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房不是人生终点,恰恰是另一种重启的起点。越来越多的人挺过了机械通气、气管插管、长期卧床等挑战,走出了ICU。然而,重症之后的恢复远不止“活下来”那么简单。很多人在出院后,才真正意识到“说话说不清”“喝水呛咳”“吃饭费劲”这些问题有多困扰生活。其实,这些都属于吞咽与言语障碍的范畴。
呛咳不是小问题,学会正确练“吞”很多人在经历气管插管或呼吸机支持后,都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吃东西容易呛、水还没咽就咳嗽,甚至会有声音变粗、胸口闷胀的情况。这种呛咳,不仅让人尴尬,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解决这个问题,重建吞咽反射是关键。最实用的训练方法之一是“干咽练习”,也就是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像咽口水那样反复吞咽。初期每天坚持10次,每次2组,可以逐渐增加。其次是“冰刺激法”:用棉签蘸冰水,轻轻刺激舌根或上腭,激发吞咽反应。此外,推荐“屈颈吞咽法”——低头再吞,有助于食物不误入气管。这类训练不需要高大上的设备,但要有恒心和耐心。有时,一个顺利的“咽口水”,也是向生命活力靠近的一大步。
嘴动不了,话说不清?嘴唇舌头也得练“肌肉”“我能听见自己说话,可是别人听不清我在说什么。”这类言语不清的苦恼,常见于经历过脑损伤、神经系统感染或长期插管的病人。这其实是构音障碍在作怪,说话的肌肉——包括舌头、嘴唇、软腭,变“笨”了。就像运动员得练肌肉,说话也得靠“训练嘴”。一种趣味训练是“大声读绕口令”: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仅挑战舌头灵活度,还能练清晰度。另一方法是“镜前模仿”:对着镜子张嘴、嘟嘴、伸舌头,模仿各种表情与口型,加强肌肉控制。“吹气球”和“用吸管吸水”也是妙招,它们能增强口唇闭合力和呼吸协调。每次训练不要太久,但贵在坚持——就像雕塑家一点点修出线条,说话的清晰度也需要反复“打磨”。
发声困难,声音沙哑?别急,这不是“永远失声”很多人刚脱离呼吸机,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变了:沙哑、微弱,甚至几乎出不了声。出现这种情况,多是因为声带没恢复好,或者咽喉肌肉还没“回过神来”。如果你是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不是“用力说”,而是学会闭嘴。是的,静声休息,是恢复的第一步。不要强迫自己大声讲话,反而会让声带二次受伤。当情况稍微改善后,可以尝试“哼鸣训练”:闭嘴,用鼻子轻轻哼出“嗯——”,声音越细腻越好。接着可以练“吹音”:对着镜子吹纸片,用气流维持纸片飘动,培养呼吸与发声的协调。还可以借助“气泡音法”:吸一口气,对着水杯用吸管吹泡泡,发出“呜呜”声,这能锻炼声带闭合能力。别小看这些动作,它们就像是为声带做“瑜伽”,温柔而有效,帮你慢慢“找回自己的声音”。
康复也要讲“节奏”,身心同步才能走得远康复训练不是拼速度,而是讲节奏。吞咽和言语的功能恢复,也不只是“嘴上功夫”,其实与心理状态、身体疲劳和环境刺激密切相关。焦虑、紧张、抑郁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反应能力,很多人在医院之外,反而容易陷入“我是不是再也说不好话了”的恐慌情绪。此时,心理支持和积极互动特别重要。可以听喜欢的音乐,看轻松的节目,或者和家人用手势、写字、画画沟通,让“表达”这个能力不被封存。此外,每次训练最好安排在不疲劳的时段,比如早上或午休后10分钟,效果更佳。环境也建议安静无干扰,让大脑能集中注意力。每次训练后做个“放松仪式”:闭眼呼吸、轻柔按摩喉部,让身体记住“训练是件舒服的事”。康复是一场马拉松,但每一步走得稳、走得轻松,才能最终跑向完全的复原。
结语吞咽和说话,看似小事,却是人类生活尊严和交流能力的重要体现。从ICU走出来,是一次重生;但要真正“活过来”,也许从一口顺利的吞咽、一次清晰的自我介绍开始。愿每位经历重症的朋友,不止是“恢复生命”,更能“找回生活”。康复的道路虽慢,但处处有光。
相关知识
言语吞咽康复科
言语吞咽康复
言语及吞咽障碍患者的心理康复
山东省康复医院言语吞咽治疗室简介
引导式健康教育对吞咽障碍合并构音障碍患者吞咽、语言康复训练的效果分析
吞咽言语治疗仪的功能和作用
福田区医疗健康集团言语吞咽康复专病联盟成立
言语治疗师助新生儿恢复吞咽功能
言语康复治疗技术
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介绍
网址: 重症后吞咽 与言语康复实用技巧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8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