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口味与疾病

口味与疾病

口味与疾病

百家谈病

-

百家谈病

-

百家谈病

-

味在诊治疾病中

,

有着其特殊的意

,

国医

学认为

,

味中的酸

,

是身体某

脏腑病变的

反映

:

属热

,

多属

肝胆

郁热

是饮食所

伤或肝

疏泄不利

胁肋满闷疼痛

,

小便

妇女带

下色

,

苔黄腻

,

脉弦数

怡宜清利

湿

:

9

,

黄琴

9

,

桅子

6

,

6

,

车前子

1

0

,

10

,

柴胡

6

,

12

,

甘草

5

每天一剂

,

煎分

次服

酸腐

:

多属饮

所伤

积滞

院腹胀满

,

酸腐

,

暖气泛

,

或矢气

酸臭

,

饮食

,

舌苔厚腻

,

治宜消食导滞

处方

:

5

,

神曲

1

0

,

1

0

,

法夏

1

0

,

陈皮

6

,

莱旅子

1

0

连翘

6

麦芽

,

砂仁

6

天一

剂水煎分

2

次服

:

为过食辛辣厚味

,

胃火炽盛所致

:

胃院

灼热疼痛

,

喜冷饮

,

食易饥

,

牙眼肿痛

,

大便结

,

舌苔黄厚

,

舌质红

,

脉滑数

治宜清胃泻火

处方

:

不利

,

便澹

,

苔白腻

,

脉濡

,

治宜健脾益气

,

湿

和胃

处方

:

党参

1

2

,

白术

1

0

,

1

0

,

1

2

,

炙甘草

5

,

炒扁

1

2

,

苗仁

1

5

,

砂仁

6

,

蕾香

1

0

,

6

,

每天一剂

,

水煎分

2

次服

:

属脾蕴湿热

:

院腹胀满

,

饮食

,

恶油腻

,

,

体倦身

,

黄发热

,

尿少

,

苔黄腻

,

脉濡数

治宜清利

湿热

处方

:

茵陈

1

8

,

1

0

,

12

,

佩兰

1

0

每天

,

水煎分二次

:

多属肾虚

肾阴

,

多由久病

,

耗伤肾精

,

或热病后耗损肾阴所致

:

头目眩晕

,

,

腰酸

腿软

,

午后潮热

,

颧红

,

,

,

舌红少苔

,

脉细

治宜滋阴降火

处方

:

1

0

,

黄柏

6

,

熟地

1

2

,

龟板

1

2

天一

,

ù

ù

2

0

,

知母

10

,

J

l

l

3

,

12

,

升麻

6

,

甘草

5

天一

,

水煎分

次服

:

脾失

,

胃有

湿浊

:

食后腹胀

,

形体虚弱

,

,

小便

水煎分两次服

虚者

,

见于

体质虚弱

,

劳伤过度

,

病失养所致

证见

:

畏寒肢

,

面色吮白

,

精神不振

,

酸软

,

耳聋耳鸣

,

遗精

,

或尿少浮肿

,

舌淡胖

,

苔白

,

脉沉迟

温阳

滋肾

处方

:

附子

5

(

先煎

)

,

肉桂

6

,

熟地

1

2

,

1

2

,

获等

1

0

,

英肉

6

,

泽泻

1

0

,

丹皮

6

,

五味子

6

,

每天一剂

,

水煎分

次服

22

全文预览结束

下载文档原格式(pdf原格式,共1页)

合集下载

有这“口味”的女人注定会早死

有这“口味”的女人注定会早死

有这“口味”的女人注定会早死
每个人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偏爱的口味也不一样,长期喜爱重口味的朋友们在身体上更容易发生哪些疾病呢?
★吃东西过咸有什么危害呢?
★1、容易长雀斑
人体摄取盐分过多的时候,会导致脸上色素沉淀,脸色黑黄,还会导致长雀斑的问题。

