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7~24个月婴儿喂养指南》是中国营养学会在2015年12月发布的,对于营养学界的人来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内容在本国就是最权威机构的指南。
这份指南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居民深入了解7~24月龄婴幼儿营养和喂养的重要性,更好地帮助7~24月龄婴幼儿顺利完成从母乳喂养到成人饮食模式的转换,因为婴儿在满6月龄后,需要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引入多样化的食物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这个跟国际水平也是一致的。以下是结合美国儿科学会,香港卫生署,世界卫生组织等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戳这里查看 ☞《0~6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两份指南涵盖了0~2岁婴幼儿所有的喂养要点。
继续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
婴儿满6月龄后仍需继续母乳喂养,并逐渐引入各种食物。
辅食是指除母乳和 / 或配方奶以外的其他各种性状的食物。
有特殊需要时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辅食添加时间。
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婴幼儿,应选择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
母乳仍然可以为满6月龄(出生180天)后婴幼儿提供部分能量,优质蛋白质、钙等重要营养素,以及各种免疫保护因子等。继续母乳喂养也仍然有助于促进母子间的亲密连接,促进婴幼儿发育。因此7~24月龄婴幼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需要以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
婴儿满6月龄时,胃肠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对发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样化食物。同时,婴儿的口腔运动功能,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以及心理、认知和行为能力也已准备好接受新的食物。此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仅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也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并促进其感知觉、心理及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柚妈说: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6月龄至1岁母乳加辅食混合喂养。
香港卫生署认为妈妈应哺喂母乳到宝宝两岁或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幼儿应持续母乳喂哺至两岁或以上。
资料表明,哺乳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患乳腺疾病的危险越小,而未哺乳女性的乳腺癌发生率要比哺乳女性高出5倍左右。喂哺母乳会减低母体内和癌症有关的荷尔蒙水平。同时,喂哺母乳后,身体会把乳房内遗传基因(DNA)受到破坏的细胞清除,这都是减低母亲日后患上乳癌风险的因素。
从富含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达到食物多样。
随母乳量减少,逐渐增加辅食量。
首先添加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
每次只引入一种新的食物,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
从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辅食应适量添加植物油。
7~12月龄婴儿所需能量约1/3~1/2来自辅食,13~24月龄幼儿约1/2~2/3的能量来自辅食,而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来自辅食的铁更高达99%。因而婴儿最先添加的辅食应该是富铁的高能量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入其他不同种类的食物以提供不同的营养素。
辅食添加的原则: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从一种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逐渐增加食物种类,逐渐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如烂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适应2~3天,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提倡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
耐心喂养,鼓励进食,但决不强迫喂养。
鼓励并协助婴幼儿自己进食,培养进餐兴趣。
进餐时不看电视、玩玩具,每次进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
