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脑损伤标志物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徐州市康复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抗血小板、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脑机接口训练治疗)和观察组(34例,基础治疗+脑机接口训练治疗+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每周治疗5 d,休息2 d,均持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脑损伤标志物、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神经特异性元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均Plt;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脑损伤标志物的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 ; 偏瘫 ; 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 ; 脑机接口训练 ;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5.05.0048.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5.05.016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一种后遗症,患者会出现四肢麻木、运动协调性差、步态不稳等临床症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是常用的一种物理康复手段,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取脑电活动,驱动外部运动训练设备产生训练动作,从而刺激患者的大脑皮层,有利于大脑皮质功能重建和半球间抑制的平衡,但其操作较为繁琐,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相对较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1]。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是将经颅超声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相结合,通过超声的精准定位作用和低频脉冲磁场产生的电流对颅脑神经组织进行刺激,调节患者颅脑运动神经的功能;电刺激可以重建或加强中枢突触之间的联系,因此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神经运动功能[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徐州市康复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共34例,年龄60~85岁,平均(70.73±6.98)岁;偏瘫病程1~10个月,平均(6.69±1.61)个月;男、女性分别为20、14例。观察组患者共34例,年龄60~84岁,平均(69.28±6.23)岁;偏瘫病程1~10个月,平均(6.43±1.53)个月;男、女性分别为18、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⑴符合《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脑卒中》 [3]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⑵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脑卒中病灶;⑶临床确诊为偏瘫。排除标准:⑴对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有禁忌证;⑵合并原发性肢体功能障碍;⑶合并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本研究经徐州市康复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营养神经、脑保护、营养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采用脑机接口训练,具体操作如下:⑴治疗前经过健康宣教了解治疗的主要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患者需要配合的操作等;⑵采用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山东海天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型号:LSR-A Ⅱ)治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培训,使患者能够认识仪器显示的参数和相应功能,然后患者取坐姿接受治疗,当电脑屏幕上出现“+”号时,嘱患者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符进行相关的想象训练,想象的内容包括手臂的上举和屈伸,整个想象阶段包括20次想象和20次放松交替进行,持续时长为5~6 min。然后进行在线训练治疗,屏幕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生活工作场景,患者根据提示通过想象的方法完成各场景中的任务;脑电康复系统通过脑电图采集患者治疗期间的脑电信号;当患者的每次想象疗法没有刺激达到设定阈值时,则不会刺激触发电刺激,屏幕则再次重复此场景进行重新想象;当完成所有场景的想象疗法后,电脑屏幕上的“+”号消失,则表明1个训练周期的完成,1次/d。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颅超声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北京儒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UE860A)治疗,治疗时先在患者的大脑两侧的颞窗处进行超声检查,并以弹性头套对超声探头进行固定,然后启动仪器设置超声参数,其中超声频率为600 KHz,输出功率为1.5 W/cm2,超声输出占空比为50%~80%,电脉冲宽度为60~80 μs,电脉冲幅度为30~45 V,脉冲周期为25 ms,脉冲间歇期50 ms;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电极片置于患者的上肢肱三头肌和旋前圆肌处,每次治疗时长为10~15 min,1次/d。两组患者每周治疗5 d,休息2 d,均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治疗后根据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 [4]评估患者临床疗效,显效:FMA-UE评分上升gt;80%,治疗后患者肢体疼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基本消退;有效:FMA-UE评分上升30%~80%,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无效:FMA-UE评分上升lt;30%,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运动功能。治疗前后采用FMA-UE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总分为66分,得分越高代表上肢运动功能越好;采用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5]评估上肢部位的运动状态,总分82分,得分越高代表上肢部位的运动状态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6]评估平衡能力,总分为56分,分数与平衡功能成正比。⑶脑损伤标志物。治疗前后检测神经特异性元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转速3 000 r/min,时间15 min)后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⑷生活质量。治疗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 [7]评估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MSS、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脑损伤标志物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SE、GFAP、S100-β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原发疾病对颅脑神经组织的损伤会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能正常支配身体运动功能,导致偏瘫的发生。脑机接口训练可使大脑直接与外界环境建立交流通道,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使患者恢复一定的运动能力,但易受到肌肉电信号、眼动的干扰[8]。

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指以经颅超声的手段指引,对患者的颅脑相应功能区进行精准的电刺激治疗,通过脉冲的电刺激信号,作用于患者颅脑损伤区域,可调节患者颅脑损伤的中枢神经元的异常放电状态,修复颅脑神经的损伤;电极片贴敷于患者的患侧肢体的主要肌群组织,通过脉冲电流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使肌肉收缩,有助于患者偏瘫侧主要肌群的收缩功能和肌力水平的恢复[9]。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疗效、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这提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经颅超声具有扩张血管,增强神经元活性的作用;电刺激可改善患者脑部细胞代谢环境,抑制神经元去极化,具有重塑神经细胞的作用,减轻脑损伤,调节相关脑损伤标志物水平;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治疗可以从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途径发挥协同增效的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损伤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这提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治疗可以降低脑损伤标志物的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脑损伤标志物的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梁天佳, 龙耀斌, 陆丽燕, 等. 绳带辅助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联合绳带辅助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8): 972-978.

蒲兵兵, 沈剑, 方磊, 等. 运动想象结合经颅超声神经肌肉刺激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观察[J]. 贵州医药, 2021, 45(5): 719-720.

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脑卒中制定工作组. 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 脑卒中[J]. 康复学报, 2019, 29(6): 6-9, 15.

李京月, 张通, 王亚囡, 等. 三维动态捕捉系统结合表面肌电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11): 1241-1246.

何思锦, 陈小霞, 罗凯旋, 等. 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6): 129-133.

宋玲玲, 谭美银, 梁倩婷, 等. MORSE跌倒评估量表结合跌倒因子评估在预防脑卒中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20, 26(1): 74-77.

管华, 杨蓓, 徐晨婕, 等. 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 26(11): 81-86.

黄颖, 卞心怡, 高鹏, 等. 脑机接口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血清IL-6、TNF-α水平的影响[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59(7): 1263-1268.

马千里, 孙兆玺, 肖岩光, 等. 双重任务训练结合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 5(3): 188-190, 194.

郭豪, 常婷, 谢晓娟. 经颅超声 -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 15(2): 116-117.

相关知识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症状、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超声电刺激结合目标设置理念下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的影响
经颅直流电刺激可帮助加速脑卒中患者康复
FES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电信号的影响
湖南省首例!脑卒中后肢体瘫痪,迷走神经电刺激助其成功“逆袭”
卒中早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桡神经刺激可改善手功能
针法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个案

网址: 经颅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3717.html

所属分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