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指南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保证骨骼健康和神经肌肉功能正常。包括对肌肉、心血管、代谢、免疫、肿瘤发生、妊娠和胎儿发育等多方面的影响。
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约30-60%的儿童和成年人存在儿童和成年人存在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8.6%,18岁人群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
维生素D缺乏原因:阳光直接暴露不足,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孕妇、深肤色人群、肥胖者、儿童和老年人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风险人群。
长期缺乏与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质 、骨质疏松有关。除与骨骼疾病明确相关,维生素D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内的疾病相关。
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为4类:正常、不足、缺乏、中毒。
水平正常:人体血清25(OH)D含量≥30 μg/L。
不足:12 μg/L≤人体血清25(OH)D含量<20-30 μg/L。
缺乏:人体血清25(OH)D含量<20 μg/L。
中毒:人体摄入过量维生素D,出现烦渴、多饮、多尿、肾结石或钙盐沉着等高钙血症的表现、伴有高钙尿和低甲状旁腺素血症,称为维生素D中毒,血清25(OH)D大多>224 μg/L。
维生素D营养状况改善措施
对于不同人群、不同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应实施对应策略以改善。水平正常或不足人群,应预防维生素D缺乏。
1)经常晒太阳,保证日光照射。人体所需维生素D约90%由皮肤内合成,每天接受日光照射(包括漫射)约30 min,即可满足人体维生素D的需求。
2)膳食摄入。非强化食品中,天然维生素D主要来源动物性食品,如高脂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强化食品如配方奶粉、维生素A/D强化牛奶等。
3)补充维生素D制剂:特殊人群(如婴儿、孕妇、老年人等),应根据情况补充约400单位/d~800单位/d。
维生素D缺乏/不足问题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而其造成的儿童佝偻病、成人软骨症以及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或亢进以及转移性血管钙化(如血管硬化、血管斑块、高血压、心肌缺血、冠心病、脑缺血、脑梗等)和全身异常迁徙性钙质沉着(如肾结石、胆结石、前列腺结石、胰腺钙化、肝脏钙化等)等危害,都在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
膳食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
不同年龄人群膳食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
[μg(单位),1 μg=40单位]
0~12个月:10 μg(400单位)
1~70岁:15 μg(600单位)
>70岁:20 μg(800单位)
不同年龄人群维生素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0~6个月:25 μg(1000单位)
7~12个月:38 μg(1500单位)
1~3岁:63 μg(2500单位)
4~8岁:75 μg(3000单位)
≥9岁:100 μg(4000单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