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的固体质块。其形成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影响凝血平衡、血管壁损伤启动凝血、血流缓慢导致淤积等。
1、遗传因素影响凝血平衡: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如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和蛋白S缺乏,或凝血因子基因突变。这些遗传因素会打破体内正常的凝血-抗凝平衡,使得机体抗凝能力下降,即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也比常人更容易出现血栓。
2、血管壁损伤启动凝血:当血管因外伤、手术、炎症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出现内膜损伤时,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迅速黏附到胶原纤维上,并被激活,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血栓素A₂等物质,吸引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同时损伤还会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促使凝血因子相互作用,生成纤维蛋白,加固血栓。
3、血流缓慢导致淤积:长时间卧床、久坐或肢体活动减少,会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形成分因重力作用逐渐下沉,血液分层,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机会增加。当血流速度低于一定阈值,血液的正常冲刷作用减弱,血小板易在血管壁附着并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4、血液高凝状态促进凝集:多种因素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孕妇在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凝血因子增加;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长期服用避孕药也会改变血液成分。这些情况使得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抗凝物质相对不足,血液更容易凝集形成血栓。
5、血流涡流扰乱正常流动:在血管弯曲、分叉、狭窄处,血流容易形成涡流。涡流使血液流动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导致血小板与血管壁碰撞、摩擦的概率增加,促使血小板活化。同时,涡流还会对血管内膜产生机械性损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在涡流区域逐渐形成血栓。
此外,脱水、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黏稠时流动性变差,其中的有形成分移动缓慢,血小板之间更容易相互黏附。例如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分,血液浓缩,黏稠度上升,血小板聚集倾向增强,从而引发血栓形成。
预防血栓的护理措施
预防血栓形成,人们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无论是久坐办公还是长途旅行,都应定时起身活动,如伸展肢体、踮脚、活动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进行肢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增强肌肉泵作用。饮食上,患者应保持清淡均衡,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可有效稀释血液。对于肥胖人群,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减轻血管负担。相关知识
血栓怎样形成的?山楂黑木耳保护血管防血栓
吃什么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血栓“最怕”的5类食物
打瘦腿针会形成血栓
身体有血栓怎样消除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小腿血栓怎么造成的
左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脑血栓在恢复期怎样保养
脑血栓形成需要长期服药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
网址: 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71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