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5%人群有痰湿体质,用3个方法除痰湿,速看!

5%人群有痰湿体质,用3个方法除痰湿,速看!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我一直对中医挺感兴趣的,平时也爱搜罗一些中医养生的知识。最近啊,我发现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概念——痰湿。这词儿听着有点陌生,但在中医里,它的影响力可不小。好多人对它一知半解,其实啊,中医界一直流传着“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说法,痰湿真有这么大“威力”吗?今天咱就好好唠唠。

这些表现,痰湿上身?

大家在生活里有没有过这些感受呢?有时候,感觉身子特别沉,就像背着个重重的壳,四肢也没劲儿,稍微活动一下就累得不行。早上起来,嗓子里黏糊糊的,总有痰,怎么咳都咳不干净。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舌苔又厚又腻。上厕所的时候,还会发现大便老是粘在马桶上,冲好几遍都冲不干净。要是这些情况你占了好几个,那可得小心啦,说不定痰湿已经悄悄缠上你了。

痰湿,究竟从哪来?

从中医理论来讲,痰湿是人体水液代谢出问题产生的。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和水,会在脾胃的作用下,变成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可要是脾胃功能失调,就好比运输机器出故障了,水湿没办法正常运化,就在体内越积越多,慢慢凝聚成痰,和湿邪混在一起,就成了痰湿。痰湿一旦在身体里“安营扎寨”,就开始捣乱了。它会阻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进而引发各种不舒服。

痰湿,都在哪“搞破坏”?

痰湿在身体里到处“搞破坏”。在四肢,会让人感觉肢体困重、没力气,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水肿。在腹部呢,经常会腹胀,没什么食欲,厉害的时候甚至会恶心、呕吐。头面部也是痰湿容易积聚的地方,表现出来就是脸油乎乎的、有点浮肿,还会头晕、头痛。

从脏腑方面看,肺本来负责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要是痰湿堵在肺里,呼吸就不顺畅了,还会咳嗽、胸闷。脾主运化,脾虚的时候水液不能正常运化,就容易生痰湿,然后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肾主管水液代谢,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水饮就会停聚,形成痰湿淤堵,人就会腰膝酸软、水肿。而且啊,痰湿还会影响全身各个系统、脏器的功能,让气血运行不畅,危害整个身体健康。

痰湿,带来多大危害?

痰湿带来的可不止这些小毛病,危害可大着呢。之前看到一些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在2024年发表的研究说,痰湿体质的人得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大概2.8倍。北京中医药大学在2023年做的调查也显示,现在因为生活方式变了,痰湿体质的人在人群里占比达到了42.5%,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痰湿就像一把能打开好多扇门的钥匙,好多疾病都和它有关。从常见的感冒、咳嗽,到让人头疼的肥胖、高血脂,再到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疼痛等等。

比如说,痰湿在肺部,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导致咳嗽、咳痰不停。我看过《浙江中医杂志》里记载的一个病例,有个患者因为痰湿阻肺,咳嗽持续了好几个月,痰液又白又黏稠,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痰湿在脾胃,会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让人消化不良、腹胀腹痛。临床数据显示,大概70%脾胃虚弱还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体内痰湿都比较明显。

痰湿在血管里,会让血液变黏稠,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追踪了500名痰湿体质的人,发现10年内他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比非痰湿体质的人高出35%。在关节呢,会引起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都受限,像痛风患者里,大概60%经过中医诊断,都存在痰湿阻滞经络的情况。

2024年《中医学报》的一项研究分析了1000例慢性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发现其中57.3%都有不同程度的痰湿表现,这数据真挺让人警醒的。

中医古方,调理痰湿

面对痰湿这个厉害的“敌人”,中医当然有办法。中医里有不少古方,调理痰湿效果特别好。就说橘红汤吧,这方子看着简单,其实暗藏玄机,主要就两味药,化橘红和甘草。

橘红汤的来历也挺有意思,它出自《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孙尚方,在《杂病源流犀烛》卷四里也有记载。《证类本草》引孙尚方说橘红汤能治诸吃噫,《杂病源流犀烛》记载它可以治干呕。做法就是取橘皮(汤浸,去瓤,锉)二两,加水一升,煎到五合,趁热一次喝完,也可以加枳壳一两(去瓤,炒)一起煎。

