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男性健身该练哪块肌肉?这3个黄金法则比“练大”更重要

男性健身该练哪块肌肉?这3个黄金法则比“练大”更重要

在刷到健身房网红的“倒三角”视频时,很多人冲进健身房狂练胸肌。

但美国体能协会(NSCA)2022年调查显示:83%的健身新手因盲目追求“视觉肌肉”,忽略关键肌群,导致运动损伤率高出40%。

真相藏在人体力学里:

胸肌练得再大,缺乏背部肌肉平衡,会导致圆肩驼背(《运动医学杂志》2019数据)。

只练上肢不练下肢,会造成“上重下轻”,膝盖受伤风险增加3倍(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

一、科学健身的核心:3大必须优先练的肌群

(1)「背部肌肉」:撑起身材的“承重墙”

为什么必须先练背?

引体向上做不了3个?这是背肌无力的典型表现。《力量与体能研究》期刊指出,背肌力量不足的人,肩颈疼痛发生率比常人高50%。

背部肌肉群(菱形肌、背阔肌)就像“人体弓弦”,练背能矫正含胸,让肩膀自然打开,视觉上腰围缩小2-3cm。

高效练背动作:

新手从「高位下拉」开始:重量选择能做12次的负荷,4组×12次,每组间隔90秒(NSCA推荐训练量)。

进阶者尝试「单臂划船」:每侧15次×3组,注意腰背挺直,避免用手臂“甩动”借力。

(2)「核心肌群」:决定运动表现的“发动机”

核心不是“腹肌”这么简单

真正的核心包括腹横肌、盆底肌等29块肌肉。斯坦福大学实验显示,核心强的人,深蹲重量比核心弱的人高25%。

久坐族常见的腰痛,90%是核心无力导致(《脊柱外科杂志》2020)——平板支撑能激活全部核心肌群,但要注意动作标准。

精准练核心的方法:

「死虫式」:平躺抬双腿,交替下落至离地面5cm,15次×3组,比卷腹更保护腰椎。

「俄罗斯转体」:手持哑铃向两侧转体,20次×4组,注意用腹部发力,而非肩膀旋转。

(3)「下肢肌群」:提升代谢的“引擎”

练腿=给身体装“燃脂加速器”

-大腿肌肉(股四头肌、腘绳肌)占全身肌肉量的40%,《应用生理学杂志》证实,练腿后48小时内,基础代谢率提升15%。

深蹲时膝盖内扣?这是臀中肌无力的表现,会导致膝超伸,建议先练「蚌式开合」强化臀部。

练腿黄金动作:

「杠铃深蹲」:脚尖外旋15°,膝盖不超过脚尖,重量从体重的50%开始,5组×8次。

「硬拉」:被称为“动作之王”,注意用臀部发力,而非弯腰,新手可用壶铃替代杠铃。

二、避开这些“低效训练”陷阱

(1)只练“镜子肌肉”的误区

对着镜子练胸肌、肱二头肌的人,往往忽视「后链肌肉」(如小腿、下背)。伦敦大学研究发现,肌肉失衡会使运动表现下降30%,还可能导致高低肩。

(2)盲目追求“大重量”的危害

健身房常见的“甩杠铃”行为,会让关节承受超过体重10倍的压力。《运动损伤预防》期刊指出,大重量训练中,85%的受伤源于动作变形,建议用“6RM原则”:选择只能做6次的重量,保证动作标准。

(3)忽略“恢复”的致命伤

肌肉在训练中被破坏,需48-72小时修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显示,不休息连续训练的人,肌肉生长效率比合理休息者低60%——建议练腿后间隔2天再练上肢。

三、男性健身黄金计划:8周打造均衡身材

每周训练安排

周一:背部+二头肌(引体向上4组×8次,哑铃弯举3组×12次)。

周三:核心+下肢(深蹲5组×10次,死虫式3组×15次)。

周五:胸部+三头肌(平板卧推4组×10次,绳索下压3组×15次)。

周日:臀腿+有氧(硬拉4组×8次,慢跑20分钟)。

饮食关键数据

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1.8克(70公斤男性需126克,相当于5个鸡蛋+200克牛肉)。

碳水:选择燕麦、糙米等复合碳水,每餐一拳量,为训练供能。

脂肪:摄入坚果、橄榄油等健康脂肪,每日50克,促进睾酮分泌

总结:健身圈有句老话:“新手看胸,老手看背,高手看腿”。

当你不再被社交平台的“局部审美”绑架,开始关注肌肉平衡与功能,会发现训练不再是盲目流汗。

而是像工程师一样,用科学方法雕琢身体的力学结构。

最后记住:真正的强大不是镜子里的维度,而是能轻松完成引体向上的背部、能支撑8小时久坐的核心、能跑完5公里的双腿。这些看不见的肌肉,才是你对抗岁月的最强铠甲。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男性健身该练哪块肌肉?这3个黄金法则比“练大”更重要
大块头肌肉男怎么练成的
6个黄金健身法则,让你增长更多肌肉
瘦男应该怎么练出肌肉?
手臂主要练哪块肌肉? 怎么刻画肌肉线条?
瘦子如何增重练壮?坚持这几个原则,你也能变成肌肉型男!
怎么练腹肌 男神腹肌训练法
7个黄金健身动作,提高肌肉维度,练出肌肉身材!
减脂必看!如何做到减脂不减肌?健身教练揭秘科学减重的 5 条黄金法则
瘦男练成肌肉男的十个运动秘诀

网址: 男性健身该练哪块肌肉?这3个黄金法则比“练大”更重要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4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