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九院门诊单日涌入3000人,专家诊室一半是稚嫩面孔
2025年高考结束铃声刚落,18岁的河南考生凌玥冲进郑州一家医院注射了瘦脸针——这是她藏在心底三年的执念。高中时因脸型被同学嘲笑“方方”,她甚至用胶水把头发粘在腮帮子上遮羞。“这种自卑贯穿了整个高中,甚至影响了成绩。”她向记者坦言。
与此同时,上海九院整复外科单日门诊量飙升至3000人次,其中半数是像凌玥这样的准大学生。专家诊室外,家长们攥着高考成绩单,把双眼皮手术预约单当作新的录取通知书。
01 暑期变脸热潮,从成人礼到焦虑出口
高考后的整形科已成季节性景观:
近视眼手术订单环比暴增108%,牙齿美白增长30%,光子嫩肤等轻医美项目预约量全线飘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暑期手术量月均增加超百台,医生连台手术忙到深夜浙江部分医院整形科的号源3秒抢空,北京私立机构咨询量激增30%这场“颜值投资”背后是多重动机的交织。湖南考生刘婉琪在母亲陪同下完成双眼皮手术:“相当于一份成人礼物。”而广州考生陈冉冉的玻尿酸隆鼻项目,则是母亲提前买好的“升学礼包”。
更令人忧心的是如凌玥般的自卑宣泄。调查显示,57.03%的高中生存在容貌焦虑,女生比例高达61.85%。社交媒体上的精修图与校园绰号,让镜子成为他们的审判台。
02 手术刀下的青春,从明星同款到修复噩梦
诊室里,新的审美冲突正在上演。上海九院杨军教授常遇到举着迪丽热巴照片要求“复刻欧式双眼皮”的学生。他总耐心劝阻:“硬要做明星同款,可能连骨骼都要动,反而毁掉原生特色。”
更棘手的是修复潮。据统计,约50%的医美就诊者实为修复手术,有人陷入“做坏-修复-再做坏”的恶性循环。那些曾被推销的“精灵耳”“无辜眼”,如今在审美变迁后成了新的烦恼源。
轻医美的普及更暗藏风险。一位三甲医院医生透露:“某些机构给患者注射四五支‘童颜针’,远超安全剂量。”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医美投诉量十年间激增14倍,学生群体成重灾区。
03 产业链狂欢,从网红种草到跨境特种兵
这场青春改造运动催生了特殊经济形态:
小红书“暑期变美逆袭”话题阅读量破亿,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持续登顶。浙江考生曹熙坦言:“看了300篇笔记才选机构,结果还是被坑”韩国医美特种兵流行:大二女生小林周末飞首尔做6000元热玛吉(国内价1.5万),顺便打卡明洞咖啡馆,周一裹着纱布返校上课成都打出“医美之都”招牌,计划2025年产业营收达千亿,推出“都江堰术后康养路线”产业链狂欢中,12.43%的医美互动来自18岁以下未成年人,四级以下城市消费占比达38.4%。熟人社会的口碑传播,让医美如野火般在下沉市场蔓延。
04 代际观念碰撞,从家长助推到心理警示
令人意外的是家长态度的转变。五年前多是孩子想做、家长阻拦;如今常见家长主动带孩子咨询。军医总医院陈犹白医生遇到艺术考生母亲:“孩子觉得无所谓,家长反劝她削下颌骨”。
但隐患随之浮现。有机构声称“年满18岁可独立签字”,专家则集体警示:该年龄段心智尚未成熟,应强制家长陪同面诊。更需警惕的是,社交媒体上所谓“真实分享帖”实为广告——广州陈冉冉承认,发一条“体验帖”可获300元报酬。
心理学家发现,将整容与“社交自信”直接挂钩可能预示“躯体变形障碍”。上海健康促进中心紧急呼吁:建立医美心理评估机制,设置手术“冷静期”。
05 理性之光,从容貌焦虑到自我和解
面对汹涌浪潮,医者坚守专业底线:
同济医院崔海燕医生用“未来美学评估体系”量化需求:总分低于70分才建议整容,阻止过度改造针对18岁学生追捧抗衰项目,专家直言:“皮肤受损后极难修复,年轻肌肤不必折腾”杨军教授常劝退执念者:“当孩子说‘不割双眼皮活不下去’,我会建议先看心理医生”真正的解药或许在手术刀之外。南京某高中开设“容貌认知课”,用“未”字审美框架(印堂-下巴中线+双太阳穴连线)解析多元美。当学生发现62.7%的容貌焦虑源于自我放大,镜中的面容似乎柔和了许多。
上海九院的电子屏仍滚动着当日手术排期表。那些刚拆线的年轻面孔涌入地铁站,纱布下是期待重生的眼睛。而在成都某医美之都的广告牌下,一行小字被阳光照得发亮:“所有手术都无法切割的,是你灵魂的轮廓。”
当00后把录取通知书和整形预约单并列压在书桌玻璃下,这场关于颜值与尊严的青春博弈,才刚刚翻开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