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妈们常被当作“重点保护对象”,各类营养品轮番补充,使得孕妈妈体重超标、胎儿偏大的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些人觉得,这不过是让孕妈生产时难度增加些,不会有其他危害。殊不知,能量摄入过多不仅会让孕妈体重失控,还可能导致胎儿超重,为新生儿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
新生儿出生时的正常体重通常介于2500克(5斤)至4000克(8斤)之间,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新生儿保健指南》推荐的标准。
理想范围3000克至3500克(6—7斤),这类新生儿母婴分娩风险低,新生儿适应能力较强。体重低于2500克属于低出生体重儿,大于等于4000克则为巨大儿,均需医生评估是否存在健康风险。所以,在孕期对自己的体重进行科学管理,让胎儿也能够保持在合理的体重区间,是为两代人健康加分的智慧做法。
雷区一:孕期盲目进补,体重增长过快
一些人认为孕妈妈需要“一人吃两人份”,吃得多,体重增长多,这样胎儿才能获得更多营养。然而真相却是,过多的体重增长反而影响母婴健康。
对孕妇:
1.难产警报:增大难产风险,如剖宫产、产钳助产、产后出血概率上升;
2.身体损伤:生殖道损伤、严重产后出血等分娩并发症;
3.代谢危机: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
4.远期影响:增加远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概率,产后肥胖、代谢综合征可能伴随终身。
对宝宝:
1.分娩风险:大于胎龄儿、巨大儿在分娩过程中易发生颅内出血、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风险。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低血糖等并发症风险显著上升。
2.成长影响:生长发育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超重或肥胖,成为成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
雷区二:过度追求孕期少增重
一些孕妈妈期望孕期维持良好身材,产后立马恢复孕前体重,可能存在过度控制饮食或过量运动,这样做也存在隐患。
过度控制体重增长,可能导致孕妈妈贫血、营养不良等问题,同时胎儿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过量运动则可能会增加流产风险。
雷区三:“静养保胎”不运动
在传统观念里,运动似乎与孕期相隔绝。但研究结果显示,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并维持孕妈妈的身体健康,如缓解便秘、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促进孕期体重合理增长等。
01
孕期体重涨多少
孕前体重指数来参考
首先需要了解孕妈妈的身高和孕前体重,并据此计算出孕前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每周称重,固定晨起空腹称重,记录数据并观察趋势(正常情况下,孕中晚期每周增重应符合对应BMI区间)。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明确了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范围及妊娠中、晚期每周体重增长推荐值。
02
均衡营养重“质量”
孕早期保持孕前能量需求(约1800千卡),孕中期在孕早期的基础上每日增加300千卡能量摄入(约2100千卡),孕晚期在孕早期基础上每日增加450千卡能量摄入(约2250千卡),哺乳期在孕早期基础上增加500-600千卡能量摄入(约2300—2400千卡)。
吃什么:(1)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优质蛋白、低脂食物;(2)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补充叶酸,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3)孕早期孕吐严重者,可少量多餐,保证摄入含必要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4)孕中晚期适量增加奶、鱼、禽、蛋、瘦肉等优质蛋白质摄入。
03
适当运动促健康
无禁忌证(如前置胎盘、宫颈机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的孕产妇应坚持运动。
推荐运动:低强度有氧运动:散步、游泳、孕妇瑜伽、固定自行车(每周150分钟);抗阻力训练:轻量哑铃、弹力带(避免仰卧位动作)。 产后6周内以恢复体力为主,6周后,逐步恢复运动:凯格尔运动、腹式呼吸修复盆底肌与腹直肌,逐步加入有氧运动。
注意事项:运动时心率<140次/分钟;避免跳跃、腹部挤压、高温环境运动。孕妇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以往的运动习惯,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
孕期体重管理涉及孕妈妈和宝宝两代人健康,需结合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孕期体重,以健康的状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