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第29届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从“治未病”视角看中医药防治结核潜伏感染的四点潜在优势

【第29届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从“治未病”视角看中医药防治结核潜伏感染的四点潜在优势

2024年3月24日是第29届“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倡导全社会关注结核病防治,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共同终结结核流行。龙华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鹿振辉主任医师带领大家从“治未病”角度认识中医药防治结核潜伏感染的临床价值。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是全球仅次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第二大单一传染源死因。据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结核病报告》,2022年全球结核病估算发病患者为1060万例,高于2021年的1030万例和2020年的1000万例。2022年全球结核病估算发病率较2020—2022年增加了3.9%,距离WHO“终止结核病策略”的“2025年设定的下降50%”的里程碑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其中,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仍是全世界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医学难题。

一、什么是结核潜伏感染?有何危害?

核潜伏感染是指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对其抗原存在长期的免疫应答,但没有表现结核病临床症状的一种持续性感染状态。据估算,全球有1/3的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潜伏感染人数约20亿,我国结核潜伏感染人数超过2亿。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约有5%-10%的结核潜伏感染患者在一生中可能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因此,结核潜伏感染被称为是结核病发病的“蓄水池”,结核潜伏感染者又被称为结核病的“患者库”!

结核潜伏感染主要发生于和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病患者通过咳嗽等途径将结核分枝杆菌释放到外界,从而被周围密切接触者吸入到达肺部。在这个过程中,会诱发机体产生各种形式的抗结核免疫,包括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多种途径。一方面,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抗结核免疫作用,让约90%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避免发展成为结核病;另一方面,结核分枝杆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免疫逃逸机制,使它能够在人体内可以长期潜藏。

结核潜伏感染患者的结局存在以下3种情形:一是结核分枝杆菌在机体抗结核免疫作用下被杀灭清除;二是结核分枝杆菌与机体抗结核免疫作用势均力敌,使人体维持持续感染状态;三是结核分枝杆菌突破机体免疫防御导致活动性结核。结核潜伏感染是结核病疫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控制结核潜伏感染流行,并将结核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人类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的重要难题。

二、中医“治未病”有哪些优势特色?

中医药防治结核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治未病”理论对结核潜伏感染的防治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治未病”思想起源于秦汉时期,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最早提出“治未病”的概念。《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主要包含三层涵义:一是未病先防,指在未病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二是有病早治,指在患病初期,采取一定措施,使疾病得到控制或治愈。三是既病防传,指患病之后,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治未病”内容涉及中医预防、治疗、康复等多方面。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其优势不仅在于独特的预防医学观,更在于其全面的健康管理哲学。中医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干预,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情绪状态,调节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这种预防为先的观念,使得人们能够在疾病初起或未发之时就采取措施,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此外,中医“治未病”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人的整体健康状态。中医通过全面调理人的身心环境,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得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中医药防治结核潜伏感染是否可行?

“治未病”理论与预防医学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在中医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治未病”理论体系,“治未病”理论在传染病的防治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在结核病预防中可对新生儿进行结核病疫苗(主要为卡介苗)接种,从而预防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开发和推广新的诊断技术,强化对结核潜伏感染高危人群的筛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高危人群,一旦结核潜伏感染检测为阳性,则应实施抗结核预防性治疗,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一致。现代医学提出了三级预防,第一级为病因预防;第二级为“三早”预防,包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为临床预防,是对疾病发生后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措施。“治未病”与三级预防不谋而合,可以提高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效率。

结核病属于中医“痨病”范畴,中医认为结核病的发病关键是“感染痨虫”和“人体正气”矛盾斗争的结果;痨虫(结核菌)是结核病发病的外在原因,而机体正气是决定是否发病与预后结局的根本因素。虽然结核潜伏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根据病原学依据,即感染结核菌/感染“痨虫”,当属于痨病的“潜证”、“隐证”阶段。《说文解字》中说“病,疾加也”,“病”是“疾”进一步加重、演变的结果,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结核潜伏感染是痨病“疾”的状态,属于“未病”的范畴。同时,根据结核潜伏感染是由于致病的邪气潜藏在人体某个部位,等到正气亏虚时再发作起病,我们也可以认为结核潜伏感染的致病因素为“伏邪”。如果正气强盛,则伏邪被抑制,或被祛除;如果正气亏虚,伏邪则会发作起病。笔者团队创始前辈邵长荣教授,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上海市名老中医,在针对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大法,结核潜伏感染的中医治疗仍不离此原则。一方面,通过中药或结合针刺、推拿、艾灸等辅助治疗,能扶助正气,提高机体免疫,从而杀灭、清除结核菌;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证实,中药对结核菌存在抑制/杀灭作用,通过中医药祛邪,可消除致病因素,达到抑、杀结核菌的目的。此外,《黄帝内经》中对于养生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当规律饮食,舒畅心情,避免过度劳累,也可以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实现“治未病”的目的。

