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4岁的
青春期是什么样的?
校服下身体结构的变化
对异性的好奇,别扭的向往
青涩而隐秘
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
看着
曾经无话不说的孩子,
开始关门,想拥有自己的小天地;
曾经阳光的孩子,
突然浑身散发着忧郁的气息;
曾经班里的优等生从来不让人操心,
学习突然开始出问题。
这不禁让着急的你,想要翻出孩子的日记本,
快速一探究竟,
或者找孩子谈心,
“你最近的学习,究竟怎么回事?”
青春期,就一定得在混乱中度过吗?
孩子究竟能否拥有一个阳光平和的青春期呢?
答案其实简单又废话。
“与孩子之间,
建立具有安全和信任的关系。”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安全与信任的关系?
1、知道孩子成长的规律:
父母为孩子倾注的全部心血,为什么都漏光了?| 2017
这篇文章有助于你理解真正的安全与信任是什么。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相处,总会有些激烈的冲突情况发生。所以上面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对孩子的一些特殊情况有所了解。这样你会比较清晰,孩子究竟是怎么长大的。
2、能把天聊下去:
这里的聊天指的是,不是一上来就问他“最近学习怎么样?”“上次考得怎么样?”
聊天,不是只/指 “聊学习” 。
大多数父母和孩子聊天, 会聊死在学习上。
就像我们成年人, 不会和朋友聊工资, 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每月涨工资, 聊工资就把天聊死了。
一样的道理。
你如果已经跟青春期的孩子愉快地聊天,那基本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安啦!
但是大部分时候,结已经打上,我们就很难再让青春期的孩子打开心扉。
嘴巴闭上的时候, 大多数时候,心也关上了。
聊天已经不愉快了, 该怎么办?
这里是了解的青春期孩子的内心的途径:
了解孩子们的的多种认同(自我 / 性别 / 同伴中位置)转换:
李孟潮谈青春期的认同转换|家长老师咨询师均适读
青春期是一个寻找身份认同的时期。身份认同找到了,就是形成了凝固的、稳定的、有持续性的自我,有了身份感。
了解孩子们的游戏,承载了内心世界的需要:
那些沉迷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到一个‘隧道’或‘蛹’的状态,在豁然开朗之前,必然有一段自我封闭的过程。青春期就是‘蛹’的时期,在青春期即将到来的时候,作为毛虫,可以说已经迎来了晚年。
了解孩子们的爱好,爱好里面有孩子的爱恨情仇:
你内心的艺术之门 | 现代人调查
绘画时,常常会不知不觉间排除了听觉,可能会是因为不喜欢周围的声音,嘈杂,打扰,所以要把自己凝聚起来。
与孩子交流有障碍的原因
找出有因果关系的旧心结:
我也没干什么,孩子怎么就有心理阴影了呢!| 100个事件 之 1
抑郁的产生, 从来都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也许我们也很不理解, 作为父母,我们也没干什么,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
100个事件 之 2 | 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的那些事
重要的亲戚的去世, 对孩子来说, 就是非常重大的丧失。
关于死亡焦虑、恐惧、与父母的负性连接和羞耻
100个事件 之 3 | 你爱的不是“我”!
能不能遵从自己的意愿, 对成人和孩子来讲, 都是关乎内心感受的。
关于压抑、讨好和自卑
100个事件 之 4 | 我要被“保护“
孩子先被保护了,才会有力量。
关于隐私、被公开评价、自卑与父母的关系。
找到问题所在, 自然你也会自己想到一些弥补的方法。能补救的,都是好的。
你要相信父母真诚的自然的发自内心的, 都是好的,不要低估了父母对孩子的心意。
孩子只要感觉到了真诚, 很容易就会谅解父母的。
不要低估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低估了孩子对父母的爱。
父母功能的缺失,
是要花大力气去真正弥补的
何为父母功能?
父母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均扮有重要的角色。
母亲代表爱,通过容器功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通过镜子功能建立和强化孩子的自尊;父亲代表规则,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父母二人之间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在持续平衡的母性的柔软与与父性的坚持里,孩子才能均衡与健康的发展。
有些家庭, 可能是严母慈父,和上面说的正好相反,但总体来说,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和规则, 家庭里也基本具备了,也满足了孩子对父母功能的需要。
补充资料:
表面看上去不赖,父母自我感觉良好,也是父母是功能缺失?
· 把孩子当闺蜜一样,凡事倾诉、倾倒情绪垃圾,迫使孩子选边站;
· 要孩子哄自己开心、讨好自己,常常赞美自己,满足自己的自恋;
· 为了工作赚钱,发展事业,常常不在家,只出钱,找了其他人围着孩子,自己缺位的。
甩手掌柜式父母,是在给未来挖火坑
TIP:
请祖辈帮忙很常见,但是“父母功能”的主角还是自己,孩子也会找自己亲近,告状的, 都不是此处提到的“甩手掌柜”型父母。
如果父母当甩手掌柜:
把小婴儿直接让祖辈来带,让保姆来带, 让数个保姆来带, 让双方祖辈轮班来带。
说到孩子的情况,基本不知道的,那基本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功能, 转让了父母功能。
那就等于是给自己的中年, 同时是孩子的青春期, 在挖一个大火坑。
请问问身边的人, 放眼周边,孩子青春期的暴躁, 还由祖辈来承担的, 几乎没听说过。
到时候, 是父母自己, 和孩子一起在火坑里受苦。
在火坑里的没有旁人, 只有父母和孩子。
Q&A
你究竟是怎样的父母?