如果同时摄取的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过过多的话,更会影响到肝脏正常的代谢,导致雀斑更加明显。

★2、睡眠猝死
睡眠中猝死问题多发在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的国家,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6年时间里就夺走了5000多人的生命。

有专家因此而怀疑,睡眠中猝死问题很大可能跟东南亚国家中饮食习惯偏咸有关。

★3、可致癌
医学家普遍认为多吃食盐容易患高血压、心肌梗塞和癌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所以每日每天不宜摄取超过6克的食盐,包括了从食物中摄取的以及零食等非主食上摄取的。

★4、导致骨质损伤
平时饭菜过咸,摄入的盐分过量,就会促进钙质的流失和排泄,还能够让骨盐溶解。

这样一来,人的骨质就容易疏松,骨折的风险也会增加。

★5、胃部易患病
专家通过试验表明,食盐的渗透压比较高,
吃盐过多会对胃黏膜形成伤害。

吃的过咸还会使胃酸减少,从而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有一点人们要特别注意,那就是高盐和盐渍食品中富含硝酸盐,而硝酸盐在胃中可转变成亚硝酸盐。

如果亚硝酸盐和食物中的胺相结合,就会变成亚硝酸铵。

提到亚硝酸胺,只要是有些生活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一种具有极强致癌性的物质。

癌症喜欢哪种“口味”?

癌症喜欢哪种“口味”?

癌症喜欢哪种“口味”?中医认为饮食应五味调和,甘、苦、酸、辛、咸的食物要均匀食用,任何一味偏食,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引起肿瘤的因素中,太过肥甘厚腻与太过咸味是常见因素。

太过肥甘厚腻中医的肥甘厚腻之品,属于甜味、油腻性食物。

从临床研究来看,甘味食物即淀粉类、糖类食物,摄入过量易导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能促发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胰腺癌。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肿瘤属于积证的范畴,《内经》认为,积证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滞,而肥厚饮食,容易助湿生痰,无疑会加重这些病理产物的凝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经常吃高脂肪饮食可促使肝脏分泌更多的胆汁,进入肠道后,胆汁中的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厌氧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而这两种物质均是促癌剂,可以使肠道黏膜癌变。

同时,脂肪还能为多种肿瘤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太过咸味除了食盐,咸味食物还包括咸菜、咸鱼、咸肉以及其他腌制食品等。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常食腌制食品者食管癌发病的危险性是不常食用者的2.79倍。

嗜食咸味食物最容易导致的癌症是胃癌。

嗜食咸鱼的日本渔民,胃癌、食道癌的发生较为普遍。

嗜食咸鱼亦是致鼻咽癌的一个重要因素。

马来西亚研究人员发现,沿海居民患鼻咽癌较多,原因与他们爱吃咸鱼有关。

我国普查资料证明,在胃癌高发区,人均每天摄人食盐50克;而胃癌低发区,人均食盐摄入量仅为6克左右。

实际上,盐本身并不致癌,引起癌变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盐溶液易破坏胃黏膜保护层,引起黏膜糜烂或溃疡。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到致癌物质的入侵,就会产促使胃黏膜细胞局部癌变。

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只是不可过量食用。

一般认为,正常人摄盐量应控制在每天6克以内。

口味过重带来几十种病“重口味、轻营养”的饮食方式,除了会增加患癌风险,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陷入生活方式病:热量过剩、营养不足。

国际肥胖病大会宣布,现在世界上胖死的人比饿死的人多,其中包括中国。

艾舒坦小俊表示,口味的改变,可以给身体带来几十种疾病。

追求“重口味”,小心带来健康隐患

追求“重口味”,小心带来健康隐患

追求“重口味”,小心带来健康隐患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第11期文/李大志科学膳食是健康的关键之一,但是您知道吗?小小的饮食口味中也隐藏着有害健康的因素,如果饮食养成了坏习惯,是会损害健康的。

