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凌晨五点,城市尚在沉睡,我公婆房间的门已轻轻开启。平日里,他们是我们这个小家的坚实后盾,照料孩子、料理三餐,忙碌而充实。直到小区邻居神秘地推荐了一家新开业的“健康体验馆”:“那的按摩可舒服了,关键是打卡就能领东西!”自此,“每日朝圣”取代了晨间闲暇——五点起床,徒步十几分钟,风雨无阻。
期间,丈夫不止一次提醒过他们不要去了,是骗人的,但他们不听,继续打卡,7天领洗衣液,端午节领到了小毛巾和香包。
后来一个周末,丈夫和大姑姐搜到了央视新闻的深度曝光,揭示了遍布全国的“养生骗局”内幕:从“细胞康养仪”的伪科学理疗,到整齐划一的拍手喊口号,再到以“免费领鸡蛋”为饵的温情陷阱,最终导向“不强求”却步步为营的产品推销——这一整套流程与我公婆每日的经历严丝合缝。
饭桌上,丈夫拿出报道视频劝阻。婆婆看着屏幕,眼中是复杂的神色:“哎哟,真是一模一样啊……”话犹在耳,公公却默默掏出一管深褐色的药膏——“藏密药膏”,据说是用于理疗前涂抹在腰带上,“专门效果”,价值两百多。“就涂点药膏,他们能骗我什么?去了那么多次,花点钱也正常。”他自洽的语气里带着自己的一套理解。
我选择了折中:“按摩虽好,天天做也怕伤身体吧?”最终,带着一丝疑虑和对儿女反对的顾忌,老两口暂停了两天。
然而,第六天的清晨,那熟悉的关门声再次响起——短暂的迟疑,终究不敌那份被承诺的健康舒适与习惯性归属感的强大引力。
又过了一周,我选择不再旁观,而是怀着一份理解与探寻的心,决定体验一次。
02
周日凌晨五点,下着小雨,我打着伞,跟着他们,兜兜转十几分钟,走进那间二十平米的“健康殿堂”,亲眼看见了那些被央视曝光的骗局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真实的生命渴求。
踏入那间拥挤的门店,浑浊的暖风裹挟着人潮体热、廉价膏药的刺鼻气味和仪器低沉的嗡鸣迎面扑来。斑驳的墙纸下,磨损的地板无声地诉说着门庭的兴隆。
仪器调好后开始按摩,高频率的震动,再加上热度加持,腰围带来暖意,我一边喝水,一边观察周围,少有人聊天,也没人玩手机。据婆婆说,玩手机会跟仪器有冲突,产生辐射。
准6点,一位年轻的小哥穿着红色工作服,打着哈欠走到台前,播放起了视频。
巨大的屏幕上,“玉灵细胞康养仪”字幕亮起,鲁冰花煽情音乐缓缓响起,那个央视里曝光的神奇养生操开始了。
视频外,几十双布满皱纹的手如同听从指令般应声抬起、挥舞、拍打,动作整齐划一,还有一些老人跟着音乐一起小声地唱,最后口号声响起,不再是和缓的养生语,而是充满煽动性的集体呼喊,短暂盖过嗡鸣,又戛然而止,留下一种奇异的、近乎朝圣的躁动氛围。
伪科学被包装成不容置疑的真理。屏幕里,“健康导师”西装革履,以催眠般的语调宣布:“万病源于血毒!”而解决之道,唯有他们提供的“特效”膏药配合神秘仪器进行“清血”。配以精心剪辑的“康复奇迹”:“某退休老医生”的肝囊肿与十指灰指甲“神奇消失”。台下,许多双凝望屏幕的眼中,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希冀之光。我左前方的一排老人皆身体前倾,浑浊的眼球努力捕捉着每一个闪烁的细节——那束光,是期盼,还是迷茫?
