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结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常引发血管堵塞,导致心梗、脑梗或静脉栓塞等疾病。其核心机制涉及血管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改变三要素。
血管内皮损伤1.血管内皮因动脉粥样硬化
、外伤、炎症
等原因受损时,胶原纤维暴露,触发血小板黏附和凝血因子激活,启动血栓形成。例如,高血压
或吸烟会持续损伤血管壁,增加血栓风险。
血流异常2.血流缓慢:久坐、长期卧床或静脉曲张时,血液流速降低,凝血物质易堆积。 涡流形成:动脉分叉处或血管狭窄区域易产生湍流,导致内皮细胞脱落,促进血栓生成。血液高凝状态3.某些疾病(如癌症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脱水
或服用激素类药物时,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与抗凝系统失衡,易形成血栓。
血小板聚集1.受损血管释放的ADP、血栓素等物质激活血小板
,使其变形、黏附并聚集成团,形成白色血栓(动脉血栓主体)。
纤维蛋白网加固2.凝血因子级联反应生成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状结构,包裹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成稳固的红色血栓(静脉血栓典型特征)。
血栓扩展或脱落3.若未及时溶解,血栓可能逐渐增大堵塞血管,或部分脱落随血流移动,引发远端器官栓塞(如肺栓塞
)。
溶解吸收1.纤溶系统可分解小型血栓,血管恢复通畅。
机化与再通2.纤维组织逐渐取代血栓,形成新通道,但血流量通常无法完全恢复。
钙化或脱落3.陈旧性血栓可能钙化(如静脉石),或脱落引发急症(如脑栓塞
)。
高危因素:高龄、肥胖、吸烟、糖尿病
、高血压、家族史等。 预防措施: 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慢性病
:如调节血糖
、血压
,降低血管损伤风险。 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食物,增加膳食纤维。 药物干预:高危人群可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如阿司匹林
)或抗凝药物(如肝素)。
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识别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若出现肢体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血栓可能。
相关知识
血栓概念
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
血栓的形成条件
血栓的形成原因
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
血栓形成名词解释
脑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
血栓怎样形成的?山楂黑木耳保护血管防血栓
打瘦腿针会形成血栓
脑血栓形成需要长期服药吗
网址: 血栓形成的概念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7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