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去平衡、气血津液运化失调,则形成痰湿,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之人。
○ 该体质人群常表现有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极易困倦。
○ 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黏,大便正常或不实。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形成原因主要与以下几条有关。
● 先天禀赋是其形成痰湿体质的内在基础。
○ 《泰定养生主论》曰:“父母俱有痰(液),我禀此(痰)则与生俱来也”。
● 饮食起居是影响痰湿体质形成的重要原因。
○ 李东垣《脾胃论》中指出:“饮食失节,过嗜膏粱酒醴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致使痰湿内停。形体劳逸与体质密切相关”。
● 长期的精神压抑导致脾胃失和,运化失调,气机不行,疏泄水湿不利,日久中满腹大失其气化而成。
● 疾病和药物亦是痰湿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 疾病对人体有所伤害,特别是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不仅损伤脏腑同时也致气血运行受损,使其平衡失调,水湿内停成为痰饮。滥用滋补或泻利药物也可导致痰湿内盛,日久则形成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可以这样改善
● 痰湿体质类型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
●近几年来通过对超过100例痰湿体质(高尿酸血症)者进行中药代茶饮的观察,笔者发现了有助于改善痰湿体质(高尿酸血症)的代茶饮方:
① 代茶饮主方:玉米须15g,百合15g,茯苓20g,伸筋草10g。
② 伴有口干、舌红等热象者:加生薏苡仁粉15g;
③ 伴有大便黏着,肢体困倦乏力者:加白术15g,黄芪10g。
○ 煎煮取汁,共取汁2000mL,代茶饮用,每日1剂。
● 病案举例
○ 患者,男,29岁,因“跖趾关节持续性肿痛伴发热”住院治疗,有近4年高尿酸血症病史,每年发生痛风性关节炎3~4次,往年多用西药治疗逐渐缓解,近一年发作频繁,多因饮食不节引发。
○ 本次为入院前1周发病,症有双足跖趾关节红肿灼痛、难以触碰、恶寒发热、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 入院时体温38.2℃,血压130/70mmHg,心率84次/min,呼吸19次/min。入院查相关理化检查:UA:633μmol/L;CRP:42.8mg/L;ESR:66mm/h,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
○ 入院前用激素治疗未能控制,入院后静滴碳酸氢钠注射液治疗,配合中药煎剂口服及中药制剂外敷治疗12d,跖趾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复查有关理化检查结果:UA:579μmol/L;CRP:19.2mg/L;ESR:38mm/h;3d后症状完全缓解,病情稳定出院。
○ 出院后跟踪观察病情,给予中药代茶饮,处方给予主方,加入白术10g,生薏苡仁粉10g,每个月定期复查血尿酸情况,6个月后该患者血尿酸已降低至428μmol/L,痛风性关节炎未曾再次发作,病情稳定。
总结
● 本中药茶饮旨在宣肺、健脾、利湿,其中玉米须性甘、平,归膀胱、肝、胆经,功在利水消肿、利湿退黄;百合性甘、微寒,归肺、心经,功在养阴清肺;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在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伸筋草性苦、辛、温,归肝经,功在祛风除湿、舒筋活血。
● 痰湿体质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肺主通调水道,脾为生痰之源,肾为主水之脏,主司水液排泄,三脏功能失调尤其是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不利,则水湿在体内聚积成痰,痰湿长期聚积体内不能代谢,则形成痰湿体质。
○ 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是由于饮食所伤,即过食膏粱厚味肥腻之物造成。所以调养痰湿体质,首先要在饮食上调养,通过清淡饮食及多吃宣肺、健脾、温肾化湿的食物来化解体内的痰湿。
○ 但想要彻底排出体内的痰湿,仅靠饮食的调养是不够的,还要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及合理的起居调养,以加强机体代谢功能,舒展阳气、通达气机才能彻底纠正痰湿体质。
● 总之运动是改善痰湿体质的最佳方法,清淡饮食是痰湿体质的最佳配方,脑体配合是改善痰湿体质的最佳生活方式,愉快的精神状态是改善痰湿体质的基本保证。痰湿体质的改善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运动及良好的饮食结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