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这一我国中药制剂中的传统剂型,历史可追溯至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中便有“油、丹熬炼成膏”的记载。至刘宋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更是详细记载了多种“薄贴”的方剂,其中“薄”指软膏,“贴”即膏药。随着唐、宋时期对膏药应用的日益广泛,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骈文》更是成为膏药应用方面的专著。时至今日,中医临床及民间依然广泛使用膏药,其外治功效显著,同时还能通过外贴达到内治效果,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等。
膏药的种类繁多,其中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被称为黑膏药,以油与宫粉为基质的则为白膏药,而以松香等为基质的则称为松香膏药。在此,我们以黑膏药为例,详细介绍其中一种——狗皮膏。其药方包含枳壳、青皮等多味中药,经过复杂繁琐的制作工艺后,最终得到一张张蕴含着传统智慧的膏药。这些膏药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止痛的功效,对于风寒湿痹、腰腿疼痛等症状有显著疗效。使用时只需加温软化,贴于患处即可。此外,追风膏等膏药也深受人们喜爱,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传统制作工艺,共同构成了我国中药制剂的瑰宝。
包含牛膝、桃仁、麻黄、当归等多味中药,各药物以适当比例混合。
将上述药物粉碎成细粉,与食用植物油一同炸枯,去渣后炼至滴水成珠。再加入黄丹搅匀,收膏并浸泡于水中。
此膏药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背酸痛及四肢麻木等症状。
使用前需加温软化,然后贴于患处。
此外,还有多种膏药如万应膏、止痛膏等,其药方和功效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我国中药制剂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智慧。
白鲫鱼膏
包含鲫鱼600克,蓖麻仁、巴豆仁各360克,蟾蜍5个,以及血余、冰片、乳香细粉各15克,宫粉1200克和麻油1440克。
这些药物需先用麻油浸泡3日,然后加热熬至药枯,去渣滤净。接着,将药油炼至滴水成珠,离火后加入宫粉搅拌,使其成膏。再加入乳香细粉搅匀,即可得到白鲫鱼膏。使用时需加温软化,与冰片混匀后,摊于牛皮纸上贴于患处。
此膏药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
适用于恶疮、溃破流脓或肿毒坚硬不溃,以及脚生鸡眼等症状。
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每张膏药重量为3至32克。
万灵膏
包含鹳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等多味中药,以及麻油和黄丹。
这些药物先用麻油微火煨浸3日,然后熬黑去渣,加入黄丹再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后加入血竭、没药和麝香等细末,搅匀后制成膏药。
此膏药具有散瘀消毒、舒筋止痛和祛寒通络的功效。
适用于跌打损伤后期寒湿为患导致的局部麻木疼痛。
使用前需烘热,然后外贴于患处。
风伤膏
包含牛膝、归尾、生地等多味中药。
舒筋活络膏
包含当归、松节、稀莶草等多味中药,以及茶油和桐油。
这些药物先用茶油和桐油共同熬炼,滤去药渣后,再加入乳香、没药等细料,搅匀并去除火毒,制成膏药。
此膏药具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和化瘀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跌打损伤等症状。
将膏药摊在布上,温贴于患处。
跌打膏
包含乌药、白芷、何首乌等多味中药,以及茶油和桐油。
这些药物先用茶油和桐油熬炼,滤渣后加入血竭、三七等细料,搅匀并去除火毒,制成膏药。
同样具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和化瘀止痛的功效。
特别适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或风寒湿入络者。
同样是将膏药摊在布上,温贴于患处。
包含虎头连项锁骨、穿山甲连项锁骨各1穿,以及败龟背骨、乌贼鱼骨(去甲)、狗头骨1枚等多味中药。这些药物经过烧灰研末后,与日炙沙、白丁香、花乳石等一同精细制作成膏药。
将上述药物细末与醋煮粟米粥混合,趁热搅匀后摊在帛子上,裹住痛处。
此膏药能活血止痛、健骨生肌,对于骨折损伤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骨折损伤等。
将膏药裹在痛处,如疼痛缓解,每日更换一次新药。
此处方源自《圣济总录》。
包含五灵脂500克,穿山甲150克,以及红花、栀子、乳香、没药、大黄、桃仁、合欢皮、血竭各100克,再加入冰片10克。
将上述药物细末与炼蜜混合,搅拌均匀后制成膏药。
此膏药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同时舒筋散结。
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筋伤以及红肿热痛等症状。
将药膏临时涂布在患处,以便缓解症状。
此处方来源于《中医骨伤科学》。
相关知识
多种中国传统膏药配方及制法详解
中国膏药配方配制全书
十五种膏药配方及功效详解(一
二十五种中医传统膏药配方及制法大全,太珍贵了!.pdf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
熬制膏药的制作方法与精准配料:传统中医的智慧
中国传统膏药制作—固元膏
二十五种中国传统膏药配方及制作大全,太珍贵了
非遗文化解码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
传统剂型黑膏药制备现状及展望
网址: 多种中国传统膏药配方及制法详解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13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