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探索江南传统小吃——青团的多变魅力

探索江南传统小吃——青团的多变魅力

青团,这一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被誉为“艾团”或“清明果”,以其丰富的馅料和绵软的口感著称,散发着清淡而悠长的青草香气。其制作工艺独特,首先将嫩艾草叶精心捣成汁,再与糯米粉充分混合,之后包裹上甜美的馅料(如蛋黄、豆沙等),经过搓揉成团状后,最后放入蒸笼蒸熟,即可品尝到这款美食的独特风味。

青团,这一江南特色小吃,因其色泽青绿而得名为青团。在江浙沪一带,清明节吃青团已成为一种习俗。其色泽如玉,口感糯韧绵软,清香扑鼻,既肥美又不油腻,是一款天然绿色、健康美味的小吃。蒸熟后的青团,皮儿绿绿的、松软的,而豆沙馅心则甜而不腻,带有清淡的艾草香气,香糯可口,令人陶醉。

据考证,“青团”之名大约起源于唐代。至今,每逢清明节,江南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蒸制青团。尽管历经千百年,青团的形制依旧未变,但如今人们更多地是应令尝新,其作为祭祀的功能已逐渐淡化。

清代《清嘉录》中记载:“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这首《吴门竹枝词》更是生动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场景。其中,“百五”即指冬至过后105天为寒食。

在清代文学、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详细记载了青团的制作方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青团,又称艾团,是以草头汁为原料制成的绿色糕团。制作时,人们会采用青艾或雀麦草汁与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与米粉充分融合。之后,再包裹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入蒸笼内蒸制。蒸熟后的青团,表面刷上熟菜油,呈现出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的特质,仿佛带着春天的气息,成为清明与寒食节时南方民间不可或缺的传统点心。

传说中,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一位耕田的农民将他化装成农民模样并一起耕地以躲避追捕。尽管清兵未能抓到李秀成,但并未放弃搜查。为了防止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他们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的人都要接受严格检查。这一传说更是为青团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回家后,那位农民偶然踩到一丛艾草,滑倒时手上和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灵机一动,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后挤出汁,再揉入糯米粉中,制作出一只只青绿色的团子。他将这些青团藏在青草里,巧妙地躲过了村口哨兵的检查。李秀成吃下青团后,赞不绝口,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夜幕降临,他成功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此后,李秀成命令太平军士兵都要学会制作青团,以备不时之需。吃青团的习俗由此在江南地区广泛流传。

从营养角度来看,艾草具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多重功效,而小麦草汁则能去油解腻、消食降火,同时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青团在各地的叫法和吃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上海和宁波一带被称为青团,在杭州一带则称为清明团子。馅料方面,除了传统的豆沙馅外,还有咸口味的青团,内包腌菜、豆腐、腌肉等食材。在贵州和客家地区,青团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做法,但都离不开艾草的独特香气。

青团作为江南清明的特色食物,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其外形圆鼓鼓的,常见内馅包裹着豆沙或蛋黄,口感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近年来,经典款的青团也在不断创新,涌现出酸梅馅、咸肉馅等新奇口味。此外,南方客家人中还有一种与青团相似的食物——艾禿或艾粑,以艾叶为原料制成面团,压成厚饼或做成手大小的饺子形状,有些加入白砂糖和黑白芝麻为内馅,增添了甜蜜的口感。无论何种口味的青团,都让人仿佛置身于春风中摇曳的艾草田,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和美好。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探索中国梅酒的魅力:从酸甜到芬芳
八角飘香:探索中国传统调味品的魅力
桂花年糕:江南传统小吃
农村婚礼习俗,传统与现代交融下的仪式变迁与魅力探索
探索传统医学魅力 针灸引领健康新风尚
探索美食的无限魅力:传统与创新的美妙交融
探索金山翠芽:江苏名茶的独特魅力
国风婚俗秀盛典,探索传统婚嫁文化
春茶盛宴:探索小浪茶庄的春茶魅力
探索重庆:健康中国行动背后的魅力与机遇

网址: 探索江南传统小吃——青团的多变魅力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3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