下面给您介绍一下饮食中的“重口味”,除掉这些“重口味”,通过饮食来保健身体,才会进入健康的轨道。

吃得过咸多种疾病找麻烦咸味是绝大多数复合味的基础味,有“百味之王”的美誉。

但是吃得过咸,对健康极其不利,还可能诱发疾病。

饮食中钠盐过多,会使钙的排泄增加,长此以往,易缺钙,使人患上骨质疏松症。

钠离子可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使细胞免疫能力降低,人易感冒。

吃入过量的高盐食物后,因食盐的渗透压高,对胃黏膜会造成直接损害,而产生胃炎或胃溃疡。

除上述危害之外,吃得过咸还可使人罹患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心力衰竭,出现全身浮肿及腹水。

患有肾炎、肝硬化的人,也会因过度咸食而加重水肿。

【提醒】每天不易摄盐过多,应以小于6克为宜。

吃得过甜龋齿、肥胖来“敲门”甜味古称甘。

在中餐烹饪中,南方应用甜味较多。

在烹饪中可单独用于调制甜味食品,也可以参与调剂多种复合味型,使食品甘美可口;还可去苦、去腥等,并有一定的解腻作用。

但是,过量摄入糖会导致龋齿,并有引发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塞的危险,甚至有增加乳腺癌患病率的可能。

【提醒】营养专家建议,每人每天糖摄入量不超过20克为宜。

吃得过酸胃病患者受不了食醋主要能起到增加酸味、香味、鲜味及去腥解腻的作用。

醋能促进新陈代谢,食醋是有效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方法之一。

醋还能增进食欲,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同时具有很强的杀菌力。

但是,醋不宜大量饮用,尤其是胃溃疡的患者,更要避免喝醋,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吃羊肉时也不宜食醋,否则会消弱两者的食疗效果,并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提醒】在一般情况下,醋的食用量以每天摄入20~40毫升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00毫升。

吃得过辣神经易受损辣椒是辣味中的代表,是一种诱发食欲,增添养分的理想调味品,并深受潮湿低洼地区人们的喜爱。

关于口味偏好的中医条文

关于口味偏好的中医条文

关于口味偏好的中医条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口味偏好是指个体对不同食物味道的喜好程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医学中认为口味偏好和人体的体质、疾病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医治疗中,口味偏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下面就是关于口味偏好的中医条文。

口味偏好与气血阴阳在中医理论中,口味偏好直接与人体的气血阴阳有关。

根据中医的理论,五味与五脏相应,如苦味对应心、咸味对应肾、甘味对应脾、辛味对应肺、酸味对应肝。

人的口味偏好往往与脏腑的健康状况有关,比如肝火旺盛的人容易喜欢辛辣、酸味的食物,肾虚的人容易喜欢咸味的食物。

口味偏好也可以反映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

如果一个人喜欢吃辛辣刺激性很强的食物,可能是由于体内阳气过盛,需要通过辛味来提升阴性。

而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甜食,可能是体内阳气不足,需要通过甜味来补充气血。

口味偏好与疾病诊断在中医诊断中,口味偏好也是一个常用的辅助依据。

根据《内经》的说法,口味是脏腑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口味偏好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比如口味苦重的人可能患有肝胆疾病,口味糖分过高的人可能患有糖尿病。

口味偏好还可以反映疾病的病因。

比如口味偏好辛辣的人可能患有肝阳上亢,口味偏好甜食的人可能患有湿热体质。

中医治疗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偏好来选择合适的药食调理方案。

口味偏好与饮食调理口味偏好也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调理来改善体质和预防疾病。

根据中医的理论,五味调和可以促进脏腑的平衡,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的口味,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比如对于口味偏好甜食的人,可以适量食用些许山药、糙米等具有甜味的食物,同时要控制糖分过高的食物的摄入。

