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迈进,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类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是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根据病原不同,病毒性肝炎分为五类:
1.甲肝(HAV):急性起病,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后期出现黄疸(皮肤/眼白发黄)、深色尿。极少致命,但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愈后无慢性化。
2.乙肝(HBV):急性期类似甲肝;慢性感染多无症状,或仅疲劳、肝区隐痛。慢性化风险高,可致肝硬化、肝癌,是全球肝癌主因。
3.丙肝(HCV):急性期症状轻微(如疲劳),极少黄疸,易被忽视。转为慢性后,部分感染者可在10-30年内无显著不适,肝功能检查甚至可能“正常”。可致肝硬化、肝癌。
4.丁肝(HDV):与乙肝重叠,但更易出现重度黄疸、腹水(腹腔积液),可加速乙肝恶化。
5.戊肝(HEV):急性黄疸(类似甲肝),伴恶心、关节痛。孕妇感染病死率高(尤其孕晚期);老年人易发肝衰竭。
二、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例如生食海鲜、不洁饮水。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病从口入”,即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我们的消化道内引起感染问题。例如,生食海鲜、不洁饮水等就有可能感染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2.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接受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与存在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的人共用注射器、针头,未经消毒的牙刷或剃须刀等;母亲为病毒携带者时,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播或在分娩时通过产道传染给婴儿,哺乳和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
3.丁肝病毒:丁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病毒相似,通常需要与乙肝病毒同时感染或者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三、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有针对甲肝、乙肝和戊肝的疫苗。其中,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分别于2008年和2002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可免费接种。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肝炎病毒不同的传播途径来预防感染。例如:注重饮食卫生,例如在饭前便后随时洗手、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谨慎使用各类血液制品,拒绝共用注射器、牙刷等个人物品,选择正规机构进行创伤性操作(如医美、牙科);避免与乙肝或丙肝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等。
相关知识
社会共治,消除肝炎,守护“肝”净人生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共筑健康防线,戊型肝炎防治与宫颈癌预防校园行——走进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止知识要点
中国首个消除病毒性肝炎倡议发布:大湾区将率先打造无“肝”扰样本
“预防胜于治疗,卫企携手并进,共筑健康长城”——中心组织开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及性传播疾病等多病同防进企业宣传活动
乙型病毒性肝炎
防治肝炎,从日常做起
世界肝炎日宣传大会在京召开 专家学者交流慢乙肝“护恩疗法”重要意义
扫清肝炎防治路上的“拦路虎”
网址: 社会共治,消除肝炎:了解病毒性肝炎,共筑健康防线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0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