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药品、保健品市场 ‘坑老’‘骗老’ 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内容,再次强调保健品不得声称、宣传、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
回顾 2016 年 7 月 1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健品不得声称、宣传、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如今已过去近十年。
执法者和媒体都在说:法律的红线虽已划定,但保健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不断触碰到法律的边界。
法律以及执法者只是明确了,保健品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明示或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等词语。
但保健品作为一种商品,并非放在货架上就能自然销售,其良性、积极的发展同样需要宣传和营销。
那么,如何宣传、营销才算是正确、合规、合法?
目前相关部门在给出禁止性规定的同时,却缺乏对保健品行业宣传营销的正面引导和指示,这使得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履薄冰,无所适从。
从行业本身来看,保健品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需求、发展潜力的行业。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保健食品应该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商品,对人体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许多保健品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机能、增强免疫力等。
然而,由于一些不良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导致整个保健品行业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标志是剂量的掌控,即剂量产生毒性。只要研发的方子对,剂量够了,就可以起到治疗作用,此时才考虑有无毒副作用。
有趣的是,稍微了解一点保健品行业的人都知道,许多保健品的品名和药是一样的,甚至还有的保健品,其配方也是与药品一模一样的。这一现象该如何解释?
国家审批的蓝帽保健功能又指的是什么?
难道像 “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提高免疫力”“辅助降血糖” 等等保健功能获批,都是糊弄人的?
蓝帽标志代表着该保健品经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在成分安全性、保健功能等多方面进行了评估和审查。
例如在成分安全性方面,会审评原料、辅料、添加剂等是否安全;在保健功能评估上,要进行相应的功能评价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食试验。
以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保健品为例,先通过动物试验初步验证产品是否能调节动物的免疫指标,再通过人体试食试验来观察产品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实际调节作用。
但由于一些商家过度宣传这些保健功能,误导消费者认为保健品可以替代药品治疗疾病,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保健品和药品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很多保健食品原料配方都有药用的原料,甚至有些保健品的名称、配方与药品名称和配方几乎相同。
但是,保健食品终究是一种特殊食品,不允许有任何不良反应。
而药品是以对抗性的方式,以偏纠偏,所以可以含有更多更纯的功效物质,可以允许有不良反应,正常药品含量是保健品含量的 5 - 10 倍。
药品是改善特定的疾病原因或者症状,而保健食品则是通过调补的方式改善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其服用的最佳时机是在疾病发生之前,而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疾病。
对于保健品行业而言,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需要探索出一条合规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杜绝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在宣传营销方面,可以从产品的原料来源、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品质和价值。
例如,强调产品采用的是天然、优质的原料,生产过程严格遵循国家标准,通过了各项质量检测等。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服务,除了明确禁止性规定外,还应制定详细的宣传营销指南,为企业提供明确的方向。
同时,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而维护市场秩序。
保健品行业在健康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积极作用不应被忽视。
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应给予行业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引导,让保健品行业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健康、持续地发展,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保健品行业与消费者利益的双赢,促进整个健康产业的繁荣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