对于口味偏好辛辣的人,可以适量食用一些生姜、辣椒等具有辛味的食物,但要避免过度刺激。

总结口味偏好和人体的体质、疾病状态密切相关,对于中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自身的口味偏好来调整饮食,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察口味,辨疾病

察口味,辨疾病

于脾 胃湿热郁 阻、 脾痰火 内蕴所致 , 肝 古 人称 之为 “ 热 口甘 ” 病人 常见 胸 闷腹 脾 ,
胀 、 思 饮 食 、 肢 无 力 、 便 溏 薄 或 泄 不 四 大 泻等 。西 医 认 为 , 口甜 与消 化 功 能 紊 乱 有 关 , 于 消 化 功 能 紊 乱 , 致 各 种 酶 的 分 由 导
生活
LF IE
健 , 康

察 口味 , 疾 辨


文 / 久兰 李

一 -
医生 在门诊看病 时 ,经 常听到有些 病人述说 自己 口里 有味道 ,或苦或酸或 辣或臭等 , 这就是 口腔异味。正 常人 口中 没有什么味道 , 果有 了不 正常的味道 , 如 往往是某些疾 病 的早 期信号 ,应该引起
吐苦水 、 大便 干燥 、 欲差 , 食 或腹胀 痛、 四
口威
中医认 为咸为 肾味 ,是脾 虚 阴不足 , 肝火偏旺 为多, 其次为肺 虚痰热 。
肢无力、 尿黄等表现 。口苦在西医上则多 湿 盛 、 阴不 足 、 火 上 浮 的 一 种 表 现 。 西 医 可 见 于 肺 炎 、 气 管 肺 炎 、 血压 、 肾 虚 支 高 神
口甜 口 腔 有 甜 味 , 中医 认 为 是 由 多呈 碱 性 。 后 , 液腺分泌减 少 , 感到 口舌枯燥而 唾 可 涩 。 大量 吸烟 的人 也 会 有 口涩 之 感 。 口臭 中 医认 为 口臭 多为 胃热 所 致 。
的味蕾萎 缩 , 之舌微循 环发生障碍 , 加 唾 溃 疡 、 龈 出 血 等 病 人 , 可 见 于 慢 性 肾 牙 也
口涩 口干涩和枯 涩无味 , 中医辨证 液 内成 分 发生 改 变 , 常 有 口苦 之 感 , 故 即 炎 、 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有人 测定 口咸 病 是肝 胆郁热 或脾 肾衰败的征 象。西 医则 使 吃 甜 东 西也 会 感 到 舌 头 发 苦 。 人 的唾液 , 、 钙 、 钠 钾、 镁含 量增 多 ,H值 多见于严 重的神经 官能症或通 宵不眠 之 p

口中有味 可能是脏腑失调了

口中有味 可能是脏腑失调了

口中有味可能是脏腑失调了【摘要】口味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一面镜子,反映着脏腑的状况。

脏腑失调可能导致口味的变化,例如口中有苦味、甜味、酸味、辣味或涩味都可能是脏腑失调所致。

对于这些口味的变化,我们应该及时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身体的平衡。

一旦出现持续性的口味异常,也应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及时就医,我们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维护健康。

口味的变化不仅提示了脏腑的状况,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重视身体健康,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从口味开始关注身体的健康吧。

【关键词】口味、脏腑、失调、味道、健康、饮食、生活习惯、就医、苦味、甜味、酸味、辣味、涩味1. 引言1.1 口味反映身体健康口味反映身体健康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健康观念,它认为人体的口味变化可以反映出身体脏腑的健康状况。

不论是中医传统观念还是现代医学研究,口味与脏腑之间的关联都备受关注。

根据中医的理论,口味的变化可以揭示出身体脏腑的失调情况。

口中常有苦味可能是肝脏功能失调所致;口中常有甜味可能是脾胃功能紊乱的表现;口中常有酸味可能是肺脏功能不佳;口中常有辣味可能是肾脏失调;口中常有涩味可能是心脏功能异常等等。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口味的变化往往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口干苦涩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口甜常见于甲亢患者;口苦常见于肝炎患者;口酸常见于消化不良患者;口辣常见于胃炎患者等等。

