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7月22日电 (黄艳梅 李心语 刘汉琪)三伏天到来,南方天气开启“高热闷蒸”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从中医的角度,重点介绍了三伏期间健康养生、疾病防治有关情况。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汉琪 摄
中医眼中的三伏天
三伏天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伏天气候特征可概括为“三高一低”——高温、高湿、高热辐射和低风速。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三伏天作为夏季的“极热时段”,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长夏”,对应五行属“土”,与人体“脾”密切相关。此时天地阳气最盛,人体阳气浮于体表,而脾胃阳气相对虚弱。广西高温高湿,湿邪易困脾,导致“湿热内蕴”——这正是三伏天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泻、皮肤湿疹等问题的根本原因。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自治区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黎甲文称,广西地处岭南,三伏天“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尤为突出,更需结合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从“养阳、祛湿、调脏腑”入手,守护健康。
概括来讲,三伏天的养生核心主要有三点:一是顺应阳盛、借势养阳。夏季人体阳气外浮,体内“伏寒”易被激发,此时通过中医手段(如敷贴、艾灸)可温通经络,驱散体内寒邪。
二是健脾祛湿、化解内困。湿热困脾是广西三伏天的“健康大敌”,需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强健脾胃,促进湿气排出。
三是防微杜渐、冬病夏治。针对冬季易发作的慢性疾病(比如哮喘、鼻炎、关节痛),三伏天是中医“冬病夏治”的黄金期,也是顺应自然、调理体质的关键时段。
发挥三伏养生的中医药优势
黎甲文称,中医讲“药补不如食补”,结合广西气候与居民体质特点,三伏天的饮食需紧扣“健脾、祛湿、清热”三大目标,以饮食养生为法,药食同源,健脾化湿。在起居养生方面,需顺时调神,护阳避湿。运动养生则要轻缓适度,避免大汗伤津耗气。
“三伏贴”特色疗法是在全国范围广受喜爱的特色中医疗法,在广西开展了多年,基于冬病夏治、精准调理的中医理念,遵循温通经络、驱散内寒的治疗原则。坚持“三伏贴”特色疗法,能达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消化系统疾病如虚寒性胃痛、腹泻,骨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等疾病的效果,调理畏寒怕冷、易感冒的“阳虚体质”等。
三伏常见疾病的中医防治
据介绍,除了广为人知的三伏贴,中医“冬病夏治”还包含多种特色外治与内服手段,核心均是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天时”,通过温补阳气、驱散寒邪,从根本上改善“冬病”(也就是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的体质基础。常可采用艾灸疗法、中药药浴/熏洗、穴位注射、内服温阳方、拔罐/刮痧等治疗方式。
三伏天疾病的中医防治,是中医治未病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体现,不仅是对一时症状的“对症治疗”,更是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调和人体阴阳,从体质层面提升抗病能力,从病程层面阻断病情恶化,从康复层面巩固健康状态。
特殊人群在三伏天的注意事项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特色建设科主任梁明坤介绍,三伏天更应多关注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汗腺功能减退,心血管储备功能减弱,感知口渴能力变弱。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是避暑降温,建议避免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外出,居家保证通风,合理使用空调或风扇;定时、少量、多次饮水,以白开水、淡茶水为佳;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
儿童脏腑娇嫩,更易被暑湿所困,应严格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尤其避免阳光直晒;家长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喝白开水,也可适量饮用绿豆汤、冬瓜汤、西瓜汁;食物要新鲜、卫生,严防食物中毒和急性胃肠炎;宜穿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出汗后及时擦干或更换衣物。
对于慢性病患者(常见的慢性病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重点是严格遵医嘱规律用药,绝不能自行减药、停药;格外重视避暑、补水、休息;饮食管理应个性化,例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等。(完)
相关知识
阵雨和烈日交替 成都开启闷热模式
闷热的三伏天,如何健康减重?
开启“热养生”模式,教你健康度过三伏天!
中医专家为您讲解三伏天养生的健康知识
三伏天养生知识 三伏天如何养生
三伏养生 吃丝瓜解暑防燥、热水泡脚祛湿毒
闷热三伏天 冬瓜可以这样煲
三伏天养生,先清后补
入伏了,三伏养生有“三宝”!健康过夏天,为家人收好~
三伏天养生 初伏防中暑中伏防湿邪
网址: “高热闷蒸”模式开启 专家解读三伏天健康养生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1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