Q:这里有两个问卷,可以有个初步感观:
PART1
看看你作为父母, 是否能替孩子回答以下的问题?(假想自己是你的孩子)
1、
能用五个形容词描述一下自己小时候跟父亲/母亲的关系吗?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能不能用一段往事来解释你的选择?
2、
你感觉和谁更亲近,父亲还是母亲?为什么?
3、
你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影响了你现在的个性?
4、
当你还小时,觉得沮丧难过,你会做什么?
5、
你的父母会威胁你吗,任何方式都算,开玩笑一样说的也算……
PART2
看看你作为成年人,你是否能回答这些问题?(现在你是父母)
1、
你觉得你的婚姻稳定吗? 会有离婚的担忧吗? 是冷漠? 是火爆的对骂对打?
2、
你觉得夫妻二人能共同面对孩子的求助吗? 会不会因此而互相推诿指责?
3、
你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 会不会绝对一致? 会不会混合双打?
4、
孩子是不是曾经短暂离家出走求清静过?
5、
你是否知道:孩子有没有亲近的信任的朋友?
6、
你是否知道:孩子怎么对待挫折和失望?
7、
你们是否曾经帮助孩子一起解决过一件难事?从中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发现很多问题, 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那你和孩子真的蛮不熟的, 可能TA面临成长的烦恼, 青春期来临的时候, 你们都会抓狂。
孩子抓狂在 “无人可诉”,父母抓狂在 “孩子不理自己, 自己不知道孩子为什么抓狂” 而抓狂。
答案:
A:问卷实际上在用两种知识在帮你解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第一部分问卷:
依恋关系
孩子能亲近谁, 依靠谁?能向谁求助?
第二部分问卷:
父母功能如何?
父母功能缺失的极端情况下, 青春期孩子会发生的事情, 辍学。
原因有三个。
1、充满冲突的家庭和父母
家庭不稳定,家庭冲突时可能是双方家族老人也参与其中的冲突,家庭像个战场, 使得孩子失去内心的安全感, 或者说没有建立起来过。
父母常年专注与和对方对着干, 有抽空留意过孩子吗?有没有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呢?还是把孩子当成了闺蜜使劲诉苦?
父母的婚姻不如意,家庭的混乱,是孩子最大的不安。家始终像要散架一样, 谁能安心呢? 另外, 你确定没撒气在孩子身上?没把孩子当出气筒?!
建议:先把自己和伴侣的婚姻理一理, 孩子自然就会好起来。
即使,最后真的离婚了, 可能孩子的负担其实是减轻了,因为只要面对一个不稳定的父亲或者母亲, 而不用面对二个。
当然,离婚是一个痛苦的,二害相权取其轻的,不得不的选择。
2、无法独自面对现在困难的孩子
这样的冲突不安的环境, 本身也会使得孩子会以原始的回避,拒绝, 暴躁,焦虑的方式来面对现实,会以极端的方式来看待事情,而无法接受事情可能有好有坏。
孩子长期以来不得不独自面对自己的困难, 无从求助, 因为无人可以信任。无人可以依靠,不敢再给互相对着干的父母添乱, 怕一不小心引火烧身。
在长期不稳定,不安全,心理上无法依靠的家庭中, 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学到面对矛盾和困难的积极方法,反而习得了父母的 “遇到困难就容易崩溃掉” 的部分。
这些心理上、性格上的影响变成孩子的困难,使得孩子会放大外界遇到的挫折,自尊特别脆弱。
3、学校的应激事件
某个应激事件, 是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应激事件,可能是老师的某句话, 某个要求, 同学的某句话,某种行为。使得孩子的信心一下子被摧毁,就像长期紧绷的钢丝一下子断了, 从而退回家里。
退回家中,并不是指家庭氛围有多好,而是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去。
抗拒去上学。
老师不好当,看到那么多社会新闻,甚至会觉得中学老师可能是一种高危职业。
文末的 阅读原文 里是李雪的一篇文章,题目和文章里对老师显得太严厉了,不过举出的例子都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值得一读。
青春期能不能愉快、安然渡过,是之前父母功能良好作为基础的。前面关系好, 青春期也不是事情。
父母功能,从某种角度来讲, 是具有家庭传递性质的。
我们自己当年被父母很好地照顾过,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安全和信任的,那我们自己自然也会如此对待孩子。
这在我们的语言里, 也在我们的行为动作里,也在互相的眼神接触里, 也在氛围里。
如此,传递。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