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陈炜森接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编号为“NO.20771”的荣誉证书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天,这位来自永春的“95后”小伙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素未谋面的重症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曙光。
陈炜森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近日,当陈炜森接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编号为“NO.20771”的荣誉证书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天,这位来自永春的“95后”小伙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素未谋面的重症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曙光。
□融媒体记者 张雯/文 受访者/图
一个善举
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
今年6月初,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找到陈炜森,告知他与一位患者血液基因配型成功。“2020年,我经过深思熟虑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并做了血样采集。”他没有犹豫,当场同意捐献。“非血缘关系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如果我的造血干细胞可以点亮他人的生命,我想不出任何理由拒绝。”
顺利通过高分辨血样检测和体检后,陈炜森请了一周假,在永春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于8月7日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签署捐献同意书,并开始了历时5天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注射。11日,随着最后一针动员剂注入,医护人员启动血细胞分离机,经过4个多小时的外周血循环采集,他成功捐献了2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此次捐献与平常的献血感觉有何不同?他坦言,捐献当天因为躺了4个多小时,起身后有一点头重脚轻的感觉,除此之外没有明显不适感,午休后就基本缓解了。“与病患及家属面对的病痛相比,这在我看来不算什么。”
一个巧合
为生命“瘦身”,为希望“加码”
在陈炜森看来,这次捐献更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一年多前,因为体重80多公斤、健康指标不达标,连续多年献血的他未能如愿献血。为了自身健康考虑,他开始每天自律健身。就在接到配型相合的通知时,他刚刚成功减重15公斤,身体质量指数重回健康区间。“没想到减肥还能救命。”他暗自庆幸,这次减重,不仅是自我的超越,更为他成为“合格供者”创造了契机。
善举背后,亦有亲友的牵挂。陈炜森没有回避大家的担忧,而是主动向他们科普:“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是外周血而非骨髓穿刺,两周就能恢复,捐献对身体的影响,比起它能延续生命的意义,实在微不足道。”他用科学的认知及对生命的敬畏成功安抚了亲人,将他们的牵挂化为了对善举的全力支持。
一腔热血
善意的种子,开出生命之花
这场生命馈赠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陈炜森的少年时期。上小学时,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关于捐献骨髓的剧情,如同一颗种子播撒在这名热血少年的心间,让他隐约感到“生命可以因奉献而变得有意义”。直到2020年12月,这颗种子在一次无偿献血中被唤醒。当工作人员递上志愿捐献同意书时,他几乎没有犹豫,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并留下10毫升血样。当时他的想法朴素而真诚——谁都有可能遇到难处,或许有一天我也能拉别人一把。
捐献当天,陈炜森收到了受捐者家属亲笔写的感谢信,令他真切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信中写道:“家中两个孩子太小,父母年迈,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非常庆幸遇到了您!谢谢您无私的奉献,挽救了我老公的生命,也挽救了我们的家庭。无论是捐献前期的准备,还是捐献时的配合,您都以行动诠释了‘陌生人之间的温暖’。”
经过短暂休整,陈炜森已重回工作岗位。他表示自己恢复得很好,并无任何不适。“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这次捐献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与厚度。”他感慨道,“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何其幸运,作为一个平凡人却拥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据悉,从2017年首次献血至今,陈炜森累计捐献全血5次,献血量达2000毫升。“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未来若能再次配型成功,我依然义无反顾。”他深知,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仍存在诸多误解,因此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善举,带动更多力量加入延续生命的行列,把生的希望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赖闽荣
相关知识
怀远小伙他乡捐献造血干细胞
湖北武汉,为捐献造血干细胞,一小伙4个月狂减30斤
吉林一95后小伙减重20斤后捐献造血干细胞
小伙收到一条信息4个月狂减30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
四个月减重30斤,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赴青岛市中心医院捐献
小伙收到一条求助信息:为捐献干细胞 4个月狂减30斤
00后学生为救助白血病少年 4个月减重30斤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小伙收到一条信息4个月狂减30斤 为了捐献造血干细胞
桐乡90后基层医生两个月减重5斤 只为捐造血干细胞救人
一个月瘦20斤!杭州“小马哥”励志减肥 只为捐献造血干细胞
网址: 小伙捐献干细胞 救助陌生重疾者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