我听说过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个人偶然喝了家人做的橘红汤,觉得还挺好喝,就连着喝了几天。有一天,他突然感觉胸中有个东西掉下去了,紧接着就大汗淋漓,肚子也疼起来,跑去厕所排出像铁弹子一样奇臭无比的粪便。神奇的是,从那以后,他胸中不再憋闷,嗓子痰多的问题也莫名其妙地好了。原来他脾胃有冷积,橘红汤正好对症。

从药理上来说,《药品化义》里讲,橘红能“治一切痰病,功在诸痰药之上”。它就像一把扫帚,能理气化痰,把呼吸道里的痰液清理得干干净净,让人呼吸顺畅。现代研究也表明,橘红性温,味辛、苦,归肺、脾经,有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的功效,能治疗咳嗽痰多、痰不容易咳出等症状。橘红里含有的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还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缓解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这些问题。甘草呢,可以补脾益肺,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橘红入脾、肺两经,宽胸理气,燥湿化痰,甘草健脾补中,两味药搭配起来,从根源上改善痰湿导致的咳嗽痰多等问题。不过得注意,橘红汤不是谁都能喝的,要是燥痰、热痰,痰少还粘腻,或者肝火犯肺,痰里带血丝,就不适合喝这个汤啦。

还有明代的“化痰逐瘀汤”,也是调理痰湿、化解瘀血的好方子。我认识一位张大爷,他就深受脂肪瘤的困扰。一开始,他肩部出现了一个硬块,没太当回事儿。结果半年后,硬块越来越明显,左侧脖子上也长出了类似的结节。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脂肪瘤,虽然不是恶性的,但建议定期观察。

这些硬块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在劳累或者天气变化的时候还会隐隐作痛。张大爷家里亲戚也有因为脂肪瘤最后做手术切除的,他心里特别担忧,可又不想轻易动刀。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隔壁村里有位擅长调理疑难杂症的中医许师傅,就赶紧去拜访。

许师傅询问和诊断之后,告诉张大爷他体内痰湿很重,这些脂肪瘤和体内的瘀血也有关系。痰湿就像河里的淤泥,瘀血是血液流通不畅形成的淤滞,两者碰到一起,身体的气血运行就受阻了,所以才会长出结节、硬块。

许师傅给张大爷开了“化痰逐瘀汤”,配方是当归15-20克,白芍20克,蜈蚣10克,红花10克,牛膝12克,夏枯草15克,牡蛎15克,甘草10克。这里面,当归、红花等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消散瘀血阻滞。夏枯草、牡蛎可以软坚散结,对脂肪瘤、结节这些有软化、消除的作用。

张大爷按照许师傅的嘱咐,每天煎服一剂,同时调整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还坚持运动。一个月后,他肩部和脖子的结节变软了,身体也没以前那么沉重。两个月后,脂肪瘤明显缩小了。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脂肪瘤的形成和脂质代谢紊乱关系密切,中医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代谢,能帮助身体自然地分解这些堆积的脂肪组织。像方子里的当归,它含有的有效成分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助于瘀血的消散。

牡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可调节人体内分泌,辅助消除体内的结节。

清末名医张锡纯的理痰汤也很厉害,它针对“脾生痰、肾藏痰、肺贮痰”的病机,通过调理脾、肾、肺三脏,从根本上清除痰湿、阻断囊肿再生。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的时候水液代谢就失常了,停滞下来变成“湿”,湿聚在一起就成了“痰”,人就会食欲差、大便黏溏、舌苔厚腻。肾是水脏,肾阳不足的话,水液气化就没力气,痰湿会随着虚火往上泛,表现出来就是腰膝酸软、夜尿频多、下肢水肿。肺主宣发肃降,肺气不足,痰湿就会滞留在气道里,人就会咳嗽痰多、胸闷气短、容易感冒。

