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期肯定是宝宝的人生大事。很多家长都翘首以盼。说真的。等宝宝能自己走路,并走得稳妥的时候,带宝宝的确会轻松很多。可是,对于宝宝的学步期,爸爸妈妈们究竟了解多少呢?在学步期里,如何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长?
这篇文章里,萌芽君根据资料和您一起细细梳理,没准,看完您就发现自己其实错过了很多重要的学步期知识呢!
学步期之困惑:早走,慢走对么?
TIPS1正常学步范围为第11个月到1岁4个月2学步速度也和生活经验有关,学步刺激少的宝宝走路自然会慢点,很正常3如果宝宝超过1岁却连站的动作都还没有出现,或超过1岁半还不会行走,建议最好去检查下骨骼发育4如果1岁2个月还不太会走,可是已经会扶着东西站立,倒是可以再观察看看
小孩子刚生下来是不会走路的,所以我们才会说“学步”。
学步包括了神经和肌肉,平衡,肌肉的控制,骨骼结构的发展,还有大脑里中枢的平衡,这几点条件都有的话,走路自然会越来越好;这是需要靠时间循序渐进,并非一蹴可成。
所以宝宝多大时学会走路才算正常呢?台湾耕莘医院复健科物理治疗师辜雅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幼儿学会自己走路的年龄范围其实很大,小至11个月、大至1岁4个月,都算正常的范围。也没有越早走就越好这回事。
太晚才学会走路的话才有可能是有神经肌肉或骨骼排列方面的疾病。例如两岁以后还不会走路,就可能有脑性麻痺或发展迟缓的问题,这时就要特别小心。
一开始学会走路时,宝宝为了维持自己的重心,双手会举得很高、两脚间距打得很开来保持平衡,走路时脚掌也会因为直接着地接触地面而发出很大的声响,模样十分可爱,这些动作在一开始都是很正常的学步历程,因为宝宝的足弓和足部肌肉尚未发展好,走得还不稳,不过大约在1岁半之后,宝宝就会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接近正常行走的步态了。
宝宝学步4阶段15~7个月大:能自己坐,不需要扶持29~10个月大:可以扶着桌子站起来310~11个月大:能够扶着桌子侧行412个月大:多半已可以放手自己走个几步
太早学走or过度保护都不好
偶尔会见到一些急着帮宝宝学会走路的爸比妈咪,拉着才8、9个月大的孩子直立起来练习跨步,这么做真的可以帮助宝宝发展学步吗?辜雅筠治疗师认为,其实这么做并不妥,因为8、9个月大的孩子腿部骨骼、肌肉还在发育,如果过早让孩子承重,容易影响整体下肢的发展。
此外,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多爬行有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而且这段能够爬行的时间其实很短,孩子一旦学会走路,就不大愿意爬行了,因为他们觉得用双脚能够走得更快,所以建议在1岁前不需要特地教宝宝走路。
有些爸比妈咪则倾向过度保护宝宝,担心宝宝玩得脏兮兮,因而常将他们抱在身上或放在推车、床上,无形中减少了许多让寳寳主动练习爬、站、走的机会,这等于是剥夺了宝宝学习的机会。
在医界,宝宝发展的公认参考指标是“丹佛发展筛检表(注1)”,走路属于其中的粗动作,在11个半月大左右,约有1/4的宝宝可以自己走得很稳,而到14个月大时,已经有近9成的宝宝都能达成了。
辜雅筠治疗师指出,常见许多家长因为宝宝超过1岁还不太会走路而十分焦急,其实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有的宝宝受到的刺激比较少,例如:父母比较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带着他们练习走路,学步发展可能就相对会比其他孩子来得慢。平时只要多多鼓励、辅助宝宝,时候到了他们自己就会有想要站起来、行走的欲望,家长不需过于担心。
不过,如果宝宝超过1岁却连站的动作都还没有出现,或超过1岁半还不会行走,就建议爸比妈咪带宝宝就医检查,确认是否有骨骼、神经,或是肌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如果1岁2个月还不太会走,可是已经会扶着东西站立,倒是可以再观察看看。
丹佛发展筛检表(注)
注:因微信无法粘贴超过300KB的图片,故原图发布在微博(ID:萌芽研究所BUD)的相关文章里
踮脚尖走路?
