能需要找家长。而在我看来,只要学生们穿得得体,爱穿什么样的衣服款式那是他们的自由,不应该限制审美。
对于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01、帮助孩子去发现身边的美,创造美。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并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外出旅游,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懂得如何欣赏并发现大自然的无限风景。
审美力的培养重在生活日常,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去做一些“亲子活动”,在玩耍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生活的美好。或者带着孩子一起去制作一些手工的东西,让孩子更具备创造力和审美力。
02、注重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绝对有利于他们审美力的形成,画画、唱歌、吉他、钢琴、舞蹈等等,都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学习。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随便就被定义,艺术教育更是美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课程。
同时学校和老师也要尊重孩子的一些“另类想法”,不要去固化学生们的思考力。杜威、柏拉图等教育学经典认为“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不要过于注重理性主义而忽略其感性体会与表达。儿童审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美育在教育的规划、实践和评价中容易被长期被忽视,当儿童全面发展变得不平衡时,美育可以说是塑造儿童个性发展的“最后手段””。
孩子审美能力的强弱也决定着他们拥有怎样的创新能力,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着重去培养以及引导,让他们更为全面去发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知识
我国真的缺乏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吗
孩子的审美教育:培养孩子的美感和创造力
重塑审美教育:家长必备策略,培养孩子的卓越审美意识
孩子的情商教育,家长怎能缺席?
您的孩子缺乏微量营养素吗?
性教育真的不重要吗?正向的未成年人性教育读物缺乏
对孩子的教育理念?
初谈儿童的审美教育
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方法
审美教育的内涵精选(九篇)
网址: 我国真的缺乏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0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