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动画《聊斋·兰若寺》:美学呈现、制作品质与故事立意,其实一点也不亚于追光动画前作《长安三万里》的一部佳作。就美学呈现而言,其融中国传统山水、园林与绘画的美学底蕴与写意气质于一体,是深刻呈现中国文化之美的作品;就制作品质而言,它融喜剧化的桥段与深沉的情感表达于一体,其动画造型既契合现代观众习惯,又充分融汇中国志怪故事的文学元本;就故事立意而言,六个故事的改编既串为一体,又各自独立,且均在原版故事基础上,结合现代性别文明与观众心理,做了精巧而合理的演绎。最为重要的是,本片的改编,充分理解了原著作者蒲松龄写志怪为表、写世情和人心为本的创作初衷,是用心而出色的名著改编电影。值得推荐。
大鹏《长安的荔枝》:除了时代背景转为盛唐时期之外,其他在主题、故事与讽刺指向上,都可以跟大鹏导演之前的口碑作品《年会不能停》构成姊妹作关系的一部作品。而跟“年会”“反奸臣不反皇帝”的故事相比,“长安”里的皇帝与贵妃,尽管真身从未出现,但从“圣人”这样讽刺性极强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他才是本片批判与讽喻的中心人物。它关乎“内卷式”竞争生态下的生民之苦,关乎种种虚妄与空无的目标与任务之下的无谓牺牲,同样关乎“肉食者”的权力斗争之下小人物的无助、卑微与挣扎。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能成为这个暑期档里口碑与票房的双重第一热片,本身就不只是一个电影史的现象,也同样是当代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心态史的现象。
九人剧团《对称性破缺》:散文式的三主角戏剧,一以贯之的是科学精神、学术独立、教育自强与男女平等等九人知识分子戏剧的永恒命题。印象最深的是全场始终只有三位演员登台,一人分饰多角,且每人均承担解说员的职能,一方面致敬无声电影与影戏一体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应演绎到极致。其为物理研究与教学提供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国内文艺作品中极为罕见。更不用说为“打捞”优秀物理学者顾静薇设计的感人故事。顾在剧中,始终以书信交流对象存在,而真人从未现身,暗示了其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命运。在呈现特定年代之荒谬和“造神”运动之嘲讽时,台下时时听到的共鸣式的抽泣声与讽笑声,给观众以温暖的共同体归属感。难忘的观剧体验。
看完北大九人剧团的民国知识分子主题戏剧《对称性破缺》之后,九部可供延伸阅读和观看的优质书籍与影视作品:
1.片中主人公之一叶企孙,出自晚清以来的文化世家——安庆叶家。美国学者周锡瑞的这部《叶》,正是记述叶家百年来跟随时代浮沉的家族史与文化史佳作,叶企孙在书中也是主要人物之一。
2.供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作者邹新明的这部《胡适与北京大学》,虽然篇幅不长,但收录了胡适与北大的众多珍贵历史资料图片,同时在抗战后那一章里,重点讲述了作为北大校长的胡适,为壮大北大物理学科、尤其是核物理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把握了这一贡献,才能理解剧中诸位物理学者对以胡适为原型的学者卢泊安的由衷敬意。
3.原子弹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战争与和平、科学与杀戮的争议。这部《奥本海默传》,正是通过记述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生平,来传递上述反思。这一反思跟剧中叶企孙与吴大有的争论如出一辙。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国内院线公映过,同样值得推荐。
4—7:《对称性破缺》里,有大量篇幅描述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徐蓓导演的电视纪录片《西南联大》和纪录电影《九零后》,是关于西南联大国内最好的纪录影视作品。而美国学者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是海内外公认的关于西南联大校史研究的最佳作品之一。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则是以口述访谈的形式,为西南联大师生“抢救式”整理珍贵史料,同样值得推荐。
8.上海电视台周洪波等优秀导演牵头摄制的百集系列纪录片《大师》,围绕民国以降中国各学科领域的顶级学者,展开严肃的纪录影像呈现,叶企孙、梅贻琦等学者在其中都有专集呈现。
9.《对称性破缺》尽管只是一部文艺戏剧作品,却通过精妙的台词,传递出各位开山级学者注重问题意识的学术精神,其剧终献词,也是“献给追问者”。北大社会学系的资深学者张静的这部《学习提问》,正是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讲述如何培育学术研究的提问能力与问题意识。
让我们跟随九人营造的戏剧意象,都来做一个向时代、向世界、向自己内心追问的思考者。
正在院线公映的口碑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已经登陆爱奇艺平台,仅仅付费6元即可限时观看。再为清华清影工作室出品的这部佳作多说几句:
1.风。本片的拍摄对象蒲公英中学之所以特殊,源于现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首都城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整体定位,让这样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中学,在现今的北京极度罕见。这样的政策与时代背景,正是本片中无处不在而又无法言喻之“风”。蒲公英合唱团里孩子的一一离去,或要回原籍考高中,或要聚焦于文化课学习,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更能理解孩子及其家长们的考虑与心声。
