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0点,小雅又双叒叕对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叹气。过去三个月,身高1米55的她,戒奶茶、啃沙拉、每天暴走1万步……体重却牢牢“焊死”在68公斤。而隔壁工位的同事,吃着火锅唱着歌,反而瘦了5斤。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扰?明明管住了嘴,迈开了腿,为什么体重就是不见下降?
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很多人认为肥胖就是体重秤上的数字大,或者外表“看上去圆”,但其实,这些都不够准确!医学上,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有严谨的标准。最常用的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公式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比如小雅的BMI是68÷(1.55)²≈28.3kg/m²。根据我国的标准,18.5≤BMI<24是“正常”;24≤BMI<28,属于“超重”;BMI≥28,就是“肥胖症”,需要正规治疗。
不过,仅仅看BMI还不够全面。如果腰围、腰臀比和体脂率等指标出现异常,也提示可能存在肥胖。对于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腰臀比(腰围/臀围):男性>0.9,女性>0.85;体脂率:男性>20%,女性>25%。记住,肥胖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原因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减肥的本质在于“制造能量差”——消耗的能量比摄入的能量多,才能瘦。然而,很多人减不下去,并非单纯因为“不自律”或“不努力”,而是因为以下五个常见误区:
首先,看似努力,运动量却不足。许多人难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这意味着,单靠每天走路或轻微运动,效果微乎其微。
其次,运动方式不科学。很多人只进行有氧(如跑步)或力量(如撸铁)训练,而忽略了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实际上,合理的运动计划应该包含有氧与力量训练的交替,以便全面提升身体素质。
第三,实在管不住嘴。运动后报复性进食,或省略晚饭却吃夜宵,都是减肥的“大敌”。很多人认为不吃晚饭就能减肥,其实,晚上吃得少,但食物的种类与营养搭配也至关重要。
第四,饮食结构不合理。只吃碳水、蔬菜、鸡蛋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反而让减肥事倍功半。很多人认为只要吃得少就能减肥,然而,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保证健康减重的关键。
最后,心理压力大,或睡眠障碍、不规律,这会扰乱激素的分泌,影响正常代谢。心理健康与体重管理密切相关,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暴饮暴食或饮食失调,进一步加重肥胖。
其实,瘦不下来的人远不止你一个。根据统计,我国每两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属于超重或肥胖,肥胖人群接近1.8亿。很多人减肥是为了追求“好看”,但更关键的是,肥胖会显著增加罹患200多种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科学减重可以有效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多种疾病的风险。肥胖不仅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还会引发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肿瘤等多种健康问题。因此,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许多医院开设了“肥胖门诊”或“减重门诊”,提供科学、系统的诊疗服务。根据我国《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对于BMI≥28kg/m²且经过至少3个月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人群,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药物治疗。
在减重的过程中,专业医师的指导不可或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现今已有多种针对肥胖症的药物,经过临床验证能有效帮助减重。比如,GLP-1受体激动剂就被证明在帮助减重的同时,还能降低心血管风险。
减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非认输,而是开启改变、科学减重、重获健康的重要一步。希望大家都能在专业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减重方法,拥抱更健康的自己。
讨论话题:你在减肥过程中遇到过哪些误区?你又是如何克服它们的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