进餐时喂养者与婴幼儿应有充分的交流,不以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
父母应保持自身良好的进食习惯,成为婴幼儿的榜样。
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父母及喂养者应根据其营养需求的变化,感知觉,以及认知、行为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顺应婴幼儿的需要进行喂养,帮助婴幼儿逐步达到与家人一致的规律进餐模式,并学会自主进食,遵守必要的进餐礼仪。
父母及喂养者有责任为婴幼儿提供多样化,且与其发育水平相适应的食物,在喂养过程中应及时感知婴幼儿所发出的饥饿或饱足的信号,并作出恰当的回应。尊重婴幼儿对食物的选择,耐心鼓励和协助婴幼儿进食,但绝不强迫进食。
父母及喂养者还有责任为婴幼儿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保持进餐环境安静、愉悦,避免电视、玩具等对婴幼儿注意力的干扰。控制每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父母及喂养者也应该是婴幼儿进食的好榜样。
柚妈说:
你的任务就是提供丰富的食物可供其选择,吃不吃,吃多少,孩子自己决定。
别人家的同龄孩子在某个阶段(如7个月)已经开始吃某种食物(如蛋羹),而自家孩子7个半月才开始吃时,不要纠结这些问题。
辅食不加调味品,尽量减少糖和盐的摄入。
婴幼儿辅食应单独制作。
保持食物原味,不需要额外加糖、盐及各种调味品。
1岁以后逐渐尝试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淡口味。淡口味食物有利于提高婴幼儿对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减少偏食挑食的风险。
淡口味食物也可减少婴幼儿盐和糖的摄入量,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强调婴幼儿辅食不额外添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也是为了提醒父母在准备家庭食物时也应保持淡口味,即为适应婴幼儿的需要,也为保护全家人的健康。
柚妈说:
婴幼儿的味蕾非常干净而且敏感,能够感受到成人感受不到的刺激。同时婴幼儿对盐、糖的需要量没有我们成人那么高,基本上食物自带的量就足够身体需要。千万不要拿着我们的口感去让婴幼儿接受,也不要因为婴幼儿喜欢吃某种普通家庭食物,就让它去尝试品尝,1岁以后再尝试吧。
注意饮食卫生和进食安全。
选择安全、优质、新鲜的食材。
制作过程始终保持清洁卫生,生熟分开。
不吃剩饭,妥善保存和处理剩余食物。
饭前洗手,进食时应有成人看护,并注意进食环境安全。
选择新鲜、优质、无污染的食物和清洁水制作辅食。制作辅食前须先洗手。制作辅食的餐具、场所应保持清洁。辅食应煮熟、煮透。制作的辅食应及时食用或妥善保存。进餐前洗手,保持餐具和进餐环境清洁、安全。
婴幼儿进食时一定要有成人看护,以防进食意外。整粒花生、坚果、果冻等食物不适合婴幼儿食用。
定期检测体格指标,追求健康生长。
体重、身长是反映婴幼儿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
每3个月一次,定期测量身长、体重、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
平稳生长是最佳的生长模式。
适度、平稳生长是最佳的生长模式。每3个月一次定期监测并评估7~24月龄婴幼儿的体格生长指标有助于判断其营养状况,并可根据体格生长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营养和喂养。对于生长不良、超重肥胖,以及处于急慢性疾病期间的婴幼儿应增加监测次数。
柚妈说:
婴儿生长有自身规律,过快、过慢生长都不利于儿童远期健康。婴儿生长存在个体差异,也有阶段性波动,不必相互攀比生长指标。母乳喂养儿体重增长可能低于配方奶喂养儿,只要处于正常的生长曲线轨迹,既是健康的生长状态。
“生命最初1000天”指从妈妈怀孕开始到婴儿出生后2周岁,是国际公认的奠定一生健康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营养状况不仅影响孩子体格和智力的发育,还与孩子成年后的慢性病发病率有明显联系。母乳喂养和多样的辅食正是保障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的重要举措。妈妈们,做辅食不要偷懒哦~上班再忙,可以利用星期天做点冷冻起来,下次宝宝吃,只要彻底解冻就可以了。
以上资料参考来源:
1. 中国营养学会《婴儿喂养指南(7-24个月)》;
2. 王文华《放心喂母乳:不松弛不下垂不外扩》;
3.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4.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5. 香港卫生署网站;
6.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你身边的朋友也许这需要这个,给他们也看看吧。
相关知识
中国首部肥胖症诊疗权威指南发布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营养专委会 《中国宝宝发育与营养指导手册》正式发布
中国首部肥胖症防治及减重手术白皮书权威发布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发布《中国妇幼人群膳食指南(2016)》
《中国宠物营养与喂养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营养学会首次发布《婴儿喂养指南》(0
婴童营养怎么选,合生元联合权威精准解答
我国首部肥胖症诊疗权威指南发布 开启肥胖症诊疗新时代
【健康中国最营养的植物油】巢湖市营养学会“富有机硒营养植物油”研发成功。
网址: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权威的《7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687.html