小腿到脚趾的肌肉可以说是同一个运动链,其中的脚跟骨即为轮轴,让小腿肌肉顺利转折进入脚底,成为足底肌群与筋膜,所以当小朋友的足底肌肉力气不足时,小腿肌会产生代偿作用,将小腿肌肉收缩,紧绷足底肌群与筋膜,帮忙撑住足弓结构,以利小朋友行走。
肌肉张力较低的小朋友,比较容易发生垫脚尖走的情形。从站姿发展进入行走的初期,因为孩子的肌力尚未完全适应新的需求,所以难免出现垫脚尖代偿或者垫脚尖以便提供行走时所需的力气,
此时家长可加以观察约两周,孩子应慢慢适应新的力量需求而恢复正常走路方式,慢慢减少垫脚尖情形。倘若孩子持续以垫脚尖的方式行走,不见改善,家长也无须紧张,只需帮孩子买一双支撑性好的室内鞋穿上即可。
腿型之大考验:X型,O型咋办?
现在的孩子若出现一些脚的问题 (如扁平足),其实提早穿鞋或穿某些型态的鞋子并不能完全改善这些事情。我们必须得先了解下婴儿腿型的一些关键信息。
▲幼儿刚出生时,会产生膝内翻,类似O型腿(左);直到2岁左右开始出现外翻,类似X型腿(右);要等到5至7岁左右,腿部才会逐渐变直且发育定型(中)。
0岁O型腿,2岁X型腿?
很多家长在孩子婴幼儿阶段常发现他们有所谓的“O型腿”,因为担心宝宝腿部有异而带宝宝上医院求诊,辜雅筠治疗师表示,这是由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腿部经常呈现“盘坐”的姿势,所以刚出生的婴儿多呈现O型腿,在宝宝0~2岁的阶段有O型腿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至于2~4岁时,宝宝则由于走路承重的关系,反而经常呈现X型腿,和先前正好相反,这个过程被称作“钟摆现象”,一般到了6~7岁时就会变回正常膝直的状态,爸比妈咪不需过于担心。
如果8岁以后,宝宝腿部变形的角度还是太大或两脚不对称,建议爸比妈咪带宝宝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让专业医师评估是否罹患佝偻病等腿部疾病。佝偻病好发在婴儿时期,是由于钙或维生素D缺乏,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它会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如何改善走路“内八”
辜雅筠治疗师指出,除了受腿部发展历程的影响或先天骨骼结构异常之外,有时O型腿或X型腿也和宝宝走路时不良的步态有关,例如:走路外八或内八,此时就需要透过矫正来改善。
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走路习惯呈现“内八”的孩子,辜雅筠治疗师表示,对于年纪较小的宝宝,很难跟他沟通要做什么运动来训练大腿外侧的力气,最简单的方式可以让他反穿鞋子、骑脚踏车,或常做蹲下的动作等,来改善走路时足腿部的方向和力气;长大一点就可以教他们使用弹力带、或进行踢毽子等游戏来辅助改善。
此外,对于一些习惯性姿势不良的孩子,家长也要经常以口头矫正的方式,协助孩子觉察自己的姿势问题,并加以修正。
W型坐姿影响腿部发展
什么样的情况下必须穿着矫正鞋或以手术来治疗呢?辜雅筠治疗师解释,通常除了先天骨骼异常,或2岁后仍有明显O型腿的情况(和太早开始学走、腿部太早承重可能有关)才会建议使用支架鞋矫正或进行手术。至于一般不明显的O型腿或X型腿,只要不影响生活功能,其实都还可以接受。
家长比较需要留意的是宝宝的坐姿问题,他们经常会出现W型的坐姿,即坐着时,两小腿外旋朝上,由正面看去就像一个W字母。
因为一开始平衡感、肌张力比较低,这种姿势可以坐得最稳、肌肉能够最放松,但会对腿部骨骼及肌肉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腿部尚未定型前,若长期采取此坐姿,会使腿部外侧韧带萎缩,造成永久性的X型腿。家长要仔细观察,宝宝即便有W坐姿,也最好不要维持太长时间,随时帮孩子矫正成盘腿坐或腿伸直的坐姿为佳。
扁平足困惑:到底要不要治?