2.文学性。尽管是一部纪录片而非剧情片,编创团队却通过出色的剪辑与蒙太奇语言,为本片叙事营造出十足的文学性。袁老师给孩子们播放的动画电影里,主人公为了家人放弃音乐,这跟张展豪和王路遥围绕是否要以音乐为业、跟父母之间产生的分歧,构成了直接意义上的互文关系。中网演出那段,一脸严肃的主办方老师跟孩子们强调,她们要唱的《北京欢迎你》是欢迎客人来北京,又跟孩子们身处北京、却又是异乡客的“局中的局外人”身份形成对照。冯小云报考中央音乐学院落选后,镜头先是给小云一个近景定格,马上切入她歌唱“一定会发现触不到的梦”而潸然泪下的镜头,其落寞与遗憾、以及命运之弄人,得以清晰呈现。
3.教育。蒲公英中学的独特文化,在编创团队的镜头下,得以完整而全面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校园里的两则标语“哭辱不哭穷 笑破不笑补”“作乐崇德”,其注重培育的孩子们在相对贫困状态下的自尊心、健康人格与乐观主义精神,就非常让人动容。我印象更深的,是学校创办者在毕业典礼上致辞里的一段话——“学校的变迁是跟社会的变迁同步发生的”。面对现今的环境,既要坚守初心,勉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又继续强调孩子们要心怀感恩意识,未来学成后努力回报社会。这样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实在让人无比生敬。
申奥《南京照相馆》:完成度相当高的一部类主旋律电影。个人着重关注的四个点——一是以英文同词(Communication)的交通(邮政)与传播(摄影、电影)在乱世之下的角色互换,讲述传播与记忆、出逃与苟活、生如刍狗与死当英雄之间的艰难抉择;二是从“活下去”的生物性本能,到相互扶助与牺牲的国人共同体构建,再到“日本人是**”“我们不是朋友”的敌我截然分野,构建从人本主义电影到主旋律家国命题电影之间的叙事逻辑与共情密码;三是以胡蝶和小津这两位20世纪中日顶级电影人的隐秘勾连与衍生叙事,讲述电影这门艺术跟民族主义建构、意识形态传播、历史与记忆重构等之间一以贯之的关联与纠结,构成一种超越国族主义主旋律层面的“元电影”审视;四是片末众人共喊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口号,虽然略显突兀,却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最好说明。
为本月在后窗影展上观看的祝新导演的五部短片和一部长片,写下一点短评札记:
《午山社区》:实景化的都市废墟,跟虚幻缥缈的大学梦与美国梦,形成内在的呼应与对照。而试图在废墟之中、建立起生活秩序的个体“自洽”,终抵不过亲密好友纵身一跃的生命终结。2015年祝新大学期间的学生习作,已经为他荒谬与虚无的作品气质,奠定了十足的基调。
《山野之歌》:技术与设备上的粗糙,掩盖不住这部短片十足的印象派与表现主义气质,其表达范畴,更接近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实验影像、而非一般电影层面的短片。它关乎时间,关乎山野,更关乎青春勃发期的创作者的生命感悟与反思。倍速化的孩子奔跑、油画般的乡野景象与装满塑料瓶的空心大树,均将作者的美院背景与气质呈现无余。
《那天下午》:城市公共空间里的偶发瞬间,其聚焦呈现的陌生个体之间的碰撞可能与冲突张力,像极了之于戏剧与电影的本体性隐喻。
《山风中的女人》:达利之于时空折叠的经典艺术意象的粗糙版影像呈现,之于废弃空间的艺术化利用和摄影、调色、影像调度方面的创意值得称道。
《克莱奥》:嵌套式的元叙事结构,众多经典艺术电影的桥段与痕迹清晰可见。关于“野生”青年创作者试图让作品被看见历程中遭遇到的波折部分的表达,颇有导演自传体式记述的烙印。
《凤凰山下·词》:从关于宋词的央视式纪录片,转化为如今这版的关于自我迷失与意义追寻的剧情、纪录融合作品,刚好跟导演十年前的短片《午山社区》形成了互文式的呼应。它将基于个人兴趣的城市历史文化追寻,转化为个体在寻求意义与意义迷失之间的生命挣扎之旅的呈现,其关乎家庭关系、身份与地域文化认同,更关乎当代衣食无忧的新一代都市艺术青年生活的悬浮与空无感。这种呈现看似琐碎、庸常,碎片化痕迹满满,但延续的,却是从卡夫卡《变形记》到贝克特《等待戈多》等现当代经典文艺作品一以贯之的追问命题。如果跳出由片名而生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固有定位来观看和体验,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共情。
(本文内容全部来自蓑翁在2025年7月份观看的电影(含戏剧),点评均为蓑翁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观影须知】安全观影小贴士,看电影请先了解这些!
景观动态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
《泡泡电影理论片在线观看》中文在线观看
植物群落景观的观赏形式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
高中生消费观念及影响分析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探析
12个最具影响力的健康观点
《神影马达达兔在线观看》
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不要让“五官”影响“三观”
《化妆》高清电影在线观看
网址: 观影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1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