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方面。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要求身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具备心理健康。心理活动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主要和认识水平有关,个体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能相对减弱刺激的强度。
2.心理活动耐受力
是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能不断克服精神苦恼,把它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在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
3.周期节律性
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通常个体白天工作效率会高于晚上,也有特例,晚上效率高于白天,因人而异。
4.意识水平
以注意力品质好坏为客观指标。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专注于思考问题。
5.暗示性
不易受暗示,情绪、思维不受周围环境等因素引起动摇,意志力坚定。
6.康复能力
是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恢复较快,不留严重痕迹,再次回忆创伤时表现平静,原有情绪色彩平淡。
7.心理自控力
心理活动自如,情绪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8.自信心
恰如其分的自信,有正确自我认知能力,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9.社会交往
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能正常与人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能积极的去改变环境。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能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以此保持心理平衡。
整理编辑:段成焕
责 编:邵 艳
审 核:韩承刚 高红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