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七夕,这是任何一个商家都绞尽脑汁做营销的日子。不过在大众点评,这一天似乎意义更大,因为恰逢周四闪惠日。从7月9日启动首次周四闪惠日以来,大众点评联合线下商户已经做了7次闪惠日活动。半价,半价,半价,重要的事情说三次,在每个周四的闪惠日,半价是最重要的事情。2000家品牌商户,10000个经过严格筛选的精选门店,覆盖38个城市,8月20日的闪惠日,规模空前。
闪惠日抢眼的数据背后,是闪惠这一大众点评战略级产品的不断攻城略地。在8月13日的闪惠日,大众点评用户闪惠订单量实现了200%的增长。在8月初,大众点评在上海宣布了于今年4月正式推出的闪惠业务数据——100天,50万商家,每三家支持移动支付的商家当中,有两家接入闪惠。
时间再回到4月,当时在发布闪惠产品时,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介绍,闪惠非常适合点评去做,点评通过将大部分流量引导商家的商铺页,闪惠则是针对商家进行闪付,闪惠是围绕商家的战略,是B端战略的延伸。
而大众点评商家平台与创新业务负责人王旭刚则表示,“闪惠”帮商户解决了传统团购模式无法解决的三大问题——便捷、灵活和品牌,即“闪惠”方便的实时支付更符合线下消费场景,“闪惠”灵活帮助商户分时段、分门店精准营销,以及可作为长期营销工具,不会影响商户的品牌价值。”
从用户端出发,闪惠则是将支付流程简单化,解决传统的团购以及代金券当中需要一个复杂流程的过程,另外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定制化的优惠活动。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众点评这个核心的业务所承载的绝不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它还有更庞大的野心。
闪惠的核心其实是场景支付
前文当中,老友记已经简单的阐述了这款产品对于商户以及用户端所带来的好处,但实际上这款产品之所以被看做大众点评的核心业务的重点在于大众点评正在构建一个移动支付的场景。
在大众点评对于闪惠这项业务的定位当中,“‘闪惠’的意义在于帮助整个生态链实现闭环,一站式解决商户服务需求。前有推广、团购吸引客流到店,灵活‘闪惠’实现交易闭环,在线订座(预订)、排队优化用户体验,外卖平台帮助商家额外开源,后有微生活系统帮助商户管理会员,直连商家EPR解决商户后台服务问题。”
实际上远不止于此,老友记曾在分析大众点评与美团最大的区别当中提到,大众点评是帮助用户做消费决策,即根据大众点评十几年积累的海量信息,来帮助用户选择所要消费的商家。
大众点评最大的应用场景应该如下,准备约几个好朋友吃饭—不知道吃什么—点开大众点评—选择一个区域—某几家店不错—发到群里—朋友讨论去吃那家。
而一个很形象的案例是,在今年春节期间,大众点评曾推出年味地图,而此后又推出了吃货地图。年味地图以及吃货地图的最终指向是将点评所积累的数据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可视化。
目前为止,在吃喝玩乐领域,仅有大众点评能够推出这样服务,以数据构建的消费决策服务。
也就是说,大众点评相比于点评最大的优势在于数据方面的优势,根据点评在最近所透露的数据,目前已经有超过9000万条的点评数量。
而我们再来看闪惠,闪惠的根本意义在于完成用户在整个决策流程到消费买单的过程,即从去哪家吃—完成消费。
这是整个流程当中最后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个步骤从表面看上去是完成一个闭环,是用户一整个流程的最后收尾。
但是,我们深入的去思考,会发现闪惠对于点评最大的意义不仅仅是闭环,其实更大的还是在数据上面,而且这个数据比用户的点评信息更加直接有效,因为这是支付数据,整个流程当中最重要的一块,与钱直接挂钩的数据。
这个支付数据能够给点评带来的价值,按单个计算,绝对大于用户的点评信息。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去淘宝购物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看某个商家当中,消费者对于其的评价,我们在购物时,更多情况下是会选择单品销量较高的排序。
运用到这里其实是一样的,消费行为更加能够体现一家店的受欢迎程度。
而这仅仅是一方面,其更大的价值还体现在别的方面,王旭刚在接受老友记采访时提到一个点:买单行为在用户会员的频次消费,金额消费,到店的次数,多长时间到店次数的积累,是有可能。因为买单作为基本服务每次到店都通过这种方式买单,但团购或者代金券则是一次性消费,商户是没有任何可视化的东西积累。所以基于买单上面营销类和服务类的玩法比团购空间大很多。
