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不运动也能瘦竟然是真的!这次不在梦里在天上...

不运动也能瘦竟然是真的!这次不在梦里在天上...

不运动也能瘦竟然是真的!这次不在梦里在天上...

​​减肥!减肥!减肥!

不管是瘦是胖,似乎每个人都有减肥的需求。

很多人甚至出现了“体重秤恐惧症”,明明不胖但就是不敢上秤。

体重一旦涨了一两斤,就开始想方设法给它减掉,直到体重秤上的指针回到最初的数字,才放下心来。

对于体重增长的恐慌,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体重本身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星球上你的体重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说一个200斤的人,在月球上体重只有30多斤;

在火星上,也就不过70多斤。

What?

不用惊讶,这涉及到了一个物理知识——重力加速度

不同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不同,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作为测量体重的参考,那么在不同的星球上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体重数值。

虽然在月球上显示的体重会大打折扣,但是你的身体质量并没有改变,你还是那个你,需要减肥的你。

那么在太空中减肥,会不会效果更好呢?

呃,目前还没有人为了减肥去过太空...

但是事实证明,大多数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体重都有所下降!

航天员们在太空中是怎么瘦下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食谱了。

航天员的食谱可不是简单的几荤几素的搭配,而是经过科学验证精确配比的,营养均衡全面。

专门定制的航天食谱,一方面是为了给航天员们补充足够的优质能量,毕竟吃好了才有力气执行任务。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成本。每送1g东西进入太空,就要花费大约0.3g黄金的价值。为了减轻重量压缩成本,飞船上所有东西都得精打细算,质量要精确到克。

想象一下,在太空里吃一根大鸡腿,相当于吃掉了多少克黄金? 

最初的航天食谱以高蛋白食物为主,如牛舌、鸡柳、煎牛排、肉泥等等。

食谱在经过不断优化后,仍保持以高蛋白质、低碳水和脂肪摄入为准则,不过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鸡蛋、豆类、红肉、海鲜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之所以对航天员的食谱有如此严格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减少排气

很多人都关心航天员在飞船里怎么上厕所,今儿先不说这个。

航天食谱对食物种类要求严格,是为了防止航天员在密闭的飞船里排气,也就是放屁。

屁里含有较多的甲烷成分,而甲烷浓度升高,在密闭环境内可能引起——

嘣~不是放屁声,是爆炸!

航天员们之所以普遍会变瘦,不仅是因为食物的控制,食量也是重要的因素。毕竟,管住嘴是减肥的不二法则,在太空里也一样!

人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味蕾和鼻腔更容易充血,导致它们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再美味的食物闻起来也不香了,吃起来也不美了。

或许在太空里,吃饭真的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吧~

除了管住嘴,在太空里减肥还是得迈开腿。

由于长期处于微重和失重环境,骨骼和肌肉不用承受重力而呈现松弛的状态,很容易出现骨密度流失、肌肉萎缩等现象。

为了对抗这些“太空病”,航天员们也有专门的健身计划。

NASA为宇航员们制定了每天至少2小时的运动量,太空跑步机、举重刺激装置等等都是为太空环境量身打造的锻炼工具。

吃得好,吃得少,每天还不得不坚持锻炼,太空确实是减肥的好地方。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普通人进入太空也不再遥不可及,如果在地球上瘦不下来,不如考虑下太空?

参考资料:

【1】嘘!这才是宇航员瘦身的秘密丨图图科幻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91004

【2】在太空放屁很危险[J].家庭科技,2020(11):5.

【3】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Hitomi mission glimpses cosmic 'recipe' for the nearby universe[J]. Defense & Aerospace Week,2017.

声明:

1.文章版权归大专家.COM所有。

2.尊重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大专家.COM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4.上述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介绍科普知识及新闻报道适当引用 。​​​​

相关知识

不运动也能瘦竟然是真的!这次不在梦里在天上...
信奉运动的我,这一次居然想躺瘦?该不会是在上智商税吧~
vocal!不用去上海!这次真的在天津!
揭秘瘦身贴的真相:不运动也能瘦的真相
为什么天天运动还不瘦?原因在这里
躺着不动也能瘦,这种减肥大法真的存在!一定不要错过!
香水也能显瘦?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喝西梅汁三天瘦六斤?真相在这里!
束腰带真的能瘦腰吗?真相在这里
排在第一的燃脂运动,不是跑步,竟然是这个动作

网址: 不运动也能瘦竟然是真的!这次不在梦里在天上...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09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