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乏力休息无效?或是健康警钟

乏力休息无效?或是健康警钟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时常感觉身体困倦、乏力,做任何事都没劲、提不起精神,到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问题。长此以往,容易陷入无端的揣测中,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联合全科未分化疾病专家协作组发布《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以下简称《共识》)提示,乏力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临床症状,可能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关。

调整生活方式

可改善生理性乏力

41岁的林女士,平时较为自律,坚持运动、控制饮食,但近一年来频繁感到头晕、乏力、心悸,有时站立不到五分钟就不得不坐下。起初,林女士怀疑是“过劳”,减少了工作强度,但症状并未缓解。她转而怀疑“更年期提前”,做了激素水平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半年内,她辗转三家医院,做了十余项检查,依旧找不到明确病因。

《共识》指出,乏力指个体主观感觉体力下降,伴困倦、虚弱或疲乏等症状,按病因可分为生理性乏力与病理性乏力。乏力作为患者的主观感受,可以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生理性原因中,运动缺乏或过度、睡眠不足、年龄增加、妊娠与围绝经期等都会引起乏力。

目前乏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从生理上来说,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代谢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生物化学反应供能。线粒体在人体的能量转换和生产中承担着核心的作用,缺乏运动可导致线粒体储备下降,引起乏力;与此同时,由于肌肉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供给,剧烈运动会增加肌肉能量需求,但线粒体产能有限,亦可出现乏力。

上述案例中,林女士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却忽视了力量训练,导致肌肉量下降、基础代谢降低。而她饮食控制过于严格,蛋白质摄入长期不足,间接引发了轻度肌少症和营养性贫血。

在治疗上,生理性乏力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如注意休息、改善睡眠;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和咖啡等;注意精神心理状态的调摄和情绪管理等。

休息状态或轻体力活动后

乏力要警惕病理性乏力

但如果在休息状态或轻体力劳动后即感乏力,则需考虑是否存在病理性原因。当乏力伴有预警症状时,要高度警惕严重疾病的可能。

病理性原因中,涵盖了包括消耗性疾病、营养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13种诱因。尤其是伴有体重下降、发热盗汗、疼痛等症状,便可能是病理性的。其中,服用药物也是乏力的一大诱因,如抗抑郁药和抗组胺药、苯二氮䓬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阿片类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此外,长期饮用浓茶、咖啡、酒以及长期吸烟者,一旦停止摄入便可出现乏力等戒断反应。

在治疗上,《共识》指出,病因明确的病理性乏力,应针对病因予以相关治疗,对慢性疾病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病因尚不明确的病理性乏力,治疗目标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适应慢性疾病,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应追踪观察、长期随访。对于轻度乏力患者,一般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案;对于中重度乏力患者,需要采用非药物与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包括充分休息、营养支持、运动锻炼、做瑜伽、练传统功法、认知行为及社会心理学干预等。其中,调整饮食结构和内容、均衡营养、规律饮食,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病毒感染、缓解疲劳。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练易筋经和五行平衡功等传统功法具有调身、调息和调神优势,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乏力在中医学属虚劳范畴,虚劳又名“虚损”。除中药外,针刺、艾灸、电针及推拿等中医疗法对乏力患者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合理饮食、科学运动和保持良好情绪

可改善乏力

生活中,对于生理性乏力的解乏方法很简单,做到以下3点就能改善乏力症状。

正确的饮食方式有助于乏力的恢复。保持每天饮食多样化,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对于缺铁性贫血引起乏力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含维生素C和铁质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如绿色带叶蔬菜、黄豆及其制品、木耳、蘑菇、海带、紫菜、芝麻酱等。避免大量进食苋菜、鲜笋等草酸含量多的食物。保证每天摄入新鲜蔬菜5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烹调采用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开汤下菜、炒好即食原则。

有氧训练和阻力训练的运动可以改善乏力症状。患者可以根据乏力的程度选择自己喜欢且能够长期坚持完成的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打球、做徒手体操等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包括:在康复师指导下完成举重和抗阻力量的训练。在雾霾天,可以选择室内的运动方式:踮脚尖、蹲下起立、坐椅运动、平衡运动、仰卧起坐等。

在运动频率和运动量上,应保持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每周至少150分钟。餐后半小时或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运动可分为三个步骤展开,先热身5~10分钟,再持续20~60分钟,最后放松5~10分钟。

此外,良好的情绪也有助于乏力的康复。应避免情绪过度紧张,适当参加户外活动。要保持精神放松、作息规律、情绪稳定,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多与他人交往,参加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如果在1~2周内出现了睡眠、情绪、兴趣及人际关系方面无法解释的变化,应及时就诊。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学会这些科学休息法,让你告别无效休息!
身体出现4个信号,或是太疲劳,提示该休息了!
午休起床后浑身乏力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小腿无力乏力是怎么了
多运动健康,还是多休息健康呢?
黄晓明瘦15斤,健康警钟
跑步几分钟休息1次
感觉乏力四肢无力是怎么回事
健康生活:采用健康的午间休息方式,提高下午工作效率!
身体的警钟:四个迹象揭示你缺乏运动,是时候动起来了!

网址: 乏力休息无效?或是健康警钟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