三脏功能失调,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脾虚导致痰湿内生,痰湿困住肺气,又影响肾的气化水功能,结果痰湿越来越严重。这也是痰湿体质的人结节、囊肿容易反复的原因。

理痰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由生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脂麻(炒,捣)三钱,柏子仁(炒,捣)二钱,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组成。方子里以半夏为君药,能降冲胃之逆。重用芡实,收敛冲气、肾气,增强闭藏的力量。脂麻、柏实能润半夏的燥性,还能帮芡实补肾。芍药、茯苓一个滋阴一个淡渗,能利小便。陈皮行气,辅助半夏降逆气,还能化解芡实、脂麻、柏实的滞腻。

我听说过这样两个病例,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妇人,上盛下虚,痰涎壅滞,饮食减少,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之前其他医生用二陈汤加减给她治疗,治了三年,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后来毛仙阁医生给她诊断,用理痰汤治疗,吃了几剂药,病情就好了一大半。之后又把芡实减去四钱,加了生山药五钱,连着吃了二十多剂,痰全消了,各种病都好了,而且好几年都没复发。

还有一位少妇患痫风,刚开始两三个月发作一次,后来越来越频繁,两三日就发作一次,她脉象滑,体型丰满。毛仙阁医生用理痰汤加赭石三钱治疗,吃了几剂药竟然就把病根拔掉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方子里的半夏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的作用。茯苓里的茯苓多糖等成分能调节免疫、利水渗湿,促进体内多余水分排出,改善痰湿状态。

日常调理,远离痰湿

了解了这么多,大家对痰湿和这些古方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了吧。不过要记住,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一样,这些古方虽然效果好,但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剂量和配伍。

除了依靠古方调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预防和改善痰湿体质。饮食上可得多注意,像奶油、巧克力、油炸食品这些高油、高糖、精细加工的食物,特别容易助湿生痰,要尽量少吃。可以多吃点薏米、赤小豆、山药、白扁豆、冬瓜、茯苓这些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材。而且吃饭要定时定量,别暴饮暴食,也别过度节食,不然会损伤脾胃功能。

运动也不能少,适当做些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瑜伽之类的,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水湿。

作息习惯也很重要,《黄帝内经》里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入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咱们要顺应人体阳气的变化规律,早睡早起,别熬夜,不然会扰乱生物钟,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加重痰湿。

情绪对痰湿的形成也有影响,过度忧思、抑郁、愤怒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让水湿停滞,生出痰湿。所以,咱们得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痰湿虽然被叫做百病之源,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了解它的危害,掌握正确的调理方法,不管是借助古方的智慧,还是通过日常生活调理,都能有效预防和改善痰湿体质,让身体远离疾病困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内容,能让大家对中医养生有新的认识,也祝愿大家都能有个好身体,享受幸福人生。

参考资料:

【1】《橘红汤》;

【2】《逐瘀化痰汤》;

【3】《痰火郁结》;

【4】《痰湿证》;

【5】《痛风治验良方——化痰逐瘀汤(经验方)》;

【6】《分享几种痰湿质人群的中医调养方法》;

【7】《橘红汤功效和作用-中药方剂-39药品通》;

【8】《百病皆由痰作祟》;

【9】《“百病多由痰作祟”,春季试试3招,清理体内痰湿》;

【10】《橘红汤的功效与作用-35健康》;

【11】《化痰逐瘀散结汤的功效与作用-35健康》;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痰湿体质:祛除痰湿要动起来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症状
痰湿体质的人怎样去除痰湿
【痰湿体质减肥】痰湿体质如何减肥
痰湿体质的调理方法介绍(痰湿体质可以怎么改善?)
痰湿体质食疗方法
【痰湿体质吃什么】痰湿体质吃什么
【痰湿体质的调理】痰湿体质如何调理
痰湿体质减肥
【痰湿体质饮食】痰湿体质的饮食

网址: 5%人群有痰湿体质,用3个方法除痰湿,速看!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6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