关注口味变化,并及时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身体脏腑的健康问题,并及时就医,从而维护身体健康。

口味反映身体健康的观念不仅对我们保持健康意识有指导作用,也对预防和治疗疾病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1.2 脏腑失调对口味的影响脏腑失调对口味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口中的味道来判断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

脏腑失调会导致人体内部的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到口味的感知和变化。

当脏腑出现失调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口味感觉,比如苦味、甜味、酸味、辣味和涩味等。

中医“口味”大全

中医“口味”大全一、口苦。

多为肝胆有热所致。

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

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口甜。

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

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

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

治宜清脾泻火。

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

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君子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口咸。

多为肾虚所致。

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

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口酸。

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

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

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

治宜泻肝和胃。

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

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五、口臭。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

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口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口味异常是指病人口中的异常味觉。

询问病人口味的异常变化,可诊察内在脏腑的疾病。

(一)口淡
口淡是指病人味觉减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虚弱证。

(二)口甜
口甜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

(三)口黏腻
口黏腻是指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症状。

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之证。

(四)口酸
口酸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

多因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所致。

(五)口涩
口涩是指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

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六)口苦
口苦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

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七)口咸
口咸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戒味的症状。

多见于肾病或寒水上泛的病证。

例题:
A.口淡
B.口苦
C.口涩
D.口甜
E.口咸
1)燥热津伤常见口味为
2)心火上炎常见口味为
1.【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口涩是指患者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

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2.【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口苦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

多见于肝胆火旺、湿热内蕴致胆气上逆、心火上炎。

小心!口味突然变化或是身体预警

小心!口味突然变化或是身体预警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6年第2期文,赵艳(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医学认为,五昧(酸、苦、甘、辛、咸)源于天地之气,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成入肾。

长期地五昧偏嗜会引发五脏的“连锁反应”,不利于健康;反之,五脏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使人对五味的喜恶发生改变,产生不同的饮食嗜昧或口味的突然变化。

1.偏嗜酸昧提示肝脏问题酸入肝,酸味对肝有滋养作用。

偏嗜酸味或突然喜食酸味,则可能是肝脏出现问题的一种反应。

长期偏嗜酸味或过量吃酸味食品,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另外,因酸性涩滞、收敛,嗜酸过度会有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脾胃问题。

喜食酸味者平时可选择西红柿、橘子、杨梅、石榴、柠檬、葡萄、绿苹果、山楂等新鲜果蔬,减少腌制酸菜和醋制品的食用。

2.偏嗜苦昧多为心火内盛苦入心,苦味可清心火、消暑热。

嗜食苦味往往是心火内盛的表现,多伴随心悸、失眠、口角生疮、舌尖红等症状。

苦味食物虽有一定营养价值,但大多性质寒凉。

长期偏嗜苦味不仅损伤心气,还会加重食欲差、腹部冷痛、拉肚子等脾胃虚寒症状。

喜食苦味的人可适量选择苦瓜、芥蓝、芦荟、苦丁、水箭草、岗梅根、玉蝴蝶等,食用苦味的蔬菜时可先用淡盐水浸渍片刻,将汁滤去再漂洗后食用。

3.偏嗜甘昧损伤脾胃甘入脾,甘味对脾胃有滋养作用,但嗜食甘甜者往往有脾虚的问题。

临床上,脾胃病患者大多嗜甘,而这种口味偏嗜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对于溃疡病患者来说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

另外,嗜甘还会引发龋齿、糖尿病、肥胖,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建议平时可选含糖量低又不失甜味的谷类、水果、蔬菜,如山药、藕、南瓜、红薯、玉米、豆类、枇杷、苹果、菠萝、猕猴桃等。

