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健康检查的误区
在医疗机构,我们常听到患者主张“多多益善”的检查策略,有时甚至无视医生建议,自行要求增加检查项目。但事实上,某些检查不仅对诊断无益,还可能带来潜在风险。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对于精准诊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和心理压力。
王阿姨近期胃部不适,听闻邻居推荐做全身CT可“一探究竟”,她便急忙预约。然而,当医生审视她的检查申请时,不禁皱起了眉头:“此项检查实属不必,不仅无法揭示问题,反而暴露于不必要的辐射之中。”
△ 全身CT的误用
许多人误以为CT能“一览无余”,尤其是全身CT,仿佛能一次性解决所有健康问题。然而,这种观念其实暗藏风险。
CT扫描是利用X射线穿透身体组织来成像,其清晰度虽高,但辐射剂量亦不容忽视。例如,一次胸部CT的辐射量相当于拍摄了200余张胸片,而全身CT的辐射量更是高达20毫西弗以上,接近职业人群的年辐射限值。
对于无症状人群,全身CT往往难以发现问题,反而可能误诊出一些无需担忧的“假阳性”结果,如良性小结节或钙化灶。这些发现不仅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还可能导致过度医疗。此外,CT并非万能。肠道、胃部以及早期肿瘤等病变有时难以通过CT清晰显现。期望通过一次检查就能“排除万病”,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40岁以下、无家族病史且无症状的人群来说,常规体检时进行全身CT的价值有限。更明智的选择是根据个人症状,有针对性地选择如胃镜、肠镜、超声或血液检查等更合适的检查方法。
△ 肿瘤全项筛查的误区
当前,不少体检机构提供所谓的“肿瘤全项套餐”,包含多达十几项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这些检测的非特异性及其可能导致的误诊需谨慎对待。
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并不具备特异性。例如,甲胎蛋白AFP的升高并非仅限于肝癌,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同样可能导致其升高;同样,癌胚抗原CEA的升高也并非仅见于癌症患者,吸烟人群中该指标也可能偏高。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虚惊一场”,即检测结果异常,但实际并无癌症存在。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肿瘤标志物常常出现“假阳性”结果,这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诊。一旦患者的某项指标升高,他们往往会陷入无休止的复查、花费与焦虑之中,而最终却往往发现并无癌症存在,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损害。
02过度检查的影响
△ 诊断误差的增加
过度进行肿瘤全项筛查,并不总是意味着更高的诊断准确性。有时,由于“无症状异常”的出现,医生可能难以区分哪些是真正的疾病迹象,哪些是误诊的假象。不适当检查结果对医生判断的影响需警惕,可能导致误诊。
△ 导致过度治疗
当人们面对异常检查结果时,往往容易冲动地选择立即治疗。例如,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和肝囊肿等常见良性病变,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会对个体造成实际影响。不必要的检查结果可能导致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经济和心理负担。
△ 心理压力加剧
医学检查并非越多益善。很多时候,检测出一个“意义不明”的异常结果,往往会令患者陷入过度的焦虑之中。特别是对于年长的患者而言,听到诸如“占位”、“可疑”或“待复查”等医学术语,往往误以为自己罹患了重病,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03科学的检查方法
△ 依据症状和风险选择检查
那究竟应该做哪些检查呢?这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检查。根据个体症状和风险选择检查具有合理性。
对于处于高风险中的人群,例如有癌症家族史、乙肝基础、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胃病等,确实需要接受针对性的检查。例如,长期遭受胃痛困扰或出现黑便情况的人,就建议进行胃镜检查。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若发现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推荐进行肠镜检查;对于有肝炎病史的人群,应定期接受肝功能及B超检查;若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建议进行乳腺钼靶或超声检查。
△ 误导信息与经济浪费
长期吸烟者,推荐进行低剂量胸部CT检查。这些筛查方法经过明确的循证验证,能够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避免过度追求全面检查项目带来的经济浪费。我们应避免陷入“检查成瘾”的误区,即过度追求体检的全面性,而忽视了个体化的需求。实际上,体检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筛查项目才是关键。
医学虽然高度发达,但仍有部分疾病难以通过检查手段发现。过度依赖仪器检查,可能会忽视对生活习惯的改善。与其每年花费巨额资金进行“全面套餐”检查,不如注重日常的健康管理,如保持规律作息、合理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以及根据需要就医。
检查的目的在于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因此,选择合适的筛查项目至关重要。避免被高价检查所误导,陷入不必要的焦虑。科学的检查方法应基于“有症状、有风险”的原则,确保每一次检查都能为真正的健康保驾护航。
04参考文献
李兰娟与王贵强合著的《临床医学中的影像学检查应用》为医学领域提供了深入的见解,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肿瘤早诊早治指南(2023年版)》为肿瘤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晓燕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探讨了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利弊,为医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徐伟的论文《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风险评估》对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风险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信息。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体检与健康管理指南(2022年)》为公众提供了体检与健康管理的专业指导。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避开体检的七个误区
如何科学健康减重?需避开这三个常见误区
如何科学减肥?避开减肥误区,健康瘦身
健康饮食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如何避免这些误区以保持健康?
别再盲目减肥了!这5大误区要避开,科学减肥才是正确选择!
科学健身,这些误区要避免
如何挑选适合你的健康油?避开这五大误区
产后初期饮食指南:如何避开饮食误区?
如何科学饮食,远离健康误区
如何科学运动、健康减重?这3大误区要避免
网址: 如何科学选择健康检查:避开这些误区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3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