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第14讲 社群心理

第14讲 社群心理

三、社区意识

社区
滕尼斯:《社区与社会》
社区指一种基于亲族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联合,其中情感的、自然的意
志占优势。 社会是由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由“理性的”意志形成的联合。
费孝通:社区(community)VS. 社会(society)
和社会相比,社区指代的人群共同体更加具体可感、规模也相对较小,
缺乏社会那样独立运作的性质。

社区的三个维度:
物质尺度: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 社会尺度:居民在物品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沟通和互动。 心理尺度:居民产生共同的利益感、从属感和认同感。

一个社区成员具有同其他社区成员有别的、相对独特的生活 方式与行为规范。
社区归属感

社区归属感:
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成员对本地区和本群体的认同、喜
特征
共同的文化和由共同的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共同
的心理素质,是民族最重要也最基本的特征。
民族刻板印象

含义:
根据一民族成员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形成的对民族群体的
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民族或曰国 民刻板印象。

特征
国民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心理与行
为特征,但和其他刻板印象一样,也具有十分稳定和强 烈的情绪色彩。 由于它的内容通常缺乏理性根据,因此,国民刻板印象 往往会发展为种族偏见的种族歧视。 例子:“大象”的故事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每种文化中至少可以归纳出一种与之对应的主导人格类型,因此可
以通过研究文化认识一民族的基本性格,进而控制人的文化或社会 行为。 后续研究
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军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 M.米德的《枕戈待旦:一个人类学家眼中的美国人》 戈若的《大俄罗斯人》

林语堂:中国人的8种民族性格特征:老成温厚、遇事忍耐、• 极避世、 消 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和因循守旧等。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2)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台湾学者掀起的“本土化运动”的激励下,对面 子、孝道、报、缘、忍、差序格局、家族主义等中国或东方社会特有的 心理与行为现象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杨国枢:“社会取向”

经典研究(2)

L.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城市社区的居民互相之间是以特殊的社会角色,而不是
以包括一个完整的个人在内的关系来进行互动的。他们 很少同邻居相互往来,只是在涉及个人的经济事宜时才 同他人发生联系。因此,城市生活环境破坏了社区成员 的群体内聚力,同非城市居民相比,现代城市居民承受 的心理压抑更为明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米尔格拉姆:
城市社区居民间的冷漠归根到底在于他们没有能力去处
理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认知信息。由于居民们每天要遇到 几千个人,所以城里人就通过和他人保持表面的和短暂 的关系来保存自己的心理能量。这势必导致城市社区居 民间的道德和社会联系的减弱。
现代都市里的“村庄意识”

滑雪
传统文化与“村庄意识”
早期民族性格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有关不同民族的社会行 为(如变态行为、侵犯与好斗行为等)的解释,而现代民族 性格研究则开始关注国民性与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 的关系。

二、阶级心理

阶级研究与社会心理学
阶级与阶层:卡尔· 马克思与马克斯· 韦伯
社会心理学:描述与分析具有时代特征的阶级问题与阶
阶级心理的基本要素

阶级的需要
阶级的需要是作为群体行动的阶级的基本动机和目的 。
阶级的兴趣
阶级的兴趣是与阶级的利益相联系的,它受到该阶级的整个社会关系
系统的制约。

阶级的情感
阶级的情感包括了激情和情绪在内,是由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相应
的生活条件唤起的。

阶级性格
阶级性格通常指阶级成员所特有的活动形式的总和,它表现在各阶级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1)

传教士及汉学家的早期研究
梁启超:中国人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 喜保守、主勉强、畏天命、言排外、贵自强。
鲁迅: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大心态,• 九斤老大的 而 保守性中体现出中国人对社会进步所取的既期望又畏惧的悲剧性格。他 认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一是外来侵略者的压 迫,一是统治阶级的奴化。 梁漱溟:中国人的性格中包括了“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 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韧及 残忍”、“韧性与弹性”和“圆熟老到”等10种基本特征。他指出, “大抵民族性所由成,有两面,以上所论为其可能遗传递衍之一面;还 有一面则是后天习惯,主要因社会环境之刺激反应而形成。凡前所列中 国民族性十点,一一皆可本此两面以了解之。”
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它是社区意识的基本体现。

影响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
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
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
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 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
经典研究(1)

