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起居有常延年益寿

起居有常延年益寿

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身体本应更加健康,但是从我接触到的一些退休老人来看,不少人的情况正好相反,退休以后健康情况反倒不如以前了。何以如此?其中一个较普遍的原因就是退休以后生活失去了规律,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谈一谈起居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春秋左氏传》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内经》更强调指出,起居有常能够“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什么是起居有常?起居,就是作息;有常,是指具有一定的规律。起居有常,就是生活作息规律化。无论自然现象或生命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节律。古人提出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建立的作息制度,这就是最早提出的起居有常。
人到中年以后,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气管炎、神经衰弱、心律失常、肿瘤、胃溃疡、胃炎、糖尿病、便秘等患病率增加,这大多与起居无常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想少生病,多添寿,就必须做到起居有常。清朝一长寿老者,联系自己养生实际,总结出“养生五事:一曰眠食,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足,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千步”,在这养生五事中,多半是起居有常的具体运用。
唐代孙思邈的养生格言是:“体欲常劳”;“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说明劳动是健康的源泉,经常合理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利于通调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健脑强神,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增进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过度安逸可以致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完全不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四体不勤,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脆弱,脾胃消化机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身体软弱无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还可以继发各种病症。笔者在诊治老年病的实践中,发现不少退休老人,在工作时没有什么大病或者很少得病,可是在退休之后,由于不晓得起居有常的重要性,以至于生活作息随意化,晚睡晚起,四肢不勤,不事劳作,贪吃贪睡,以为这样是享清福,谁知得到的是病魔缠身,后患无穷,加速衰老的到来。
《老老恒言》说:“学不因老而废”,提倡人至老年,仍然要不断地学习。孙思邈在《摄生枕中方》中指出:“夫养性之道……不得大安无所为也”,说明老年人不要过度安逸,而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孙氏能身体力行,在一百岁时,还在诊病,著书立说,写出医学名著《千金翼方》。
当然,过度疲劳也可以致病。古代养生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指出:“不欲甚劳,不欲甚逸。”总之,一切都不可太过,过则伤人,所谓“劳则气耗”,“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视伤血”,是说长期过度的体力或脑力的疲劳,不仅耗伤气血,甚至伤至筋骨,进而引起各种病症。过度疲劳还包括纵欲伤肾,因此要节欲养精,“房室勿令竭乏”。明朝《寿世保元》也提出:“行住量力,勿为形劳”,“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动止有常,言谈有节”等皆“可以延年”,对我们安排生活起居有一定现实意义。
要做到劳逸适度,就要学会多种形式的休息。休息可分文化式的休息和静式休息两大类。文化式休息主要是指文体活动,如听音乐,看戏剧,听相声,散步,打太极拳,赏花,观鱼,下象棋等,随其喜好而选用之。静式休息,主要指睡眠,其次还有两种:“闭目养神”和“打盹”。眼为心灵之窗户,因此闭目排除杂念,是一种常用的休息法;老人习惯常用的“打盹”,也是解除疲劳的好办法,片刻小睡,可以像睡大觉似的使人精神爽快。《老老恒言》一书很称赞此法,说:“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有益。”对于年事已高,多病体衰者,当以静式休息为主,动静结合为宜。
起居有常还有利于健脑养神。古代医家指出:“起居者,养其神也。”说明生活作息的规律化,对于保护大脑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保护脑的健康呢?最好的措施是主动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做到:每日定时进餐,定时劳作,定时学习,定时睡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洗漱,定时排大便,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生活作息制度,并进而形成规律,养成习惯,使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总之起居有常可以使人生气勃勃,充满生活乐趣,虽暮年而精神不衰,从而推迟衰老的到来。
■余宪文

相关知识

健康家居生活可以延年益寿
延年益寿植物有哪些
常黄芪茶,延年又益寿
储蓄健康,延年益寿
减肥延年益寿常按摩腹部
粥是养生佳品 常喝能益寿延年
日常按摩哪些部位能延年益寿
喝枸杞水有助延年益寿
起居有常
益寿延年要常喝养生酒

网址: 起居有常延年益寿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