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不爱上班门诊上热搜,职业倦怠需科学干预

不爱上班门诊上热搜,职业倦怠需科学干预

一家医院的创新门诊引发全网关注,背后是千万职场人难以言说的心理困境

2025年7月10日,“河北一医院开设不爱上班门诊”的话题冲上热搜榜首,阅读量迅速突破2亿。网友们在调侃“周末真得去趟河北了”的同时,也道出了现代职场人的集体困境:每天清晨的闹钟是否让你心生抗拒?工作是否让你感到身心俱疲?这种普遍存在的“上班恐惧”,可能不只是简单的懒惰,而是职业倦怠的警示信号

在秦皇岛这家二甲医院,“不爱上班门诊”已挂牌两个多月。睡眠心理科主任岳利民道出开设初衷:“有家长带孩子看‘不爱上学门诊’时问:‘不爱上学有人管了,不爱上班有人管吗?’”他发现许多自称“不爱上班”的人,背后潜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为消除患者的“病耻感”,这个特殊门诊应运而生。

01 职业倦怠:不只是“有点累”

当互联网公司项目经理张敏发现自己对周末聚餐提不起兴趣,在沙发上机械刷手机到深夜,甚至对同事询问都回答“随便”时,她以为这只是工作太累的正常表现。直到公司心理测评才惊觉,自己已陷入典型的职业倦怠状态

职业倦怠远非普通疲劳,它是一种长期慢性压力导致的综合征,表现为三大核心症状:情绪衰竭、认知下降、动力丧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余淑君指出,倦怠本质是“失控感”——当身心长期处于“战斗或逃跑”模式却无法真正逃离时,大脑会启动保护机制,表现为三种“麻”:

脑子一团乱麻:短期记忆下降,注意力涣散,决策困难

感情麻木:对热爱之事失去兴趣,社交时内心毫无波澜

对一切嫌麻烦:拖延症加重,拒绝参与活动,易烦躁

在ICU这样的高压环境,职业倦怠尤为严重。2025年发表在《Journal of Critical Care》的研究显示,医护人员护理相关后悔与职业倦怠及转行意向显著关联。43%的医护人员因“无效护理”产生强烈后悔,护士的后悔强度(32)显著高于医生(27),37%的护士因此考虑转行。

02 身体警报:疲劳背后的危机信号

“怎么休息都缓不过来,刷牙都觉得费劲”——这种持续半年以上的疲惫感,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征兆。当身体发出这些信号时,职场人需高度警惕:

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频繁生病

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睡眠质量差

全身性不适:不明原因肌肉酸痛、头痛、消化不良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2025年一项覆盖13万护士的大型研究发现,慢性疼痛与心理健康存在多维关联。头痛患者抑郁风险最高(OR=8.71),腰痛者更易疲劳(OR=8.04)。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男性护士出现疲劳症状的风险比女性更高。

慢性疲劳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四大生理机制:免疫系统失调、线粒体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衡和昼夜节律紊乱。当简单的休息无法缓解疲惫,身体已在发出求救信号。

03 科学应对:从自我调节到专业干预

面对职业倦怠,早期自我调节至关重要。心理咨询师余淑君建议尝试以下方法:

5分钟重置法:每小时暂停工作深呼吸或远眺

单任务工作法:减少多任务处理,降低认知负荷

设定心理边界:早晨用5分钟专注喝茶,感受当下

自然疗愈:光脚踩草地,触摸树皮,修复麻木心灵

在河北的“不爱上班门诊”,专业诊断流程已系统化:通过问诊了解情绪和行为状态,进行心理和身体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甲亢、失眠等),再进行心理量表、植物神经功能及体能测试,最终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岳利民主任指出:“工作中心生乏力、疲惫感、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良、上班痛苦,这些表象背后原因复杂。专业人士的作用是找出根源,进行系统诊断治疗。”

04 社会支持:构建职场心理健康生态

职业倦怠的防治需要社会系统性支持。云南省交通执法局昆明支队工会2025年启动的“职工心理健康普惠服务”提供了范例:活动分四期进行,邀请心理专家围绕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家庭关系等主题开展讲座,并运用国际标准化心理测评工具为职工提供个性化报告。

大象评论指出:“‘不爱上班门诊’的设立提醒我们,关注职场心理健康刻不容缓。社会应加强宣传引导,消除对心理疾病的偏见;企业也要重视员工心理健康,优化职场环境。”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长效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这种系统性支持不仅能缓解员工身心疲惫,更有助于构建积极团队文化,提升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

早晨八点,河北那家医院的“不爱上班门诊”开始接诊。岳利民主任翻开新病历本时,千里之外的一位互联网从业者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她已连续三周加班到凌晨,此刻却对着文档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职业倦怠如同隐形的网,笼罩着格子间里的无数身影。

在昆明,交通执法支队的心理讲座刚结束,一位中年职工握着测评报告在咨询台前排队;深圳科技园里,某公司HR正将“心理健康假”写入新员工手册。这些碎片正拼凑出职场心理健康的新图景——当“不爱上班”不再被简单归为懒情,当心理困扰不再被污名化,工作才能回归创造的本质。

那位互联网从业者最终关闭了文档,起身望向窗外。她决定预约心理咨询——这微小的一步,是千万职场人重获工作意义的开始。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上班族: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天天不想上班是职业倦怠吗 克服职业倦怠的10个建议
不想上班怎么办?慢下来走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为什么你总是“不想上班”?科学应对策略来了!
周一起床不想上班?“职业倦怠”如何克服和缓解
不想上班怎么办?3个建议帮你走出职业倦怠期!
职业倦怠:不想上班只想“躺平”,怎么办?
总是不想上班,职业倦怠了怎么办?
遇上职业倦怠 怎么办
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上班族必看

网址: 不爱上班门诊上热搜,职业倦怠需科学干预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7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