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粉紅色的木耳嗎?
你收到過用“蘑菇紙”做的錄取通知書、明信片嗎?
你吃過用木耳制成的冰淇淋嗎?
你見過搭載AI智能系統、用於培育珍稀菌菇的“智慧方艙”嗎?
……
在第二十四屆長春農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團隊帶來了一場菌物科技的盛宴,全方位展示了從新品種到智慧種植,再到創意深加工與文創產品的產業鏈條。今天,記者帶你一起見証小菌菇的“七十二變”。
剛一來到現代菌物示范區展廳入口,“珍稀菌菇智慧菇房”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集裝箱式的“智慧方艙”將神秘感拉滿,它到底有多智慧?
在“珍稀菌菇智慧菇房”內培育的蘑菇和金耳菌。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該方艙是我們團隊的專利成果,搭載了AI智能系統,可以實現對蘑菇生長環境包括溫度、光照、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的精准監測與實時微調。”李玉院士團隊成果轉化基地負責人段秀蓮解答了記者的疑問。其遠程監控和自動報警功能改變了傳統大棚“看天吃飯”的模式,提升了蘑菇的品質和生產效率,為菌物產業的規模化、智能化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在第二十四屆長春農博會上,現代菌物示范區展廳裡人來人往。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走進展廳內,一朵朵粉紅色木耳前,游客紛紛拿起手機拍照分享,“第一次見到粉紅色的木耳,太新奇了,這是染色的嗎?”繼此前李玉院士研發的“白富美”玉木耳廣受好評后,本屆農博會上,桃紅玉耳成為現代菌物示范區的焦點。
李玉院士團隊今年推出的桃紅玉耳成為展區的焦點。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這些粉紅剔透的木耳可不是染色而成,而是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的自然著色。”段秀蓮介紹,新品種木耳營養價值比傳統品種提升很多,也因其“高顏值”被稱為“貴妃耳”。桃紅玉耳菌包和鮮耳也成為了市民游客爭先搶購的“爆品”。
今年以來,吉林省以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全力推進“十大躍升行動”,持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上半年,全省共轉化科技成果2218項,同比增長46.9%﹔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43.18億元,同比增長9.91%。
科技創新正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頂尖人才、先進設施匯聚於此,讓吉林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不斷迎來突破性成果。
在2025年高校錄取通知書中,吉林農業大學可食用的“蘑菇錄取通知書”內頁一度“火出圈”。
吉林農業大學可食用的“蘑菇錄取通知書”。吉林農業大學供圖
“這種由特殊蘑菇纖維制成的紙張無需傳統造紙工藝中的鹼洗、漂白環節,兼具低碳、環保、健康的特性。”說著,段秀蓮展示起了與“蘑菇錄取通知書”同源同材的明信片。
這套包含15張、印有團隊發現的菌物新種的明信片,採用菌絲體自然交織成型,以其獨特材質和科普價值成為展台亮點。“未來,我們計劃推出更多新品種系列明信片,讓更多人了解菌物知識,走進多彩的蘑菇世界。”段秀蓮說。
用“蘑菇紙”制成的明信片。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有關數據顯示,中國食用菌年產量從1978年5.7萬噸到目前超4000萬噸,40多年來增長了700倍,讓我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食用菌產業大國。
各類菌菇制成的食品、保健品吸引了市民游客的目光。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展廳內,除了木耳醬、木耳脆片等琳琅滿目的休閑食品,首次亮相的蘑菇冰淇淋尤為吸睛——在牛奶中融入玉木耳和桃紅玉耳,不僅帶來新奇口感﹔其設計的龍形外觀還蘊含“魚躍龍門”的美好寓意。此外,靈芝參茶、菌菇飲料、保健口服液等產品,充分結合吉林省的地域特色資源,構建起多元化的大健康產品矩陣。
加入了玉木耳、桃紅木耳的蘑菇冰淇淋。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從源頭育種、智慧栽培,到精深加工、科普文創,我們希望讓更多人感受到菌物科技的非凡魅力與產業潛力。”段秀蓮表示,團隊將持續致力於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助力“小菌菇”成長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大產業”。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李洋、謝龍)
相关知识
中國銀保監會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
《健康中國行動—健康環境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25—2030年)》政策解讀
全面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從“醫藥大國”加速挺進“創新藥強國”(科技名家筆談)
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十大變化
突然一直變胖?別以為是中年發福!小心身體發出的5大健康警訊!
人民時評:讓每個人從健康中國建設中獲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令(第32號) 排污許可管理辦法
茶葉渣“養”出食用菌
國務院新聞辦就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网址: 行進中國︱小菌菇的“七十二變”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