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医药对潜伏感染的四大潜在优势:(1)中医药可通过改变潜伏感染的免疫状态,清除感染隐患,又帮助患者调理了身体机能状态;(2)中医药毒副反应小,潜伏感染“未病”患者更加易于接受治疗;(3)部分高风险患者可以联合抗痨西药,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4)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抗结核药物诱导结核分枝杆菌耐药。

本团队前期抗结核工作基础及成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于2019年正式成立,前身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名老中医邵长荣先生创建的肺病实验室、结核病研究病房,后历经三代人的不断开拓及创新,于2019年升级成立呼吸疾病研究所。研究所以全国中医名家邵长荣、晁恩祥等师辈学术思想以及学术理论积淀为指导,开展优势病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规划中研究所分为临床与实验室两部分,临床以中医药特色优势门诊、临床研究门诊为主,实验室围绕我院肺病学科优势病种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重点围绕优势病种的中医优势为切入点,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先进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聚焦在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治疗肺结核、多重耐药菌感染、难治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结节以及多种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疑难类疾病,不断探索建立中药复方优化与转化研究模式。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邵长荣先生带领下启动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相关研究工作,历经70余年几代人接续奋斗努力,不断探索耐药结核病等难治性结核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更优方案,并先后获得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的资助,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多个高质量、中医药全疗程干预与评价的多中心RCT临床研究,10多年来完成了针对数千例难治性结核病的中医或中西医联合治疗,累计研发“芩部丹”、“三草颗粒”、“抗痨1、2、3、4号”、补肺解毒颗粒等系列针对耐药结核病中药验方。结核病防治仍然任重道远,中西医两种不同医学理论体系在结核病防治中相辅相成。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临床价值和优势。中西医结合防治结核病,未来可期!让我们携起手来,早日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

鹿振辉 专家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科技处处长,呼吸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耐药菌方向PI、上海市感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彬教授牵头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中医结核专家组秘书。创建医院呼吸疾病中医药创新研究团队(呼吸疾病研究所)。师从上海市名中医张惠勇教授,跟师全国名老中医邵长荣、国医大师晁恩祥、国医大师刘嘉湘、全国名中医张洪春等国医名家、博后师从张卫东教授。先后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健康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上海市中医药创新团队、徐汇区拔尖人才、上中医杏林学者等人才计划。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分会秘书长、中国中药协会呼吸药物研究会常委兼青委副主委(感染组副组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防痨协会理事等。

带领团队围绕中医药防治难治性肺部感染、慢性气道疾病、肺损伤修复及晚期肺癌综合干预开展临床-基础-创新转化研究,构建难治性呼吸疾病的临床研究平台并作为PI牵头注册临床研究18项,创建中医药介导免疫调控抗感染/抗过敏/抗损伤/抗肿瘤基础研究平台及多学科交叉团队,搭建成熟的协同转化平台。作为PI负责完成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科技攻关任务5项、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知名期刊(SCI)发表中医药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创新研发优效中药复方近10个(获新药发明专利5项),主参编行业标准10余项(牵头2项)。获2017年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21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21年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023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多项;获2023年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海望杯创新优胜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等多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专家:防治结核病需重视精准筛查和预防性治疗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免疫力低易感染肺结核!专家:潜伏感染者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结核病:从认识到防治
结核病的中医药治疗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健康跑顺利举行
周末·健康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患者的饮食方案
结核病防治知识讲座总结(八篇)
结核病防治
【专题宣传】2022年3月24日第27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生命至上 全民行动 共享健康 终结结核

网址: 【第29届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从“治未病”视角看中医药防治结核潜伏感染的四点潜在优势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3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