可以用荷叶绿豆粥、水果羹、山药煲来代替甜品。

4.偏嗜辛昧耗气辛入肺,辛味可解表行气、调理气血。

肺病嗜辛,往往也是生理上需要宣发肺气以缓解症状的一种自然选择。

口味重带来一身病

龙源期刊网 口味重带来一身病作者: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5年第04期在中国,“口味重”的川菜与湘菜一直是人缘最好的中餐。

走在街上,抬眼可见水煮鱼、麻辣香锅等饭店招牌。

殊不知,越来越重的口味使得国人的身体负荷也越来越重。

营养界有种说法,外国人用“脑”吃饭,中国人用“嘴”吃饭。

日本、西班牙等饮食较健康的地区,是根据营养结构决定吃什么、怎么吃,我们则根据味道决定饮食。

2012年,《小康》杂志展开的“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国人偏好的口味中,“辣”连续3年居首位,然后是甜、咸、酸、苦。

记者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47.28%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顿辣菜,23%的人两天吃一次。

口味上的偏好造成国人调味品的摄入量超标。

调查发现,中国人的食盐、食糖、味精等调味品的日常摄入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重口味、轻营养”的饮食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国人陷入生活方式病。

上海华东医院主任营养师陈霞飞说,口味过重,可能给身体带来几十种疾病。

吃盐过度会给肾脏带来负担,还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的患病几率;导致钙质流失,引发骨质疏松;助长皱纹,加速皮肤老化。

吃得油腻除导致消化不良以外,还容易引起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

吃得太甜则会带来龋齿、糖尿病、胆结石、骨质疏松,甚至导致女性早衰并诱发妇科疾病。

吃得过辣则会诱发溃疡、伤及肠胃,间接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不仅如此,口味过重带来的健康问题,还可能影响妊娠期、哺乳期的母亲和胎儿,把一些疾病传给下一代。

美国研究发现,口味也会“遗传”,父母口味过重,孩子也会深受其害。

陈霞飞表示,口味和营养其实不是对立的。

从饮食搭配和烹饪方法上做些调整,就能既“美味”又“健康”。

比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太辣太咸的食物,尽量安排在中午吃,晚上要吃得清淡点;在外就餐应注意多选蒸、煮、白灼、快炒类的,烧炸类的菜肴要少点。

在点菜前,不妨交代服务员少放盐、油。

专家最后提醒,不要以为“重口味”是改变不了的,其实,25天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苦
:
山药 1 2 克
,
炙 甘草
6
, ,

,
炒扁 豆
,
属热
,
多属 肝 胆 郁热
。 ,
是 饮食所
2 克 1
,
5 克 砂仁 苗仁 1
0 克 陈 克 蕾香 1
伤 或肝 胆 疏 泄不利 而 产 生 证 见 胁肋满 闷疼痛 赤


2
6


每 天一剂
:
,
水煎 分

小便 短
,
次服
:
妇女 带 下 色 黄 腥 臭
,


,
目黄 发热 尿少 而 黄 舌
,
苔黄腻 湿热
10

脉濡 数
: 、
治宜 清利
,
处方
,
1 克 茵陈 8


10

岑 确 砚 云岑 现 克

。 。
色术
煎分 二 次服


泽泻
12
,

,
佩兰
口酸 腐
:
多属 饮食所伤
,

每天 一 剂
口咸
:
水煎 分二次

胃肠 积滞 证 见院 腹胀满 呕
吐 酸腐
,
月 民
暖气泛 酸
9
苔黄腻
,
脉弦数
。Hale Waihona Puke 。怡 宜清利 龙 胆草
6
,

口甜
属 脾蕴湿 热
, ,

,

院腹 胀满 不 思 饮食 厌
,
肝 胆湿 热
处方
,
:
恶油腻
恶心 呕 吐
, 。
体倦身
,
克 黄琴 通
10
,
9
克 桅子
,
克 木
,
6
0 克 泽泻 克 车前 子 1
,
,
克 柴 胡 6 克 生地 克 甘 草 5 克 每天 一剂