维基百科介绍:扁平足,正常的脚底是自然的弓形,但扁平足脚底基本是平的,足弓不明显,有双脚扁平和单脚扁平。
所有小孩一出生的时候,脚都扁平的。直到开始学走路后,由于运动会刺激足弓的发展,绝大多数的扁平足便会改善及消失;而3岁前的腿型会由o形腿转到X形腿,之后才会变直。
为何会造成扁平足?
常见造成扁平足的原因有:1)肌力与肌张力不足,2)学走路时期穿错鞋(比如质地太硬,鞋跟太高等)。
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代扁平足案例较少,因为他们的年代不是柏油路,当时的人多半赤脚走在砂质或黄土地上的情况下,沙子会自动填满足弓凹陷处。换句话说,也就是适当的帮忙撑住行走时的脚弓!
由于现代人常穿鞋,而且地面又多平硬(大理石、木地板和柏油路),两者都造成脚部无法正常活动与发展,若鞋底也硬,脚趾会无法自由活动,肌腱无法得到足够刺激,也就没有抓地力;再加上营养摄取量多,身高、体重较前人高、重,脚部承受的压力变大,所以扁平足产生的机率也就变高。
现在的孩子,从会走路开始就走在大理石、木地板和柏油路上。肌肉张力正常的孩子,对于地面给的反作用力做出适当的回馈当然没有问题,但对于肌张力较低的孩子,又没有足够的运动量以建立应有肌力的情况下,撑住足弓的小肌肉自然无法支撑自己的体重。相对的,体重便成为一个不断刺激足底肌肉的刺激器,当足底肌肉疲乏而放弃抵抗时,足弓就会因此贴近地面,成了后天的扁平足。
若宝宝扁平足怎么办?
所以台湾振兴医院复健治疗师陈子敬表示,越小的孩子,越应该在裸足的情况下行走,去刺激脚底连接脚指头的肌腱。台湾行健骨科诊所院长朱家宏医师建议,如果天气不冷、宝宝也没有穿鞋,基本上是不太需要穿着袜子的(袜子可以减少足部和鞋底的直接摩擦),可以多让孩子用赤脚接触各种不同材质、安全的地面,如:磁砖、木板、巧拼等,也会有助于足弓的发育,还可以让宝宝的足部神经受到较多来自环境的刺激,增进本体感觉,促进日后的成长发展。
若2、3岁孩子的脚ㄚ仍扁平时,父母也毋须惊慌,可让孩子多在不平的地方行动,以刺激足弓适当地发展;如在床上爬行走动,宝宝的脚肌肉便可借此练习抓地力,室外干净的草地和沙滩也是很好的选择;相反地,若宝宝都在平坦坚硬的地面行走,则比较不容易去刺激到足弓部位。所以,朱家宏医师也不建议这年纪的孩子轻易穿上“ 足弓矫正垫”,除非经由专业医师的评估决定。
选鞋困难综合症:哪一双好?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孩子的选鞋标准是需要分龄的,不同年纪的孩子,鞋子所需提供的功能不同。适当的依照孩子的年纪、脚的尺寸以及从事的运动选择不同的鞋款,可降低伤害发生的机会,避免养成错误的走路习惯。
学步鞋:材质柔软,就像袜子一样包覆着正在学习行走的脚脚,因此舒适、保暖、透气、防滑是学步鞋的主要功能,目的则是让小朋友习惯穿鞋的包覆感。
学走鞋:摸起来较为坚硬,支撑性也比较好,通常为孩子的走路鞋,鞋底及后跟的部分稍稍硬些,能防止小朋友踢到家具等障碍物,在学习走路的同时尽到保护及稳定脚踝的功能;表面包覆孩子脚背的部分则稍软,提供孩子良好的舒适度,增强他们行走探索的动机。
各阶段的选鞋技巧0~1岁学步鞋
因为宝宝才刚学走,所以只要材质柔软、透气、保暖、具有保护宝宝皮肤的功能,方便服装搭配即可。
1~2岁学走鞋
舒适、合脚、防滑、平底,这些是婴儿学走鞋的基本配备。
