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的叙事——解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
丰盈的叙事——解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
【摘要】: 严歌苓作为当下北美华文文坛的新移民作家,其小说《扶桑》呈现出多元丰盈的叙事美感,如人称交叉的复合叙事、现代拼贴式叙事、时间化的叙事结构等特征,文章力图从叙事学角度深入解读《扶桑》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琴凤;丰盈的叙事——解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张长青;论北美新移民作家的本土书写——以严歌苓、查建英为例[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刘艳;叙事结构的嵌套与“绾合”面向——对严歌苓《上海舞男》的一种解读[J];文艺争鸣;2017年05期 4 欧阳梦;多重边缘与复杂意蕴——以新移民作家严歌苓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刘红英;新移民女作家如何叙述家族历史——以严歌苓、张翎、施玮小说为例[J];文艺争鸣;2019年10期 6 欧阳光明;《赴宴者》:是“力不从心”还是“媚外”的写作[J];华文文学;2015年06期 7 罗珍艺;漂泊、回望与想象——谈严歌苓创作的三种姿态[J];南方文坛;2018年06期 8 奚志英;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错位归属[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张梦媛;时空转换中的“他者”言说——《雌性的草地》空间与女性解读[J];今古文创;2021年30期 10 陈涵平论《扶桑》的历史叙事[J];华文文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歌苓《非洲手记》:白蚁是当地人的食物,味道接近坚果[A];2018年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大会论文集[C];2018年 2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4 钟志清;多语种、跨文化的以色列文学: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回顾[A];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双年会论文集[C];2021年 5 陈爱敏;海外流散作家心中的“家”——哈金的《移民作家》解读[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6 严子钊;四体演进视域下余华《文城》的叙事策略[A];2024年“传承·弘扬中华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24年 7 陈静佳;《黑暗昭昭》中的U型叙事模式[A];荆楚学术(2019年8月)[C];2019年 8 孟昭毅;旅美派作家流散写作的美学意蕴[A];东方丛刊(2006年第2辑 总第五十六辑)[C];2006年 9 周婵;小学生不同年级段书面叙事结构差异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10 戴楚涵;《软埋》的叙事结构特点:时空交融[A];荆楚学术2019年4月(第三十期)[C];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喆;严歌苓小说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3 解孝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旅外作家与八、九十年代“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周聚群;“红色”中国的“杂色”呈现[D];苏州大学;2009年 7 吴星华;严歌苓创作论[D];南京大学;2016年 8 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蔡小容;论严歌苓:文学的舞者[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昭莹;情感家园的守望[D];苏州大学;2013年 2 奚志英;论严歌苓小说对迁移生活的书写[D];扬州大学;2006年 3 孙萍;论严歌苓小说中的人性书写[D];南昌大学;2005年 4 李佳;论严歌苓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陶丽华;严歌苓小说的叙事艺术[D];吉林大学;2012年 6 常慧;全球化背景下严歌苓跨文化写作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燕;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8 朱佳音;论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个人化写作”[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9 张萍;严歌苓小说中人性与历史的交织[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D];山西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晶;严歌苓:我为责任而写作[N];西安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慧;严歌苓:我有敏感的内心和同情的耳朵[N];新华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张妮;为写小说,我当了把赌徒[N];环球时报;2019年 4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严歌苓:妈阁是座城,输了就起身也是赢家[N];中国青年报;2019年 5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严歌苓:我的童年住在一个小小的动物园[N];中国青年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吴雪阳;严歌苓:《老师好美》关注少年男女心理健康[N];中国青年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廉维亮;用什么占据中国人的思想高地[N];人民政协报;2017年 8 本报记者 许旸;“触碰了对青春的最柔软记忆”[N];文汇报;2017年 9 实习记者 袁欢 本报记者 金莹;严歌苓︓文学是我最真实的家园[N];文学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姜磊;这是一本诚实的书[N];中国边防警察报;2017年
相关知识
用病痛创造叙事——抑郁症的解剖、“达夫式文学”与现代情感教育
桑葚茯苓茶的功效
叙事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应用
与亲子共读有关的记叙文
中国桑椹文化源流初探—— 诗经里的美好桑女
桑白皮茯苓茶降血脂
体态轻盈的成语故事
健康的哲学叙事
浅析《极限挑战》的叙事主体与接受主体
伤痛的出口:社交媒体平台上癌症患者的疾痛叙事与自我疗愈
网址: 丰盈的叙事——解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19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