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艾瑞咨询调研制作并拥有完整著作权,授权华为运动健康发布了《2021 国民运动健康洞察报告》。在《报告》的多项统计数据中,从几个关键运动观测点来看,如运动目标(减肥34% ),关注运动指标(能量消耗48.7% ),关注健康指标(形体指标50.2% ),卡路里是个耀眼的指标,通过运动来控制体重的比例在各年龄段和性别中都是一个不低的比例,所以有必要就运动消耗热量的问题再继续做一点知识科普。
本次主要就两个常见的运动减肥认识从更深层次给出一些从人体运动科学出发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知识性解释。
尤其是有良好运动习惯,体重变化却不尽如意的运动爱好者,更应该了解一下,让自己的付出得到更多的回馈。
运动时间越长越好
理论上没错,但实际上并不实用,毕竟大多数人时间上没这么富裕。我们需要的是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最大化,而不是靠时间硬怼,而且长时间的运动对人体关节的负担不小,万一体重没下来,下肢关节出了问题,这算啥呢?
怎么样才能达到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最大化呢?避免任何匀速(或相对匀速)类型的节律性运动。
这是因为,人体的运动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克服阻力(自重或外物)实现移动的过程,从物理角度出发,匀速运动本就是能量使用最经济的方式,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开汽车:高速上一路疾驰(相对匀速)和城市里走走停停(绝对变速),哪个消耗燃料多?从生物最本能的能量保护机制出发,当生物体适应了某种运动节奏后,体内各系统动员的趋势将趋于平稳下降,这是运动适应性的生物学机制。
必须要打破这种适应性,而不是单纯的靠时间去堆积,这就是HIIT (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这几年在运动减肥市场流行的依据。
有氧运动减肥效果最好
好吧,这是有一个前提的,每次不低于30分钟。其实还有一个大前提,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
这个认识虽然没有错误,但显然是构建于人体运动的能量消耗基础理论上的笨办法。
人体的三大能量物质在人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排除了脂肪向蛋白质转化的可能后,其他五个转化过程的环节或是简单或是复杂,但绝少出现单一物质供能的情况,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各物质参与氧化供能的比例有区别而已。
既然任何运动都在消耗人体热量,那么有氧运动为什么在运动减肥中这么受推崇呢?因为按照目前人体运动生理的定义,在可持续的中高运动强度下运动(人们运动时可自由呼吸并感觉轻松),人体可即时动员的能量物质:糖原在30 分钟后被基本消耗殆尽(可利用部分的,不是人体内全部糖原储备),人体将会进入了脂肪氧化供能阶段。这就是有氧运动的减肥原理。
有氧运动本身就是个很微妙的定义,它取决于运动强度,因为运动强度决定了运动可持续时间。而运动强度的定义则有很多种,有的佶屈聱牙,让人不由不明觉厉;有的简单易用,觉得让人难以信服;等等……
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名词:训练强度,之所以在大众运动中使用的磕磕绊绊,除了使用者不熟练外,和其的定义本身就存在诸多缺陷,如学术圈惯以的名词解释名词风气,如专家太多导致标准繁多等情形有直接关系。
和有氧运动直接相关的是有氧能力,但其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因人而异。这表现在完成同样的运动距离时个人需要的时间不同,如跑3000米;也可能表现为同样时间内运动结果的区别,如曾经流行的 12分钟跑。不同的个体差别极为显著,有无运动史也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体运动时总要消耗能量,把运动时的体重、移动速度和运动时间(或负重与次数、移动距离)结合起来,这需要消耗的能量不是凭空出来的,也不可能减少(要是偷懒就没办法了)。
这些热量从何而来?这都是人体内储备的能量,我们并不需要关心是哪种物质被消耗供的能,因为人体在之后都会按照自身生理特点进行内部调控重新合成,如果运动者对消耗能量太过关注的话,不如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的热量摄入方面。
人体不像植物能自主合成能量,人体所有的能量都是外界摄入,而且几乎都是自己主动摄入的。
卡路里的动态平衡情况决定了个人体重的变化,许多人一方面懊悔于管不住自己的嘴,一方面又寄希望于迈开自己的腿,这种矛盾的情况通常是以体重的增长为最终结果。
由于个体的生理条件不同,如何确定并坚持开展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是个极为复杂(专业)的事,有效的运动效果不一定建立在筋疲力尽的自虐基础上,良好的运动效果其实很多时候可以轻松获得!
那么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运动呢?又是如何判断呢?可以从我以往的文章中发现答案,也可以在后续文章中寻找答案。
至于说体重不变的原因是体成分发生了变化(瘦体重增加),怎么说呢?在旁人眼中体型都没变化的你,何必安慰自己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