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带大家走进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马踏飞燕。这件东汉时期的青铜雕塑,又名铜奔马、马超龙雀,是1971年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的珍品。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约7.15公斤,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自出土以来,它迅速引起了考古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
视觉震撼的造型与动感
这件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高超的工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佼佼者。1999年,马踏飞燕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成为国家旅游局的标志性符号。马踏飞燕的造型极具动感:一匹骏马前腿腾空,后腿轻踏飞燕,整个马体展现出蓄势待发的力量与速度。马的头部高昂,双耳竖立,目光炯炯有神,仿佛下一秒就要飞奔而去。这种动态的表现手法,使得马踏飞燕在静止的青铜雕塑中表现出极强的动感和生命力。
飞燕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它位于马蹄下方,虽然被踏,却展翅欲飞,与奔马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对比与和谐。燕子的轻盈与马的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马的力量与速度。
顺拐之谜
很多人注意到,马踏飞燕的奔跑步态是“顺拐”,即同侧前后肢同时抬起或落地,这在自然界的马匹步态中较为少见。那么,为什么马踏飞燕会采用这种步态呢?首先,这种设计有助于增强雕塑的视觉冲击力。顺拐步态让马的身体显得更加动感十足,仿佛在空中飞驰,使观者在视觉上感受到强烈的动势。其次,从雕塑的结构稳定性考虑,顺拐的步态使得雕塑的重心更加均衡,有利于青铜器的稳定与保存。此外,顺拐步态可能也是工匠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旨在通过夸张的动作来突出马匹的力量和速度。
顺拐的平稳性与实用性
顺拐步态不仅仅是为了视觉效果,它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让马奔跑得更平稳。这种步态可以有效减少马匹在奔跑时的横向晃动,使得整体运动更加流畅和协调。这对于需要长时间奔跑的马匹来说,能够减少疲劳和受伤的风险。
尤其是在古代战争和狩猎中,马匹的平稳性尤为重要。顺拐步态使得骑手在高速奔跑中更易于保持平衡,增加了射击和作战的稳定性。尤其是在马镫发明以前,这种步态能够提供更好的骑乘体验,使得骑手在行动中能够更专注于操作,而不是不断调整平衡。
跑马与走马的区别
顺拐步态也叫走马,而非顺拐步态则叫跑马。跑马速度快,主要用于赛马、狩猎和军事行动,步态包括快步和全速奔跑,体型高大且肌肉发达。走马速度较慢,适合长途旅行、运输和日常骑乘,步态平稳,体型结实。跑马注重速度和耐力训练,而走马则强调步态平稳和负重能力。
古代如何训练顺拐的马
有些马是天生顺拐的,有些则是后天训练的。古代马术师们在马的前后两条腿之间绑上绳子,强迫马匹养成顺拐的习惯。这种方法需要非常多的耐心和技巧,确保马匹不会因不适而受到伤害。绳索训练需要长期的坚持,逐步缩短绳索的长度,使马匹逐渐适应顺拐步态。这种方法尽管有效,但训练成本非常高。
结语
马踏飞燕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不仅展示了东汉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动感十足的表现手法,跨越千年,依然能够打动现代观众的心灵。通过成为国家旅游局的标志,马踏飞燕不仅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成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希望大家在欣赏这件国宝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之美。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见解。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记得点赞、分享,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