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术后康复评定的核心目标是评估残肢状况、功能恢复潜力、心理适应能力,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需重点关注残肢愈合、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疼痛管理、假肢适配性、心理状态等指标,通过多维度评估确保患者顺利回归生活。
伤口愈合1.观察切口是否完全闭合,有无感染、红肿、渗出或坏死。愈合不良可能影响后续假肢佩戴和功能训练。
残肢形状与长度2.测量残肢长度是否符合假肢装配标准(如膝关节离断需保留股骨髁),评估残端是否呈圆柱形(利于假肢接受腔适配)。
皮肤与软组织3.检查皮肤有无瘢痕、粘连或敏感区,评估软组织弹性及血运情况,避免压力性损伤。
关节活动度1.上肢截肢需评估肩关节、肘关节活动范围;下肢截肢需评估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防止挛缩。
肌肉力量2.通过徒手肌力测试(如股四头肌、臀肌)判断残肢周围肌群力量,为假肢操控训练提供依据。
平衡与协调3.下肢截肢者需测试坐位/站立平衡能力,上肢截肢者需评估躯干代偿能力及健侧肢体协调性。
幻肢痛与残肢痛1.
区分疼痛性质(如神经性疼痛或机械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化疼痛程度。
感觉异常2.检查残肢末端是否存在触觉过敏、麻木或神经瘤,影响假肢穿戴舒适度。
接受腔适配1.评估残肢与接受腔的接触压力分布,确保无局部压迫或悬吊不稳。
对线与步态分析2.下肢假肢需通过步态分析仪或目测评估步态对称性、步速及能量消耗;上肢假肢需测试抓握、对指功能。
心理状态筛查1.使用焦虑抑郁量表(如HADS)评估患者情绪,识别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或社会退缩倾向。
家庭与社会支持2.了解家庭照护能力、经济状况及职业需求,制定回归工作或生活的支持方案。
合并症管理1.糖尿病
或血管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循环功能,预防二次截肢
风险。
全身功能状态2.通过心肺功能测试、营养评估(如白蛋白水平)判断患者能否耐受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0-2周):以伤口护理、消肿、关节活动度维持为主。 假肢装配前(2-6周):强化肌力训练,使用弹性绷带塑形残肢。 假肢适配期(6周后):逐步增加假肢穿戴时间,进行步态或功能训练。 长期随访:每年评估假肢磨损情况、身体机能变化及心理适应状态。通过系统评估与动态调整,可最大限度恢复患者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相关知识
骨科康复——截肢术后的康复
截肢后的康复
截肢患者术后康复护理指南
电击伤后截肢患者上肢康复训练的健康教育
截肢护理健康宣教
血管性截肢患者的健康教育.docx
截肢术后的健康教育
比失去一条腿更可怕的,是截肢之后的慢性疼痛
安装假肢前后期的康复 健康科普
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下肢康复机器人)
网址: 截肢术后的康复评定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