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饥饿”、“营养不良”,似乎只有在困难时期和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才会经历的事情。事实上恰恰相反,不少孩子正在经历“隐性饥饿”。 数据显示,我国有1000万6岁以下儿童存在营养缺乏问题 。
隐性饥饿 , 顾名思义是一种隐蔽性的饥饿状态 , 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是不容易被家长发现的一种营养不良。据某医院调查显示,该院临床营养门诊近一年时间接诊的1844名儿童中,19.1%存在营养不良,“隐性饥饿”十分普遍 。
导致“隐性饥饿”的原因——不良饮食习惯
营养专家指出,导致“隐性饥饿”的原因有很多 :
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现代父母由于时间、观念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不吃早餐、常吃快餐、爱喝甜饮料、挑食偏食、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越来越普遍,导致儿童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 。
另一方面,除了饮食问题,我国儿童普遍活动不足,他们更愿意将时间花在玩电子产品上,这样也不利于营养吸收 。
“隐性饥饿”的危害——阻碍儿童生长发育
在我国 ,“隐性饥饿”主要体现为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钙铁锌矿物质元素的缺乏。缺乏不同营养元素出现的危害不同 , 比如 :
儿童缺铁会出现易怒、头晕、乏力、学习能力下降、贫血等情况 ;
儿童缺维生素D会出现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腹泻、容易疲倦等情况 ;
单纯缺维生素A可致反复感冒、腹泻和干眼病 ;
缺锌、缺铁、缺钙等会阻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
吃饱吃好是解决之道
应对隐性饥饿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吃饱,这里指吃饱并不是指把胃填饱那么简单,而是要平衡饮食,满足各种微量营养素的需求。家长要帮助儿童调节饮食习惯,既要控制饮食摄入,又要补足缺乏的营养素;然后通过一些粗粮、杂粮、薯类食物来提高儿童的饱腹感,增加更多蔬菜、水果、奶和奶制品等摄入,帮助儿童更好地做到营养均衡,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
【小贴士】
怎样识别孩子是否“隐性饥饿”?
大家只要记住“一看、二查、三询问”就可以了:
一看孩子的精神状态和食欲是否良好,记忆力有无明显下降,皮肤、头发乃至眼睑粘膜的颜色是否发生改变 ;
二要定期检查孩子血常规和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是否正常 ;
三要主动询问孩子是否出现疲劳、视力下降及其他不舒服的情况发生 。
7 招对抗“ 隐性饥饿 ”
为应对隐性饥饿,目前,我国已做出一些努力,比如给贫困地区 6 ~24 个月的孩子发放营养包 。(食物中加入微量营养素),拌到饭里吃,可缓解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
另外,要给孩子做好营养教育工作,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均衡饮食的重要性。预防隐性饥饿,具体做法如下:
1.牢记膳食宝塔
日常膳食中应牢记膳食宝塔,确保谷类、薯类、蔬菜、水果、畜禽肉、鱼虾类、蛋类、奶类、豆类的充分、均衡摄入,并控制油、盐食用量。
2.重点补充 4 类食物
调查显示,国人膳食中奶类、豆类制品、粗粮、水产品的消费量远不及推荐量,人们好重点补充。奶类和豆类制品富含优质蛋白;粗粮富含 B 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水产品含多不饱和脂肪酸。
3.根据自身情况着重补充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可根据需要, 通过饮食补充微量营养素。如摄入牛奶、蛋黄、动物肝脏补充维生素 A;吃血豆腐 、红肉 、黑木耳补铁 ;摄入海带、紫菜等补碘;常吃猕猴桃、柑橘等补充维生素 C 等。
4.多用低温烹调
过度烹饪会使食物中维生素 C 大量流失,建议多用蒸煮等低温烹调,大限度保留食物营养。
5.摒弃不良习惯
吸烟、饮酒、熬夜、反复减肥、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习惯,也会造成体内微量营养素缺乏,应尽早摒弃。
6.尝试强化食品
如今市场上有些强化微量营养素的食品, 比如儿童常用营养包、加铁酱油、添加 B 族维生素的谷物早餐,可酌情食用。
7.服用膳食补充剂
针对家长工作繁忙,无法保证孩子营养均衡膳食的、孩子住校、成人长期出差在外,三餐难以保证, 可酌情服用营养包或复合营养片。
中童贝健系列产品包含益生菌、低聚果糖、加多高γ-氨基丁酸、乳铁蛋白、葡萄糖酸镁、DHA藻油、维生素D、钙铁锌营养包等多种儿童营养补充剂。其产品的品质、效果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医生的关注和认可。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中童贝健营养小讲堂:怎样识别孩子是否“隐性饥饿”?
70%慢性病,都和“隐性饥饿”有关!什么是隐性饥饿?
消除“隐性饥饿”不能光靠吃饱
儿童营养健康知识讲座(课堂PPT)
儿童营养健康知识讲座
你以为你是营养过剩?错了!其实你是隐性饥饿!
朝“问”健康丨孩子需要吃营养品吗?什么是“隐性饥饿”?专家详解
“隐性饥饿”危害儿童健康 维生素A、D等摄入不足
“隐性饥饿”危害儿童健康 维生素A、D等摄入不足
隐性饥饿5大危害 7个方法对抗隐性饥饿
网址: 中童贝健营养小讲堂:怎样识别孩子是否“隐性饥饿”?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4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