罗伯特· 林德和海伦· 林德:《中镇》 与《变迁中的中镇》 “中镇”在印第安那州,是一个典型的中等规模的美国式城市。 不仅在社区结构的研究中独树一帜,而且对社区意识进行了深入细 致的探讨,并成为这一领域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 研究内容 社区生活的六个主要方面,包括谋生、持家、教养子女、消闲、宗 教实践以及参加社区活动。 中镇的主导价值观和社会态度 研究发现 经济地位及相应的经济活动将这个城市社区的居民分成两大阶级群 体──工人阶级和商人。而这又进一步影响到这两个群体的全部日 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包括和谁结婚、早上何时起床、属于哪个 教会、开什么样的车以及参加哪个俱乐部。 该城市的社区意识可称为“中镇精神”,其主要的特点是:忠诚、 友善、成功;明达事理、勇敢、喜爱户爱运动;确信任何“激进行 为”都将损害文明、食物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美国的生活方式” 优于一切“外国的生活方式”、竞争能够促进人类进步等等。
民族性格的研究历史

冯特:《民族心理学》
要通过语言、神话风俗及艺术来“研究以人类群体的一般发展和有
普遍价值的、共同的精神产物为基础的心理过程”。

勒温的德国人和美国人的国民性比较研究
德国人人格的表层和深层领域的界限在较表面的地方,因此德国人
不够直率。比较脆弱,容易打破,死对头或患难。 美国人人格的表层与深层领域的界限在比较深的地方,因此美国人 比较开放,交往范围也大。易相处但难患难。
第14讲 社群心理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苗大雷
本讲结构
民族性格
阶级心理 社区意识
一、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研究关心的核心问题
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因素对该民族成员的人格和社会行为
的影响。 生活在同一民族中的不同个体是否具有相同的人格特征以 及社会行为模式。

民族与种族
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地域、
功利主义
具有十分强烈的乏力感和宿命论倾向,对未来期望不高,看重眼前的
即得利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有蝇头小利时安贫乐道,苦难临头 时则逆来顺受

平均主义
“小农意识”的核心成份,有牢固的“有限资源”观念,“不患寡,
而患不均”

保守主义
害怕任何性质的社会变动,害怕尝试新的东西,常常表现为规避风险、
成员的典型而稳定的行为方式之中。这种行为方式存在于这些成员的 日常活动的各种情境之中,并明显地将该阶级的成员与其他阶级成员 区别开来。 阶级的性格是在阶级的历史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阶级特有的习惯、风俗和传统
阶级的习惯、风俗及传统是阶级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构成一阶级的
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特征。
级心理,指导通过相对公平的竞争,从总体上缩小阶层 差距。

阶级心理:
阶级心理建立在相应的阶级的生活条件的总和之上,是
对该阶级的社会境遇的体验的结果,这些生活条件是由 该阶级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 阶级心理对阶级地位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该阶级特 有的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上,即表现为该阶级与其他阶 级不同的独特的亚文化。

农民身上的保守主义倾向降低,他们不但形成了敢于冒险的心理品质, 而且对市场经济的整个运作机制不再陌生,他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对经 验的推崇降低,年长的权威提前让位于年轻人的头脑和精力。
生活半径和交往世界有了极大的拓展,人格和社会心理不再象以往那样 封闭、内向。他们变得自信、健谈、能够自然大方地与陌生人建立友好 的关系。
推崇经验和盲目从众。

封闭主义
内向、压抑,• 群体内部不赞成相互间的竞争和个人的创造性,在群 在
体外部则对他群或陌生人深怀畏惧、警惕之心。
中国农民心理的现代转变

土地依赖意识已经急剧减弱。 特殊主义倾向仍然存在于两地农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准则之中,但市 场经济已经培养出了他们明显的“认事不认人”的普遍主义原则,他们 的家族意识、血缘和地缘观念有所淡化。 经济条件的改善、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外出经商和做工的经历,使得农 民的乏力感已普遍降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效能很有自信。 在乡镇企业做工和外出经商的经历还使两地农民破除了“资源有限”的 观念,他们的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小农意识”减弱。
民族性格研究的现代趋势

早期民族性格研究重视民族性格的静态结构,现代研究者们 开始愈加关注民族性格的变动。 自4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开始愈加注重对民族性格进行经 验研究和定量分析。

早期民族性格研究往往是在文化的单一层次上展开的(主要 是寻找与每一文化相对应的“基本人格”或“主导人格”), 现代民族性格研究则更为注重从不同的文化层面上对研究对 象进行剖析。

相关知识

第14讲 社群心理
心理健康讲座第六讲
株洲市第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讲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11讲 健康心理学.ppt
社区心理健康讲座简报(通用6篇)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简报14篇
第一讲健康心理学概述
最新心理健康讲话稿校园 心理健康讲座稿(14篇)
疫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系列培训第21讲
社区心理健康讲座

网址: 第14讲 社群心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