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婴幼儿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然而,在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一些家长可能陷入了误区,选择了不适合宝宝的水质。这种不当的饮水方式,不仅可能影响宝宝的健康,还可能让家长们在不自觉中损害了孩子的成长。
011.给宝宝饮水误区
1.1 ▲ 反复烧开的水
反复烧开的水会导致水质老化,不仅使矿物质流失,还会产生一种名为亚硝酸盐的有害物质。亚硝酸盐一旦大量进入宝宝体内,便可能干扰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引发疲劳、心慌、恶心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缺氧。
1.2 ▲ 冰水的影响
过于冰凉的水对宝宝来说也不宜饮用。虽然有些宝宝在天气炎热时偏爱冰水,但过于低温的水会刺激胃粘膜,进而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甚至可能引发肠痉挛等不适。因此,给宝宝喝水时,务必控制好水温,一般以30℃左右为宜。
1.3 ▲ 甜味水的隐患
带有甜味的水,往往是因为家长在白开水中加入了蜂蜜或葡萄糖等甜味剂。然而,长期让宝宝饮用这样的水,可能会对其牙齿发育和食欲产生不良影响。一旦宝宝习惯了甜水,就可能会对无味的白开水产生抗拒。当然,在医生建议下,为了特殊需要而摄入葡萄糖水的情况则另作别论。
1.4 ▲ 久置的凉白开
久置空气中的凉白开在空气中放置过久,不仅会丧失其原有的生物活性,导致功能减弱,还会因微生物滋生而影响宝宝的健康。因此,不建议给宝宝饮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凉白开。同样,水瓶中隔夜的水也存在类似问题,不宜给宝宝饮用。
1.5 ▲ 纯净水与矿物质水
许多妈妈受广告影响,误以为纯净水和矿物质水是宝宝的理想选择。然而,纯净水在过滤过程中失去了大部分矿物质,这对正在成长的宝宝而言并不利。至于矿物质水,其矿物质多为人工添加,安全性存疑。相比之下,纯天然的矿泉水则可适量给宝宝饮用。
1.6 ▲ 生水和未煮沸的水
生水和未煮沸的水中可能含有氯和有机物残留,长期饮用可能增加患膀胱癌和直肠癌的风险。此外,不卫生的生水还可能导致宝宝出现肠胃炎和寄生虫感染等健康问题。
1.7 ▲ 果汁饮料的问题
虽然碳酸饮料中富含色素和防腐剂,对宝宝的健康成长不利,但自家鲜榨的果汁是否就可以随意给宝宝饮用呢?事实上,尽管果汁中维生素含量丰富,但糖分和果酸也相对较高,这对小儿的牙齿和味蕾发育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适量饮用才是关键。相比之下,用新鲜蔬菜和水果煮制的水,则是一种更健康的选择,可以给宝宝适量饮用。
1.8 ▲ 人工调配的饮料
人工调配的饮料中,常会加入香料、防腐剂等成分,这些物质可能刺激宝宝尚未发育完全的肠胃,导致消化不良甚至痉挛等不适。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建议尽量避免给宝宝饮用此类饮料。
022.宝宝饮水建议和注意事项
2.1 ▲ 白开水的选择
白开水是宝宝饮水的最佳选择。从医学角度出发,孩子的饮水需求与成人并无显著差异。对于新生儿而言,饮用水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卫生,不含有病菌、寄生虫及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以满足基本的饮用安全标准。因此,经过烧开的自来水无疑是最为安全的选择。在日常为婴幼儿准备饮水或冲泡奶粉时,白开水无疑是最佳之选。
2.2 ▲ 婴儿饮水时间表
宝宝在口渴时当然可以随时饮水,但遵循一定的饮水时间表也是有益的。合理安排饮水时间,避免在饭前、饭后或用餐时给宝宝饮水。以下的饮水时间分布表基本上已经为宝宝一天所需的水量提供了全面的指南。当然,特殊情况下,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确保宝宝获得充足的水分。
两顿奶之间:适当为婴儿补充水分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干燥季节,这还有助于清洁宝宝的口腔。
吃离乳食时:务必注意,补充水分不应影响宝宝的食欲,建议选择白开水,以确保宝宝能正常享用正餐。
长时间玩耍后:对于年龄较大的宝宝,其运动量增加,水分流失也相应增多,因此家长需及时为宝宝补充水分。
外出时:外出活动容易导致宝宝流汗,所以妈妈应随身携带水,以便在宝宝口渴时能迅速补充。
大哭以后:婴儿长时间哭泣后,不仅会流出大量眼泪,还会因出汗而失水,因此需及时补水。
洗完澡以后:洗澡对宝宝而言也是一种运动,会使其大量出汗,所以洗澡后应给予宝宝适当的水分补充。
然而,妈妈们也需留意,避免在饭前、饭后或用餐时给宝宝饮水。若宝宝感到口渴,可先让其少量饮用白开水或热汤,但需稍作休息后再进食,以防影响宝宝的消化能力。特别提醒,对于肠胃功能尚未健全的小宝宝,若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由专业医生判断并补充电解质水和葡萄糖,家长切勿在家中盲目补充。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一岁宝宝钙铁锌可以一起补吗?科学解答与营养建议
宝宝学步 别走入误区
宝宝辅食添加:避开营养误区
宝宝辅食添加全攻略:避开误区,科学喂养从 “第一口” 开始
宝宝辅食添加的四个误区及应对方法:关注这些建议, 为宝宝健康成长护航!
破除减肥误区:科学方法与健康建议
科学饮水与健康素养:误区与调查揭秘
宝宝健康饮食误区及正确冲泡奶粉方式
宝宝辅食添加有哪些误区
宝宝换奶粉指南:如何科学地转换并避免常见误区
网址: 宝宝饮水误区与科学建议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2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