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部分,位于盆腔内,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门,长度约12-15厘米。主要功能是储存粪便、吸收水分及黏液分泌,并通过神经反射控制排便。其结构包括黏膜层、肌层和外膜,并分布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易受痔疮、炎症或肿瘤等疾病影响。
黏膜层1.直肠内壁覆盖单层柱状上皮和杯状细胞,可分泌黏液润滑粪便,保护肠道。黏膜形成纵向皱襞(直肠柱),下端形成半月形横向皱襞(直肠横襞),帮助减缓粪便下行速度。
肌层2.内环肌:环绕肠腔,收缩时形成环状狭窄(如肛管内括约肌)。 外纵肌:沿肠道纵向分布,收缩推动粪便排出。两者协同完成蠕动和排便反射。外膜3.直肠上段被腹膜覆盖(浆膜层),下段为结缔组织外膜,与周围器官(如膀胱、子宫或前列腺)通过筋膜相连。
男性:前邻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后贴骶骨和尾骨。 女性:前邻子宫和阴道,后与骶骨间有直肠子宫陷凹。 这种解剖关系使直肠疾病可能影响泌尿或生殖系统(如直肠癌侵犯前列腺或阴道)。储存粪便1.
直肠壶腹部扩张容纳粪便,通过压力感受器触发便意。
排便控制2.肛管内括约肌(平滑肌,自主控制)和肛门外括约肌(横纹肌,可主动收缩)协同维持粪便节制。
黏液分泌3.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减少粪便摩擦,保护肠壁。
痔疮1.
直肠下段静脉丛曲张,分为内痔
(齿状线以上)和外痔
(齿状线以下),表现为出血、疼痛或脱垂。
直肠炎2.
感染、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
)或放疗
导致黏膜损伤,引发腹泻、黏液便或里急后重。
直肠脱垂3.
直肠壁全层或部分从肛门脱出,常见于老年或长期便秘者。
直肠癌4.早期症状包括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或里急后重。筛查手段包括肛门指检
、肠镜
和粪便潜血试验。
指检:触诊直肠下段,发现肿块、息肉或出血。 肠镜:直观观察黏膜病变并取活检。 影像学:CT或MRI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
了解直肠结构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若出现排便异常或出血,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相关知识
直肠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结肠、直肠和肛门的外科解剖——直肠
结直肠癌初筛有望告别结肠镜
结肠直肠溃疡
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肛门外科(结直肠肿瘤外科)
结直肠疾病
结肠直肠切除及肛
结直肠癌可以治愈吗
关于结肠、直肠和肛门的外科解剖
网址: 直肠结构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