2~3岁学走鞋
宝贝的鞋子以能完全包住脚的包鞋为优,这个年纪孩子活动量建大,因此必须同时考量支撑性与止滑性,虽然鞋底和鞋面较学步鞋显得略硬一些,但仍要提供良好的“推进”效果才是好鞋。
穿鞋的大原则
在室内时,鞋子要轻薄、柔软度佳,不会过度限制足部活动的;还要注重防滑。因为在室内,所以更不需过度保护;过度保护的结果会使肌腱弱化。
而在外出和父母健行郊游时,才需要适当的鞋来提供保护及辅助足部的抓地力。朱家宏院长并提醒,若纯粹以“足部健康”的角度来说,马靴会过度限制足部活动,高跟鞋则会使后跟腱缩短,因而对脚部造成损害,这类鞋款在穿着行走时,整个脚部是往前挤迫,破坏了脚的受力平衡,长期穿着会影响儿童脚部的关节结构,甚至导致脊椎生理曲线变形,对孩子来说损害更大。不过,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方面被人注重,所以很多时候穿马靴和较高的鞋子也无可厚非。
买大一号的鞋,可行吗?
宝宝的小脚长得很快,没多久就要换一双新鞋,帮他买大一点的鞋,可行吗?辜雅筠治疗师指出,正常情况下,宝宝不太会因为鞋子的款式而影响日后的步态及足部发展,反倒是鞋子的大小对其学步发展影响更大。因此,不太建议家长为宝宝买大一号的鞋,因为鞋子太大、前端的空间太多,宝宝走起路来脚掌的方向就不对,建议穿着刚好合适的尺寸会比较好。
鞋子尺寸的判断标准
一般说来,脚趾顶到前方时,脚后跟约留1指宽的大小,才能留给前方脚趾足够的活动空间。辜雅筠治疗师提醒爸比妈咪,宝宝的脚会一直长大,每年约长大1.5~2公分,因此,必须至少3个月确认一次宝宝的鞋子尺寸是否太小。
小朋友适合穿雨鞋吗?
如果孩子的步态还不是很稳,就不太建议让他们穿着雨鞋,因为雨鞋除了较硬、较闷,也类似高筒的鞋子,小朋友的小腿很短,高筒鞋将不利于腿部弯曲的动作;至于3岁以上、已经能走得很好的孩子,则短时间内穿着无妨。
整合文,资料集锦来源:
1. 《育儿生活》:《宝宝的学步发展与选鞋要点》(台湾耕莘医院复健科物理治疗师辜雅筠专访)
2. 台北马偕医院小儿物理治疗师卢恺莉部落格文集
3. 台湾天才领袖教育工作室的博客文章:《您会帮宝贝挑双好鞋吗?》
4. 维基百科就“扁平足”的介绍
关注萌芽研究所BUD微信公众号(myyjs_bud)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更多母婴育儿原创科普知识,独家放送。
---------------------------------------------------------
* 此文为原创,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文章已交由相关法律顾问受理知识产权保护,如需转载刊登本文,请微博、微信联系。萌芽研究所BUD 是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妈妈创立的新媒体。
*萌芽君个人微信号:mengyayanjiusuo
*萌芽君微博:@萌芽研究所BUD
* 喜欢就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吧!谢谢关注和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