活动结束,老人们带着一丝倦意起身。角落的私语却未停息,年轻的销售小哥站在屏幕下,声音压得恰到好处:“效果嘛,当然是用得越多,好得越快哦。”言语间不提一个“买”字,却字字引导着消费。
公公曾悄声告诉我,一位退休机关老奶奶“投资”了十罐近万元的“高端奶粉”。邻座的阿姨则保守些:“每次就买两支,多了不买的。”这些药膏,包装简陋,成分表模糊写着“天然草本精华”,含量比例语焉不详。而网购平台上,近乎相同的产品,售价仅仅25元一支。
“价高总有高的道理,”旁边有人低语,“人家服务贴心哪,端茶递水,笑脸相陪,就当辛苦费了。”但这“辛苦费”远非如此简单。后来听闻上海的资深退休教师吴女士累积买走近三万元“奶粉”。她曾向女儿吐露更深的伤痛:“这里的姑娘,会亲热地叫我'奶奶’,天凉了嘱咐我添衣……你们呢?一年到头,有几通电话?几分钟?” 当儿女们忧心忡忡展示央视报道,期望点醒父母时,许多老人却像我的公婆,流露出那丝熟悉的执拗与回避:“噢,骗人的啊……是跟咱这差不多。” 紧接着是一声低语:“可去按按肩膀,总没坏处吧?” 那些日复一日的问候、仿佛亲人般的关切,早已在细水长流中,筑起一道坚固的情感堤坝,理性证据的洪流冲击其上,只溅起点点水花。
03
这执拗的表象之下,是一个庞大的、无声的深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数据揭示冰冷现实:城市空巢老人比例过半,特大都市更逼近70%。骗子们精准刺入这道社会伤口——“阿姨今天容光焕发!”“叔,有眼光!”——他们贩售的,远不止无效的产品,更是那份被珍视、被围绕的“核心感”。对许多骤然脱离社会结构的老人而言,那套雷打不动的“打卡-活动-小惠”流程,提供了一种被低估的心理秩序和社群归属。骗子们完成了一场沉重的“三重剥夺”:物质上榨取毕生积蓄,精神上摧毁健康认知的安全基座,关系上悄然窃取并重构本该属于至亲的连接时光。
即便骗局窝点被端,土壤犹存。2018年公安部数据显示,此类涉老养生诈骗年均增速近30%。它们如城市顽癣,此消彼长。难道只能扼腕?破局的关键,或许恰恰潜伏在那份被骗子利用的、对关注与意义的渴求之中。
华东某社区的成功实验提供了强心剂:社区中心依托退休医护人员,开展免费常规体检和养生讲座。起先门庭冷落,但当老人们发现坐诊的王医生竟清晰记得:“李阿姨,您膝盖畏寒,试试这个热敷方?”“张叔,今天降压药按时吃了吧?”点滴细节,终见真情。仅数月,那条街上曾喧嚣的“免费体验店”便黯然关门。它证明:情感的真空无法被虚假的推销填补,却能被真诚的注视和科学的关怀有效弥合。社区继而开设的书法班、花鸟组等兴趣小组,进一步让老人们找到了真正的归属。王医生朴素的总结道破天机:“治愈孤独的药方,并非推销者的天价问候;让老人们重新感到自己'被需要’——被社区、被兴趣、被有意义的生活所需——才是真正的良药。”
04
归途中,我对公婆坦言:按摩确实能带来片刻放松。但若指望靠它包治百病,就很假了。更多话,我还是咽了回去。
我始终不忍点破那个更深的真相:那些“免费”的按摩椅和健康神话,最终收割的代价远超金钱本身。它悄悄侵蚀着老人与子女之间本已稀少的相处时光,日复一日的洗脑如同温水煮青蛙般,钝化着他们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力。
当体验馆的喧嚣沉寂,在深夜的寂静中回响的,其实是另一种声音——那是生命在时间洪流中孤独前行的脚步声。它微弱却执着,仿佛在反复叩问:
我们是否真正听见了老人心底的渴望?那不只是对健康的焦虑,更是对陪伴的期待,对“被需要”的渴求。
唯有用科学的健康知识筑起防护栏,用社区的真情陪伴铺就温暖路,用儿女的真心关心唤醒回家的路,能让老人在柴米油盐之外重新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他们才不会在下一个街角的骗局前,再一次掏出那叠被抚得平整的钞票,只为换取片刻虚假的暖意,而是能握着亲人的手,从容走完每一程,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点个在看,一起共勉。
*本文来自行歌深度报道,首发行歌志。
相关知识
安利产品真是骗局?央视曝光真相
减肥骗局有哪些,首次大曝光!
央视曝光“养生水”骗局,最便宜的养生方法其实就藏在身边!
央视曝光未成年人被引诱当代练 防沉迷系统成摆设
央视3·15曝光后 医械公司被吊证、侦查、罚没238万...
央视315曝光的这两个骗局要警惕,否则下一个被骗的就是你
4万家艾灸馆专骗老年人 幕后老板曾被315曝光
曝光健康体重管理中心减肥骗局,先调理后溶脂。一次次诱导消费!别信!
央视曝光老人免费领鸡蛋骗局 以发鸡蛋为噱头诱惑老人高价买套餐
揭秘康宝莱减肥骗局曝光详情
网址: 央视曝光养生骗局后,我去体验了一次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5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