12
,
病 疾 ù ù 与 味
,
遗精阳

克 知母
6
,
克 J l l连 克

克 生地
,
,
12

,

6
,
或尿 少浮肿 舌淡 胖 苔 白 脉沉 迟

,

升麻 次服
:

,
甘草
:
每天 一 剂
,
水煎分 两

宜 温 阳滋 肾 处 方

, ,
:
附子
,
5

,
(先 煎 )
,
肉桂
,

2 克 淮山 1 2 克 获等 1 熟地 1 0 克 山
6
口 淡无 味
-
-
百家 谈病
口 味在 诊治疾病 中
,
百家 谈病
有着其 特殊的意 义
、 ,
-
百 家谈 病
,
不利
便 澹 苔 白腻

,
,
脉濡
,
,
治宜 健脾 益气
,
,
祖 国 医 学认 为 等
,
,
口 味中的酸


苦 臭
。 。



2 克 渗湿 和 胃 处方 党 参 1 0 克 等 1
,
:
0 克 获 白术 1
5
,
是 身体 某 一 脏腑病变 的 反 映
,
,
或矢 气
,
多属 肾虚
,
肾阴
,

酸臭 脉滑
山植
,
不 思 饮食
一5
舌苔厚腻

虚者
,
多 由久病 耗 伤 肾精
,

治宜 消食导滞 处方 克
,
:
,
神曲
10

,
,

6

维 朝 谢
或热病 后耗 损 肾阴所 致

:


头 目眩晕
, ,
耳鸣
,
,
腰酸
,
0 克 等 1
6
0 克 法夏 1
、 ,
陈皮
6

腿软 干
, 。
午后 潮热
属 脾失 健 运
,
胃有 湿 浊
,

英肉 克
,

,
0 克 泽泻 1
,
丹皮
6


,
五 味子
6

食后腹胀
形体虚 弱
,
四 肢 沉重
小便
每天一剂
水煎分 二 次 服
22
, ,
,
胃院
,
水煎分 两次服 肾 阳虚者 多
见 于 体质 虚弱 劳伤过度 久

烦 渴 喜 冷饮
,

,

食 易饥 牙眼肿痛 大 便结 舌苔 黄厚 舌质红 脉 滑数 治宜清 胃泻 火 膏
20
。 ,
病 失养所致
,
证见
,
:
畏寒肢
,
冷 面色吮 白 精 神不 振 腰
腿 酸软
,
处方
10 5
,
:
生石
3
耳聋耳 鸣
, ,
颧红
, 。


,
0 克 莱旅子 1
连翘 克
盗汗
,
舌 红少苔
6

脉细
:

麦芽 巧 克

:
砂仁
2
数 治宜 滋 阴降火 处方 知
0 克 黄柏 母 1 2 克 熟地 1
,
,
每 天 一 剂水 煎分 胃火 炽盛所 致 灼 热疼痛
, , 。
次服
:
臭 为过食 辛辣 厚味 证见
,
,

2 克 龟板 1
。 ,
每 天 一剂

相关知识

口腔保健与口腔疾病的预防[001].pptx
嘴巴老是有股怪味?口腔异味或与这些疾病有关,别不当回事
辨别口味,自测疾病 健康科普
口腔保健与常见口腔疾病的防治.pptx
口腔疾病预防:日常饮食与生活习惯
研究了 2 亿中国人饮食,他们画出了全球第一张口味与疾病地图……
研究了2亿中国人饮食,他们画出了全球第一张口味与疾病地图……
嗅觉和味觉疾病概述
口腔健康与心血管疾病有何联系?
口腔健康,全身健康!有些疾病与口腔健康有关

网址: 口味与疾病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5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