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我国心血管病高发,粗粮是背后元凶?医生:3健康误区,还在犯吗

我国心血管病高发,粗粮是背后元凶?医生:3健康误区,还在犯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目前全国患心血管病人数已超3.3亿。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动脉硬化,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中招。这些年大家也开始重视饮食,尤其流行一种说法:粗粮是健康的。

很多人就一头扎进各种糙米、全麦、荞麦、小米、玉米糊里,还把精米精面当成坏东西。

粗粮仿佛成了万能药,越多越好。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儿,粗粮没错,用法错了就会变成隐形危险。

有人吃粗粮吃出了贫血、肠胃问题、营养不良,有人以为吃得健康,结果查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壁开始受损。

明明吃得更“干净”,为什么身体没变好,反而指标乱了?问题得回到生理机制本身看。

粗粮的确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相比精加工食品结构更完整,但同时也含有植酸、草酸、单宁、抗营养因子这些成分。

它们不被吸收,但能干扰其他营养素吸收。特别是铁、锌、钙、维生素B12这几种,对心血管系统维持非常重要,偏偏在高比例粗粮饮食中最容易被抑制。

再说得细一点。维生素B族是机体能量代谢和血管修复关键因素。

B1、B6、B12缺乏会影响神经调节、血管弹性、脂代谢,而过量粗粮中的植酸会结合这些维生素,加快其排泄。

人吃进去的量多,不代表利用率高。研究数据显示,大量摄入高膳食纤维饮食人群中,血浆B族维生素水平普遍低于对照组,尤其在不补充动物性食物的人群中更明显。

而缺乏B族维生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

这个Hcy升高并不是小问题。医学上它早已被证实为独立心血管病危险因子。

正常水平应该低于10 μmol/L,但不少人做到所谓“清淡饮食”之后,Hcy反而升到15以上。

它会刺激血管内皮,造成微损伤,进而诱导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钙化、弹性下降。

粗粮升糖慢这点是对的,但得看怎么吃。大量人群在实际操作时,把粗粮磨成粉、做成粥、变成“精细化粗粮”,完全失去了升糖缓慢的优势。

精加工后的玉米粉、小米粉、黑米糊,其升糖指数甚至不如白米饭,血糖上升速度极快。

这种反应下,胰岛素分泌剧烈,长期刺激会导致胰岛β细胞疲劳,增加胰岛素抵抗,也会损伤内皮功能。血糖波动大,是导致血管炎症的直接推动力。

很多老年人胃肠功能差,为了消化方便,把粗粮煮得特别烂,这反而让原本粗粮中的耐消化淀粉彻底断裂,变成快速吸收的碳水。

失去了结构的粗粮,在体内就是另一种“糖负担”。再加上本身缺少脂肪和蛋白质配合,很难形成持续饱腹,也不利于餐后血糖稳定。

血糖震荡会激活肾上腺素通路,升高血压,干扰心率,破坏心肌稳定性。这种慢性干扰在心血管病人身上更明显。

吃得“天然”并不意味着吃得平衡。很多人从不补充动物蛋白,不摄入足量脂肪,完全靠粗粮杂粮配菜。

长期下去,血浆白蛋白下降,影响血容量稳定,也会降低红细胞携氧能力。

严重的会导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这是老年人慢性心衰、房颤、瓣膜病术后恢复不良的重要诱因之一。

心肌需要的不是纤维,而是氨基酸、脂肪酸、钾钠钙镁这些电解质支持。高纤维饮食结构如果没有科学补充,会变成营养割裂状态。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肠道菌群的适应能力。粗粮中的可溶性纤维虽然能促进有益菌生长,但过量摄入会造成肠道负担,

尤其是在菌群结构尚未适应的个体中,可能引起发酵异常、气胀、肠道过敏。

这些变化会反过来激活全身免疫系统,诱发慢性低度炎症。

慢性炎症是心血管疾病最核心的背景机制之一。不是纤维不好,而是量和方式需要精细匹配,不是越多越好。

不少人根本没弄明白“粗粮适量”的真实含义。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应占到主食总量的1/31/2为宜,换算下来约为80150克。

但实际很多人把整个主食换成糙米、黑米、小米、玉米糊,比例远超。

还有人连三餐中的糕点、杂粮粥、小米饼、粗粮窝头、玉米面条都算进去,总量翻倍。这种结构会在不知不觉中造成微量营养素流失和蛋白质摄入不足。

单靠“粗粮取代精米精面”不是防病逻辑,反而可能因为整体营养失衡加快心血管系统损伤。结构调整得当、比例合理、食材多样才是基础。

对那些已经患有高血压、心梗、脑梗病史的人来说,更不能迷信粗粮万能论。

也得说说一种被过度宣传的理念——“粗粮能排毒”。这个说法从未在任何临床指南中出现过。所谓“排毒”在营养学上没有具体定义。

人体有自身解毒系统,主要依靠肝脏、肾脏、肺和皮肤。而粗粮只是提供了更多膳食纤维,可以改善肠道代谢,但它并不能“吸出”毒素,也不会清理血管。

把它当药用,会让人忽略对真实营养状态的监控。

吃饭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个复杂系统。特别对心血管病人,每种食材不只是营养,更是信号。

食物进入胃肠后要转化为代谢产物,影响激素、炎症、血流、神经信号,最终形成长期效应。单靠某一种成分改变不了全局,反而容易形成代谢错觉。

很多人坚持吃粗粮五年、十年,以为自己很健康,其实各种营养素潜在缺乏,身体已经处在低储备状态。真正出问题时,往往没办法快速恢复。

精准营养已经开始进入主流视野,不再是一刀切地推荐食物种类,而是考虑个体差异、代谢能力、遗传基础和实际生活模式。

对粗粮的评估,也必须纳入这一逻辑里。不是对谁都适合,不是怎么吃都好。

每一类食物都得看进入谁的身体,以及身体怎么处理它。看懂这一点,才算真的懂得健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烸铂,徐冉.粗粮细吃[J].档案天地,2013,(05):13-14+34.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肥胖背后的“元凶”
玉米是粗粮,糖尿病患者经常吃能降血糖吗?吃粗粮还需注意这4点
粗粮怎么吃最健康 有哪些误区呢
粗粮吃越多越好吗?这是个误区!一定要注意!
吃一口等于吃3斤糖?这种粗粮是高血糖的“诱发剂”?
吃玉米能降血糖?糖尿病人吃粗粮犯3个错,血糖或不降反升
玉米是糖尿病“导火索”?医生告诫:不想血糖飙升,3种粗粮少吃
玉米面是粗粮,还是细粮?营养师:糖尿病人吃玉米面,别犯三个错
天天吃粗粮会瘦吗?粗粮减肥的3个常见误区
这5个养生误区,很多人都在犯

网址: 我国心血管病高发,粗粮是背后元凶?医生:3健康误区,还在犯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