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童的饮食计划表 控制肥胖的健康管理计划 ◆肥胖病的定义: 肥胖病是指体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脂肪堆积过多,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的病理状态。 ◆肥胖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二、内分泌因素:下丘脑性综合症;皮质醇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症;生长激素缺乏;胰岛素瘤性肥胖;胰岛素抵抗。 三、代谢因素:肥胖者与正常人能量需求差异较大,也可能是部分肥胖病人在形成肥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摄入能量超标。肥胖病时体内血浆中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通常都正常,某些氨基酸可能增高;另肥胖者空腹血糖多正常,部分患者餐后血糖升高,出现糖(来自:写论文网:肥胖儿童的饮食计划表)耐量异常。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 四、环境因素: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等。 五、社会因素: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城市化和地理位置,心理因素。 六、中枢神经系统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可调节食欲、营养物质的消耗和吸收。 七、药物因素: 八、其他因素:绝经期、产后等 ◆肥胖体质分类: 一.胃热型:这类型的肥胖者,食欲很好特别会吃,而且容易饿,脉象跳动速度较快,青少年 的肥胖大都属于这种类型。 二.脾虚型:食欲并没有显得特别好,但是容易拉肚子及发胖,脉象沉缓无力,生产后的发胖 大多属于这个类型。 三.肝郁型:职业妇女、或者工作生活压力较大、饮食不正常的人属囤积这个类型。症状有暴 饮暴食,容易气郁,血液循环差。 四.肝肾两虚型:这是生理功能退化,导致代谢能力较差,身体对有效物质的运用变差了,造 成废物在体内囤积,中老年肥胖多属这种类型。 ◆肥胖的分类: 根据病因肥胖病一般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 一、原发性肥胖: 体质性肥胖 获得性肥胖 二、继发性肥胖:内分泌障碍性肥胖 先天异常性肥胖 ◆肥胖的危害: 一、糖尿病: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并发糖尿病较为多见,40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70%~80%病前有肥胖史。 控制体重是预防糖尿病的最有效措施。 二、高血压病:30%~50%肥胖者患有高血压。 20岁~30岁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是体重正常的2倍; 40岁~60岁人群高50%,为瘦者2倍。 肥胖者一旦减肥,高血压会自行缓解。 三、高脂血症及冠心病:中年男性肥胖者冠心病发病率是体重正常者2倍。 四、胆石症:肥胖者体内胆固醇合成、胆汁和胆固醇排泄增高,超过胆酸磷脂的溶解能力, 以致胆固醇过饱和而结晶析出。 此外,肥胖者还易并发痛风症、癌症发病率也较正常人高15%左右。 五、鼾症:因鼻腔纵隔周围大量脂肪堆积,妨碍正常呼吸时的气体交换。鼾症患者多见于肥 胖者,5%的鼾症患者兼有睡眠期间不同程度憋气现象,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 合征。还可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继发症,30%患者肺功能检查有不同程 度慢性肺损伤,此外尚有情绪压抑及健忘等。 ◆肥胖病的治疗原则: 评估危险因素。 制定减肥目标,设计减肥疗程。 判断目标是否达到。 评价减中失败的原因。 保持减重效果,注意其他危险因素。 定期随访。 ◆控制肥胖的健康管理计划: 一、肥胖儿童的健康管理: 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给孩子设定恰当的减肥目标是帮助孩子减肥和保持体 重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超重或是肥胖的儿童在父母及家庭的帮助下可以减至理想体重,而整个家庭也将受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管理的内容包括:关注于科学的饮食及营养,限制垃圾食品摄入,增加体育活动及获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帮助等等。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 1、制订健康的饮食计划--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它不但能够保证健康体质所需要的足够 热量,同时还不至于过剩到增加体重。 2、谨慎的采购、选取健康的食物。包括: a)低脂或脱脂牛奶产品。比如低脂酸奶、奶酪和牛奶。 b)瘦肉、鱼肉、禽肉和豆类。 c)全谷物食品。比如全麦面包、燕麦粥和糙米。其他谷类食品有意大利面、荞麦、硬面包圈、 面包、玉米面饼、蒸粗麦粉和饼干。 d)水果、蔬菜。可以是罐装的、新鲜的、冷冻的或脱水的。 3、进食早餐。确保每天进食健康早餐,选取低盐、低脂、全麦食品。 4、提供健康零食。尽量少给孩子食用高脂类零食,确保选取低卡路里零食,水果 和蔬菜是最好的选择。 5、减少不健康饮品的摄入。不购买含糖软饮,提供水和低脂牛奶。 6、限量食物摄入量。无论你提供的进餐量有多大,大多数儿童在晚餐时都将吃光他们餐盘内的所有食物。因此,给与小份量食物,提供比平时少10-20%的食物量他们体重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相关知识
肥胖家长教育计划.docx
儿童减肥运动计划表
肥胖儿童减肥计划
健身饮食计划表(共2页).docx
幼儿园健康教育计划:饮食健康.docx
XX学校预防肥胖活动设计方案《控制肥胖健康成长》.docx
减肥计划.docx
减肥计划书.docx
幼儿园儿童健康档案建册情况表.docx
幼儿园儿童健康情况登记表(共1页).docx
网址: 肥胖儿童的饮食计划表.docx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5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