同样,我们举例来说,比如顾客A一直在某家店消费,商户一直给他打九折,但这个用户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粘性用户,商户是完全可视化的,那么就可以制定别的营销方案,除了折扣是不是还有一些特别的服务,比如送水果什么的。而顾客B可能是一个新客,那么对于这样的顾客,或许可以选择折扣力度大一点,等他第三次、第四次来的时候,我在逐渐减小折扣的额度,这完全是可操作的。
而实际的建立在支付数据上的二次营销案例是和江边城外的合作,用户使用闪惠支付,不仅能享受优惠,还可以通过闪惠的尊享券功能向微信朋友圈或好友发红包,借助社交分享为门店引流。1个月时间,用户通过微信社交分享共发出超过19万个红包,闪惠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
团购或者代金券对于这一点是达不到的,他们都是一次性使用后就结束,没有任何沉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商户普遍对于团购有些许抗拒的原因。
以闪惠为核心的移动支付数据可以有很多的玩法,比如建立在这些核心数据上的金融延伸,贷款给优质商家或者用户,相似的案例是阿里蚂蚁金服以及京东白条,这两者都是以支付数据为核心。
这是团购与代金券都无法触达的,而这些数据的积累才是点评如此重视闪惠的一个重要原因,点评本质上,其实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是一个数据驱动的公司。
是支付,更是场景化营销
仅仅100天的时间,大众点评触达了50万的商家,其中一些商家在闪惠业务上的成绩很是亮眼,比如江边城外,江边城外目前平均通过闪惠等移动支付完成的交易额已经达到了65万元,周末更是超过100万元。
但是,更多的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那些小的商户,相比于江边城外,很多小的商户根本没有那个精力去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对他们而言,上线团购,直接打折,用户购买,是最简单的途径。
而王旭刚也承认,对于小店来说,100天太快了,更多情况其实更多还是跟风,就是看别人玩他也玩,而他们真正学会这个产品,并且把这个产品营销发挥到极致,这中间是需要有一个服务过程营销理念变化过程。
同时他也表示,“点评会办一些点评大学,还有一些点评的案例,包括点评管家商务APP,上面有什么生意经,都会推一些怎么样玩好营销概念的一些技巧给他,大部分商户都是很普通的,需要去引领他,告诉他什么是健康的营销方式。”
小型商户的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同样的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教育也需要一个过程。
根据老友记了解,目前闪惠在一、二线城市的用户行为当中普及度以及很高,但在三、四线城市实际上还是以团购方式占据大头。
而为此,点评也做了一些针对性的部署来教育用户,江边城外的的营销案例当中借助社交网络是一方面,闪惠日等聚焦则是另外一方面。
无论是商户的教育,还是用户的教育,其实都是一个时间的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闪惠或许将慢慢成为团购之外的另一极,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闪惠是无法回避的,即引流。
团购很大程度上有众多的弊端,商户的品牌价值,一刀切的营销方式等等,但是之所以商户依然会对团购上瘾的重要原因在于团购可以起到引流的作用。而相比较之下,大多数场景是用户到店之后买单的闪惠该如何帮商家引流?
对此王旭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质上团购是电商模式,单次购买单次消费,但买单实际上是一个非一次性的行为,是一个服务,不是一个商品,会一直挂在线上,今天你来买单明天你也需要买单,基于买单上面构建的营销方式势必会比基于商品购买的方式要多很多,比如构建会员体系。天猫京东可以发自己的特权VIP卡,消费满多少用。但是天猫后面的卖家是构建不起来自己营销体系的,大这其实就是团购与闪惠的区别。”
举例来说,团购还是单次折扣单次购买单次消费,而买单消费有这样一种营销玩法,你当场消费买单没有折扣,但是买单成功之后通过“闪惠”店家会配置说生成一张奖50块钱的优惠券,这张优惠券你下次使用时才可以使,这种形式可以构建二次拉用户到店的优惠行为。团购就没办法构建这种行为,单次购买很难定义说你买一次团购券第二次再买同样的团购券就打折,但是买单这种行为后面构建的营销券玩法就会更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团购的引流是在消费前,而闪惠更多的场景构建在消费后的引流,这两种形式不会是谁取代谁,我们只能说闪惠在领会程度上高于团购。
仅仅100天的时间,或许我们暂时很难看到闪惠所能爆发出的势能,但经过时间的积累之后,相信对于点评而言,将更加接近其以数据构建核心优势的本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